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愬雪夜入蔡州》文,其中“近城有鹅鸭池,愬令击之以混军声”一句,课本上没作注释,但多种选本都将这句话中的“之”译为“鹅鸭”。如有的就将这句话译为:“靠近城墙有一片鹅鸭池,李愬派人去打鹅鸭,来掩盖人马的声音……之,代词,它们,指池中的鹅鸭。”对这一“之”字的注释,我是有不同看法的。  相似文献   

2.
本文节选自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山西闻喜附近)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著名的历史学家。《李愬雪夜入蔡州》记载了唐宪宗平定淮西藩镇吴元济叛乱的一段史实。这场战争虽然是统治阶级内部之争,但从唐王朝来说是为了消灭割据势力,统一全国,这对人民是有利的。因此,在李愬袭取蔡州的  相似文献   

3.
《李愬雪夜入蔡州》,现行统编教材是节选的。教者在备课时,不仅要“吃透”节选的文字,而且很有必要读读原文。李愬袭取蔡州,一共花了几天时间?从急行军到活捉吴元济,是不是“只用”了“不到两天的时间”?“战斗从‘四鼓’到‘哺时’”,是不是只有“短短十二、三小时”?这些,都不能单凭节选课文就事论事,而应从原文中仔细研究,获得正确的答案。这篇课文,记叙李愬这次用兵的经过,是唐宪宗元和十二年十月间的事。课文原文(《资  相似文献   

4.
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宜抓住生字难词,帮助学生扫除文字障碍;对于某些陌生的或关键性的字、词,可通过文字源流的简介,讲清字词的含义,既形象、生动,又印象深刻。讲授司马光的《李愬雪夜入蔡州》一文时,有的学生提问:“入蔡州取吴元济”为什么用“取”?  相似文献   

5.
黄侃先生在《文字声韵训诂笔记》中说:“真正之训诂学,即以语言解释语言,初无时地之限域。”“以语言解释语言”,道出了训诂学的本质,划清了训诂学与邻近学科的界限。“无时地之限域”,使训诂学进入了广阔的天地,是训诂学的一大解放。就语文教学来说,无论是文言文教学还是现代文教学,都和训诂有着不可分离的关系,只是各有自  相似文献   

6.
初中语文课本第三册《李愬雪夜入蔡州》一文中“牙城”一词未作注释,众说纷纭。有的解为“月牙形的城”,有的解成“城垛象犬牙,故名牙城”,或“里城的内城”.这些解释都欠妥,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7.
几年前,我曾让学生改写司马光的《李愬雪夜入蔡州》。有一位学生在文中写道:“……攻城令下,李愬指挥的官军,个个都象苍蝇那样勇敢,不一会,那高大森严的蔡州城头就布满了攻城的战士。”  相似文献   

8.
读《四川教育》第八期《关于“牙城”》一文,觉得作者的解释欠妥。作者认为《李愬雪夜入蔡州》一课中的“牙城”是武器库的围墙,墙筑得又高又厚,就与城墙相似,所以名曰“牙城”。按《辞海》“牙城”:唐代藩镇主将所居之城。《新唐书·李愬传》:“率左右登牙城。”后以泛称主将所居之城。王恽《泽潞即事杂诗》:“角声催日上牙城,白羽风清坐阅兵。”据《辞海》解,“牙城”不应是武器库周围筑上又高又厚的墙。应是又高又厚的墙围着主将所居  相似文献   

9.
在元和九年至十二年的淮西之役中,负责统领北部战线的李光颜,通过两个阶段的军事行动,打通并维护了扬州至郾城的运粮通道,保障了官军的物资供给;抗击了吴元济的主力部队,为李愬奇袭蔡州提供了条件。李光颜积极进取的军事行动,是朝廷在淮西之役中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0.
一九七四年六月十九日,大野心家、大阴谋家江青在天津胡诌所谓“儒法斗争史”时,大谈唐宪宗(李纯)时期讨平藩镇吴元济叛乱的“淮西之捷”,并要人们去研究裴度、李愬,尤其要研究“武后用裴度”。虽然历史事实是当裴度讨伐吴元济时,武则天已死去一百  相似文献   

11.
唐代宪宗年间,李愬曾出兵奇袭,雪夜克蔡,活捉了地方“军阀”吴元济,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淮西战役。但淮西报捷后,韩愈为《平淮西碑》撰写碑文,把功劳记在分裂主义者韩弘身上,对李愬则一笔带过。韩弘喜出望外,拿出五百匹绢赠韩愈。而淮西将士对此极为愤怒,李愬部将石孝忠冒死推倒了韩文碑。唐宪宗经过调查,才下令砸碑,磨灭韩文字迹,并命段文昌重新撰写《平淮西碑》碑文。为此,柳宗元、刘禹锡等还作文赋诗歌颂之。后来的  相似文献   

