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互文是古汉语中常见的一种修辞方法,也叫互辞,指把属于一个句子(或短语)的意思分写到两个句子(或短语)里,解释时要把上、下旬的意思互相补足.  相似文献   

2.
王礼平 《辅导员》2009,(18):15-15
互文是古汉语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方法,也叫互辞,指把属于一个句子(或短语)的意思分写到两个句子(或短语)里,解释时要把上、下的意思互相补足。由于这种修辞手法在理解上具有隐蔽性,特别是一些互文现象往往被语句表面的意思所掩盖,极易造成穿凿附会、望文生义的现象。如何辨别句子中有没有用到互文呢?在有疑问时,不妨先直译句子,如果觉得只从一句话去理解而显得窒碍难通或文义不周备时,可改从上下文或相对的两句话来考察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关系,把彼此结合起来,参互见义,从而获得了圆满的解决的话,该句子则用了互文。如《陋室铭》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一句,照字面直译为“谈笑有渊博的学者,往来无浅薄的人”。但是,如果“鸿儒”没有和作者“往来”,又如何“谈笑”呢?可见这一句运用了互文。确定后,可以调整语序,把句子说成“谈笑、往来有鸿儒而无白丁”。这样理解和翻译就不会出错了。  相似文献   

3.
互文,也称互文见义,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手法。在古诗文中,把属于一个句子或短语的意思分写到两个句子或短语里.解释时要把上下句的意思互相补足,就是互文。古诗文中有些语句仅从字面上去理解往往会产生错误。如《琵琶行》中“主人下马客在船”一句的意思是:主人和客人一起下马登船。“主人下马”这部分省了“客”.“客在船”这部分又省了“主人”,前后语意互相补充,才能正确领会句意。如果将其理解为主人下了马.客人在船上.那就曲解了文意。可见。掌握这种修辞手法对于我们正确理解古诗文语句的意思是非常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4.
对偶,也称对仗、对联等,是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句子,成对地排列在一起的修辞格(或修辞手法)。在古代诗文里,特别是骈文和律诗里普遍存在着这种修辞格,形成了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掌握对偶这种修辞格,有利于古代诗文的解读。通常我们把句法结构相同、数字相同的两句互相称为对仗,这是正格。  相似文献   

5.
燕南 《英语沙龙》2011,(9):23-23
短语转换成句子 英语往往把可以用句子表达的意思缩减成为短语以求精练,因此英译汉时要使之松散化,将短语译成句子,这样更符合汉语表达方式。下面引Jane Eye的例句如下:  相似文献   

6.
一、在含有no或less等否定词的句子里,一般不用不定式(短语)作主语,而用动名词(短语)作主语。但在用not否定谓语的句子里却可以用不定式。常见的结构是:Itisnouse(goodhelp)doing…;Itisuselessdoing…如:1.Itisnouselearningthetextbyheartwithoutunderstand鄄ingit.背书而不懂意思是没有用的。2.Itisuselessdiscussingthematter.讨论这事是没有用的。ItisnoteasytostudyEnglishwell.学好英语并不容易。二、动名词可以作therebe这种句型的主语,不定式则不能。例如押1.Thereisnodenyingthefact.事实不可否认。2.…  相似文献   

7.
古代文学作品中,有些短语、句子根据内容或音律等方面的需要,常常采用互文见义的修辞方法,使短语或句子精练含蓄、音调明快,收到言简意赅的效果。可是,有些学生对互文见义这种修辞没方法不够重视,在理解、翻译、赏析互文见义的短语或者句子时,往往采用直译法从字面上去理解,以致理解片面,赏析出现偏差乃至错误,曲解了作者的本意。比如,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岳阳楼记》互文见义的句子有八处之多,但是《教师教学  相似文献   

8.
句子是由词和短语构成的,每个句子都有一定的语气、语调。句子能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可以独立完成交际和交流思想的任务。句子是语言的使用单位。一、句子的结构类型在句子的分类方面,新旧语法体系有所不同:《暂拟系统》把单句分为单部句(即只有主语,或只有谓语的句子)和双部句(即主谓齐全的句子);《教学提要》则把单句分为主谓句(即主谓齐全的句子)和非主谓句(即由单个词或主谓短语之外的其他类型短语构成的句子)。根据主谓句谓语的构成情况又可分为名词谓语  相似文献   

