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对历史文化的缺失。历史虚无主义对历史有选择性的虚无化,以"理性探讨"为幌子批判中华文化,否定中国社会主义道路。从马克思主义理论角度对历史虚无主义进行批判,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渗透,以文化信仰为契机,批判历史虚无主义,坚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自信,对社会主义文化的高度自信,牢牢把握文化自信话语权,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坚持文化创新,以高度的文化自信筑牢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防线。  相似文献   

2.
历史虚无主义反诬马克思主义、歪曲中共党史、诋毁社会主义道路等现实表现暴露其试图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否定党的领导与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其危害性不可小觑。对此,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作为批判武器,以党的领导凝心铸魂,坚持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始终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新时代以来,在同历史虚无主义斗争的过程中形成的宝贵经验,即始终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作为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理论武器、将党的全面领导作为中坚力量、坚定历史自信与增强历史主动、弘扬“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伟大斗争精神等,均是同历史虚无主义展开斗争的强大伟力。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来,我国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各个领域卷土重来,采取肢解史料的方式,披着"学术研究"的外衣,进行蛊惑人心的渗透式宣传,否定近现代中国革命的历史、党的历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诬蔑攻击一些对中国历史做出巨大贡献的重要历史人物,一定程度上搞乱了公众的历史观、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消解主流意识形态,摧毁了人们的理想信念,动摇了社会主义中国的立国之本和强国之路,是西方和平演变战略在意识形态领域企图"西化""分化"中国在国内的表现,造成了十分恶劣的影响。应坚定唯物史观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不易帜,坚定党的历史自信,夯实党史国史教育,坚定舆论自信,加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监督管理,不断增强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4.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是我国目前意识形态领域出现的一种错误思潮。它以"重新评价"为名,否定中华民族的五千年文明史,采用伪造、歪曲历史等手段贬损、诋毁甚至污蔑革命前辈和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企图混淆黑白,搞乱人们对历史的认知,从根本上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消解我们的"四个自信",最终"西化""分化"中国。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历史虚无主义极力贬低英雄形象,抹黑新中国开国领袖,歪曲中国革命史,其根本目的是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在高校思政课中积极开展英雄文化教育,可以帮助当代大学生了解中共党史、新中国史,自觉接受红色传统教育,增强"四个自信",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渗透和传播具有重要的抑制防范作用。因此,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三个方面探索英雄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有效路径,以期创新英雄文化教育。  相似文献   

6.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是西方现代性进程的必然产物,它伴随着现代性在全球扩展来到中国,并以不断变化的形式贯穿于近百年来中华民族寻求解放和复兴的历史过程中。作为一种唯心主义历史观,历史虚无主义具有"虚无"中国传统文化、否定中国革命、动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历史倒车的严重危害,因而需要我们予以系统的分析和批判。  相似文献   

7.
近些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更是以其特有的表现形式,否定中国革命,丑化中国共产党领袖人物,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给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消极影响。消除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的影响已经刻不容缓。高校党委和思想政治队伍应旗帜鲜明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组织校内外的专家学者宣讲红色中国历史,利用新媒体资源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营造生动活泼的马克思主义主旋律校园文化氛围,有效开展社会实践,从而消除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一段时间以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我国沉渣泛起,甚至一度有蔓延之势。历史虚无主义危害就是否定马克思主义、否定中国共产党、否定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和改革开放的必然性,它在大学生中造成一定的思想困惑。面对这一状况,"纲要"课理应承担起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历史观,坚决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影响的责任,应寻找策略,积极应对。  相似文献   

9.
历史虚无主义在当今中国社会不断蔓延,消解部分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高校文化自信建设面临严峻挑战。分析其主要成因,可以发现历史虚无主义包装华丽造成精神迷惑,传播便捷助推思想混乱,教育滞后导致育人真空,阅历浅薄引发判别模糊。为此,高校要以主流意识形态为主导,摧毁历史虚无主义的根基;以科学的历史观教育为主导,增进大学生党史国情的认知;以正确的思想舆论为引导,营造清风气正的网络空间;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激发大学生积极的文化实践等四个方面着力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0.
历史虚无主义二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历史虚无主义在现今主要表现为丑诋革命、否定革命,主张在近代史研究中以“现代化范式”代替“革命范式”,由此出发虚无中国革命的历史,虚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虚无社会主义制度和人民民主专政,虚无以马克思主义和唯物史观为指导的史学研究。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质,是借歪曲历史本来面目来证明“学习西方”的主流文化是无法抗拒的历史必由之路,从而改变中国社会主义的道路。这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是行不通的。  相似文献   