12.
训诂就是解释,就是用语言解释语言。有解释词义的,如《尔雅》、《方言》、《说文》、《释名》、《广雅》之类的训释;有解释古书的,如古书的注解。训诂也叫诂训。《诗·关雎诂训传》疏:“诂训者,通古今之异辞,辨物之形貌,则解释之义尽归于此。”又:“诂训者,注解之别名。”训诂要运用文字、音韵的知识,所以训诂学要以文字学、音  相似文献   

13.
训诂学简介     
训诂学,即解释古书中字句之学。学习训诂学书,对阅读古书中之字句,了解古书字词之意义,关涉非浅,实为嚆矢津梁也。训诂,或称诂训,或称训故,均可。训诂:解释古书中字、词、句之意义也。《尔雅·序》疏云:“《尔雅》者,所以通训诂之指归也。诂,古也,通古今之言,使人知也;训,道也,道万物之貌,以告人也;指归,谓指意归乡也。”黄侃先生《训诂述略》云“训诂者,  相似文献   

14.
“请”字本是动词,本义是“告”。《说文》:“请,谒也”,“谒,白也”;《尔雅·释诂》:“请,告也”。引申为“问”。如《李愬雪夜入蔡州》“诸将请所之”,“请”就是“问”。今有“请安”,就是用的“问”义。  相似文献   

15.
唐宪宗元和九年八月,吴元济据淮西反,诸将讨伐,历久无功。元和十二年八月,以宰相裴度前往督师,唐、随、邓节度使李愬以精骑乘虚入蔡,擒吴元济,淮西平。群臣清刻石纪功,韩愈奉诏撰《平淮西碑》(以下简称韩碑)。《韩碑》甫立,即遭诬陷,宪宗乃诏令磨去,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以下简称段碑)。此一磨碑事件,历来文士争论不休,大都置当时政治斗争要害于不顾,以为韩愈秉笔不公,乃挟个人恩怨抑扬失当之所致。  相似文献   

16.
初中语文第三册《李愬雪夜入蔡州》二文,节选自《资治通鉴·宪宗元和十二年》。课本于“相望”下无注。而教参将“相望”列入词语表,参考译文作“冻死的人马互相能望见”,与文中的描写牴忤。先看原文:  相似文献   

17.
初中语文课本第三册《李愬雪夜入蔡州》中,有这样一个句子:“进城梯而下之.”课本的注释是:“(李进城)用梯子引下他来.”根据课本的注释,我们可以推导出句中的“梯”和“下”的解释,即“梯”译成“用梯子”,实际上是看成名词用作状语,“下之”译成“引下他”,实际上是看作一般动宾关系.对此我有不同的看法.“梯”应译成“搭梯子”,是名词用作动词;“下之”应译成“使他下来”,是动词的使动用法.全句是两个动词共戴一个主语的连谓式单句.用符号表示是这样:进诚梯而下之.  相似文献   

18.
徐复先生兼综章、黄。克绍师裘,完成了“经验训诂学”向“理论训诂学”的转化,成为章、黄之后的一代训诂学大师。其训诂学说包括七个方面:全凭语言事实材料得出结论,以声音阐明训诂,以上古音通训诂,借文法求训诂,视校勘为训诂的首要环节,发展并运用王国雏的二重证据法,从训诂学向词汇学过渡。  相似文献   

19.
训诂学是“小学’的一个部门,它是从语义的角度去研究古代文献语言的方式方法及规律的科学。黄侃说:“训诂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若以此地之语释彼地之语,或以今时之语释昔时之语,虽属训诂之所有事,而非构成之原理。真正之训诂学,即以语言解释语言。初无时地之限域,且论其法式,明其义理,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是也。”同是一国的语言文字,之所以有古今方俗的分歧,需要解释,是因为语言文字随时代、地域而变迁的缘故。“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正如清陈澧所说:“盖时有今  相似文献   

20.
刘勰的《文心雕龙》,以其“敷陈详核、征证丰多、枝叶扶疏、原流粲然”而成为文学批评史上的空前绝后之作,不少学者从文学和美学的角度对此书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然而,我们觉得,《文心雕龙》在传统语言学(小学)尤其是训诂学领域也有许多可贵的探索和精辟的见解,它同时亦是一分训诂学遗产。 刘勰为什么注重训诂? 训诂,有人称它是“书本子上的考古学”或“用任何方式对古书上的任何语言事实加以解释说明”。训诂学作为“小学”里的一个部门,长期以来是服务于经学的。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