9.
陈辉 《英语自学》2009,(10):41-43
英语中的and是一个极为普通的连词,被用来连接语法上同类的词、短语或句子。对于许多英语学习者来说,他们一遇到and便不假思索地理解为“和”的意思,然而,and的意义和功能远非如此。用and连接词、短语或句子主要表示两种关系:一是对等关系,如两词各表其意,a pen and a pencil(一枝钢笔和一枝铅笔);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阅读句子(短语或词)——组词成句的启动范式探讨了中级水平留学生在句子、短语和词3种启动条件下汉语句子产生中的句法启动效应。结果表明,句子和短语启动条件下.发现了“给”字句和“把”字句产生中的句法启动效应;在词启动条件下,“给”字句产生中没有句法启动,“把”字句产生表现出十分明显的句法启动。本研究结果初步表明:中级水平留学生在汉语句子产生过程中,阅读用于启动的句子和短语均能激活句法信息,只有阅读语法标记强的词如“把”字才能激活句法信息。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语法学界对短语的动态研究,即把短语放入语法的层级链中考察短语与词、句子的关系,大都没有真正着眼于短语自身,而只是把它当作一种工具,供以论说词,特别是句子的有关内容。“自由”、“粘着”概念的引入,使短语真正获得了动态平面的主体地位。在初步认定粘着短语各种类型的基础上,进一步从三个平面(语义、语法和语用)角度考察粘着短语向自由短语转化的问题,其目的亦在于此。  相似文献   

12.
教学中的比况短语江苏王治业在小学教材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一种句子结构;(好像、如同、仿佛、宛如)……似的(一般、一样、这样)。这类句型,语法书上称为比况短语。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对这类短语搞不清楚,常常讲错。如有的把这类短语统统看作比喻句。其实,...  相似文献   

13.
句子总是运用在特定的语境里,应该只有一个意思。如果一个句子在上下之中有多种意思,使听读误解,这种现象就称为歧义现象。造成歧义的原因很多,有的是多又词或多义短语使用不当,有的是句子中词语的不同组合层次造成的,还有的是由于轻重音的阅读所造成。消除歧义的办法有:使用停顿,更换或增删词语,变换句式或语序。  相似文献   

14.
句子是语言的使用单位。句子由词或短语组成。一个句子表示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能够完成一次简单的交际任务。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  相似文献   

15.
语言的实际作用是通过各级语言成分来完成的。这种成分包括词素(morpheme)、词(word)、词组(phrase)、句子(sentence)以及语篇(discourse)。由词素到句子是把语言最小单位词素按照一定语法组成词汇再连接成句子,但是,在交际活动中,人们使用的语言单位往往不是句子,而是在特定的上下文和语境中独立的语言单位可以表达一种完整的意思,这种语言单位即“语篇”或“句子组合”(syntactic complex whole)。一个语篇或句子组合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句子组成,句子之间不…  相似文献   

16.
语法结构:又称“语法构造”。1),指语言的整个语法系统。2),指语法方面的各种结构。作这种解释时,又有两种意义:一是指语法结构的结构体;二是指语法结构的构成方式。语法单位:语法系统的组成部分。语素、词、短语、句子都是音义的结合作,都是语法单位。传统语法学以句子为最大的语法单位。现在有些语法学者主张语法学应该研究大于句子的单位(屯称句群或旬组)。如《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就把现代汉语语法单位分为语素、词、短语、句子和句群。语法结构与语法单位《汉语语法修辞词典》  相似文献   

17.
一、众所周知,汉语用来表达意思的各级单位,几年前还只有语素(或称词素)、词、短语、句子(包括单句、复句),但后来又增添了一个“句群”。排列时往往把语素排在前头,然后是词、短语、句子中的单句和复句。但在表达意思上到底“谁”的“级别”高呢?这就说不定了,要看语言环境了。有时一个词就可以构成一个句子,如:“蛇!”“老虎!”。有时词很多,却成不了  相似文献   

18.
某一语言现象从另一语言现象中派生而来,前者是底文,后者是超文。本文应用这一互文性理论分析了词汇、短语和句子三个层面上的英语parody(仿拟)现象及其修辞特色。  相似文献   

19.
叶海良 《考试周刊》2009,(11):21-21
“互文”(即“互文见义”)是文学作品,尤其是古诗文中十分常见的一种修辞手法。它通常是由两个句子或两个短语对举,两者互相渗透、互相说明,联系紧密,意义上合指、兼顾,即上句含有下句将要出现的词,下旬又有上句已经出现的词.上下两句意义互相交错、互相补充,所以又称为“互文见义”。  相似文献   

20.
英语歧义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言句子是相对完整而独立的语言单位。它不是词语的随意组合,而是按照一定的语言规则组成的统一体。如果句子中的一个单词、一个短语或整个句子可以做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理解或分析,这种语言现象称为歧义(ambiguity),有的语义学家把歧义句分成两类,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