11.
当前,伴随对外交流的全方位加深和自媒体平台的广泛兴起,历史虚无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重新泛滥。它打着“人道主义”的幌子,以“范式转换”为由,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和社会主义道路等持质疑和否定的态度,干扰了大学生积极人生观的形成,动摇了大学生道路自信,影响到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这就需要我们立足当下形势,剖析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消解及其背后的原因,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价值引领,深化唯物史观教育和“四史”教育,加强网络平台监管和意识形态法制建设,提高大学生对国家和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增强大学生政治鉴别力,引导他们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相似文献   

12.
近些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以其特有的表现形式,否定中国革命,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否定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丑化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人物,从而给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带来了消极的影响。消除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已经刻不容缓,高校党委和思想政治队伍应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旗,组织校内外专家学者宣讲红色中国历史,利用网络媒体资源对大学生进行教育,营造出大学生喜闻乐见容易接受的以核心价值体系为主旋律的氛围,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从意识上消除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是实现“两个巩固”目标任务的内在要求。当前,历史虚无主义以更加隐蔽的方式存在于学术研究、文艺创作和网络空间之中。作为一种错误政治思潮,历史虚无主义以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为核心诉求,其蔓延泛滥必然会肢解历史认知、瓦解民族精神、消解文化自信,进而威胁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然而,现阶段我国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体制短期内不会改变,社会民众担忧改革、缺乏自信的不良心理倾向难以根除以及国内外敌对势力持续的意识形态渗透,决定了在同历史虚无主义作斗争时要有久久为功的耐力。在这一过程中,要始终把唯物史观作为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的根本指针,坚持以阶级分析法直击历史虚无主义的理论实质,并以科学严谨的治史态度给予历史虚无主义最有力的反击。  相似文献   

14.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是在"西强东弱"形势下出现的、以否定和虚化我国近现代史为表现的一股政治思潮。从"自然人""经济人""政治人""生态人"四个维度解析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可以较为直观地理解历史虚无主义的产生及其表现。每个有正确历史认知的个体,都应当清醒地把握历史虚无主义反马克思主义、反社会主义的实质及危害,以培养对历史的自觉自信,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基础,也是一个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精神动力。在当前社会思想文化领域,复古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对人们坚定文化自信造成了一定干扰和阻碍。增强对以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核心内容的中华优秀文化的自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并以此指导人们持续推进现代化建设,有助于克服复古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有助于坚定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6.
当前,在中国人民纪念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之际,历史虚无主义出于否定党史、歪曲国史,进而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之“良苦用心”,打着“还原历史”、“重构历史”之旗号,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战历史竭尽攻击、丑化、污蔑之能事,颠倒黑白、混淆是非。因此,迫切需要借助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大理论利器,旗帜鲜明地批判其反党反社会主义之本质,还历史以真实面目,以正视听。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种社会精神文化现象,文化自信的源起乃至最终确立具有历史正当性。从历史正当性视野研究文化自信,需要把文化自信的历史必然性、历史承继性和历史实践性有机统一起来。文化自信符合人类历史发展大势,是适应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的文化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必然。在此基础上,文化自信是通过历史承继和历史实践得以坚定和彰显的。文化自信承继于中华民族延绵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史,实践于百余年中国道路的历史性探索。  相似文献   

18.
历史虚无主义泛滥是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国也曾出现过历史虚无主义现象,但中国及时纠正了这一错误,创造了历史性成就。如今,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时代背景下,当代中国应当从“四史”学习中增强历史自信,以新时代的历史自信筑牢中华民族的历史根基,在深刻反省前人的基础上,走好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19.
历史虚无主义是近年来在我国广泛传播的一种西方反动思潮,对新时代中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有较大的负面影响。文章通过对历史虚无主义的甄别、溯源和泛滥危机剖析,审视其对中国新时代大学生的消极影响,并从哲学层面上探究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实践论和历史观对历史虚无主义的理论性克服,提出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丰富内涵,还原历史真相,以揭露历史虚无主义的荒谬,建立健全高校红色实践育人体系,牢固占领意识形态宣传高地等具体对策,以抵御历史虚无主义对新时代大学生意识形态的消极影响,重塑新时代大学生的中国自信。  相似文献   

20.
河南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以课堂教学、视频赏析、参观考察、专题研究等多种形式,将河南历史文化资源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可以更好地提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实效性,使学生进一步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