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王丽莎 《大观周刊》2012,(50):13-14
从马克思写于1845年春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到马恩事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关于人的思想和观点得到不断深化并发展,由观念的人变成现实的人。研究这个转变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人为本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为了测度《论语》中的核心观念结构,文章以结构主义和关键词方法为理论依托构建观念网络,通过自然语言分词技术对《论语》进行分词处理并构建观念词典,依照正向最大匹配法筛选出《论语》语句中与词典匹配的词项,并进行两两相连构建加权无向网络,以边权重的离群点为过滤门槛,筛选《论语》中的核心观念结构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论语》首先出现的是"人-君子"二元结构,接着逐渐出现"知-仁"二元结构,进而出现"人-知-仁""人-道-邦"的三角形强闭合结构。这说明孔子倡导"仁"为德性科目,"邦"为事功科目的内圣外王之学,其中"人""知"在《论语》观念结构中起着枢纽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杨光兰 《大观周刊》2011,(44):44-44,46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关于人的本质的丰富论断是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学说形成过程的一个重要阶段,但是由于马克思当时在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本原则上还没有完全脱离出费尔巴哈的人道主义的影响,因此《手稿》中关于人的本质的阐述仍然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4.
《国际先驱导报》发表了一组名为《中国人误读的世界》的报道,列举了一些被中国人“误读的世界”。比如“伊朗人恨死美国人”“韩国人爱国不买日货”等。对于这些误读,《国际先驱导报》评价说:当“世界误读中国”为国人义愤填膺时,人们却可能忽略了自己也在某种程度上误读着这个世界。  相似文献   

5.
李淑燕 《兰台世界》2016,(9):135-137
1982年,中华书局出版《史记汉书诸表订补十种》,其中,梁玉绳的《人表考》内容最多,比重最大。《人表考》是对班固《汉书·古今人表》的考订之作,学术价值很高,历来为研究者所重视。中华书局版的点校是名家手笔,十分精良。不过,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该书的标点仍有一些疏漏之处。  相似文献   

6.
2007年10月8日,《思利及人的力量》一书在沈阳北方图书城16个小时签售16054本,创下了中国图书界当日签售单品种图书的新纪录。本文将揭开《思利及人的力量》热销背后的故事。  相似文献   

7.
陆琦  赵鹏 《新闻世界》2012,(9):240-241
英国的《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杂志以睿智的语言,鲜明而充满争议的观点以及严谨的态度让其在一百多年的发展中成为世界闻名的高端杂志。本文从《经济学人》杂志版面语言,文本语言出发,分析该杂志与众不同的特点和风格。  相似文献   

8.
介绍晚清名词作家郑焯的三种手稿本《大鹤山人诗稿》、《大鹤山人杂稿》和《比竹余音》。  相似文献   

9.
企业报道,跟着“人”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闻前哨》2006,(6):80-80
许春初在2006年第6期《中国记》发表《企业报道,跟着“人”走》的章说,企业报道若分寸拿捏得不好,要么工作性太强很枯燥,要么广告味太浓不受看。要把企业报道搞得有声有色,关键是跟着“人”走。这里说的“人”,并不光是指具体的人,还包括人精神的“人”,即真正做到见“人”,把人写透,把人的精神写深。  相似文献   

10.
《刀王的盛宴》是现代农村以及农民命运的真实写照,成为一份社会记录和历史档案。涉及村庄和农村的话题,我都有话要说,这是我的心声。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我被赶进了城市,又被挤到城市的边缘,过着边缘人的日子。当我读完张绍民先生的《刀王的盛宴》时,突然发现,做边缘人的不止我一个,至  相似文献   

11.
张宇驰 《大观周刊》2012,(24):166-166
在《道德经》中,有多处谈及“道”,但本文作为一篇论文的篇幅,不可能对所有谈及道的地方逐一讨论,只能选取两处有代表性的文本研究。本文重点在于指出“道”与“人”在《道德经》里的密切关系,“道”是人行,“人”是“道”成。不应该把《道德经》之“道”理解为脱离一切的形而上之“道”。  相似文献   

12.
读者点评     
《暴雨何以成灾》@山那边是海:曾以为暴雨成灾是边远山区的事,首都的雨灾给了每个人以警醒。@France:灾难之后的创伤仍在考验着这座城市的良心。《"正娱乐"正在娱乐》@lonely哭砂:《中国好声音》,总有可以让人产生共鸣的声音。@andy非克林顿:做得挺深入,对于我们来说,只要有好声音,权威的评委,足矣。  相似文献   

13.
曾鋆 《新闻世界》2011,(10):146-147
马克思、恩格斯从事新闻工作的时间很长,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革命民主报刊时期(《莱茵报》)、工人报刊时期(《工人报》)、党报时期(《社会民主党人报》,简称《社》)。应该说,马、恩的党报思想就是随着《社》的形成发展中而孕育成型的。马克思恩格斯党报思想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特征,它是报刊活动和建党思想结合的产物,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经济学人网站对《经济学人》周刊印刷版的存档,搜集了2010和2011两年该周刊漫画插图中刊登的龙的符号。在此基础上,该文运用符号学基本理论探究了跨文化传播中龙的符号特征,及《经济学人》周刊对龙的符号的变形,并将龙的符号与熊猫等符号进行了对比,并发现龙的符号与其他符号出现的语境和传达的意义有明显差异。研究发现,《经济学人》周刊对龙的形象的塑造带有明显的西方视角。  相似文献   

15.
黑豹进化史     
当怀着身孕、装着一只义眼的摇滚歌手罗琦站上《我是歌手》的舞台时,很多人在问她是谁。而秦勇以素人的姿态登上大众选秀节目《出彩中国人》后,依然还有很多人不知道他曾是黑豹乐队的主唱。  相似文献   

16.
档案工作中,人与人之间存在很多差异,这些差异易造成人们工作中的异议和矛盾。此时就需要有效的沟通。徐爱玉在档《案时空》2009年第8期撰文介绍了有效的沟通艺术。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新闻周刊》2011,(3):24-28
“如果不是为了寻找认识人的机会,没人愿意去参加鸡尾酒会”。在英国《经济学人》一篇名为《U型生活轨迹》(The U-bend of life)的文章中,作者描述了人们对社交生活的厌倦情绪。 而在中国,社交焦虑已经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心理问题。一个保守估算的数字是,每10个人中就有1人或多或少遭遇社交障碍的困扰。在这个强调彰显个性、表达自己的社会里,崇尚讷言敏行的中国人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社交危机。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选取《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在2010年对中国的报道进行研究,并与《经济学人》当年对其他新兴经济体的报道进行比较,分析《经济学人》中国报道的特点,并探究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对于深入了解西方媒体中国报道的现状、透析西方媒体写作中国的心理具有参考价值,对中国媒体如何提升国际舆论影响力也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我国绝大部分哲学教科书、工具书,包括对高学历人才影响很大的考研辅导资料郝将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中关于人的本质的论断作为人的本质的定义,并将这一定义简化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实际上是对马克思本意的误解,“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只是人的实践类本质在现实社会层面上的表现。而马克思论述过的实践本质才应成为社会主义人的本质观的着眼点。  相似文献   

20.
龚霄霄 《新闻界》2011,(7):20-22
本文选取《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在2010年对中国的报道进行研究,并与《经济学人》当年对其他新兴经济体的报道进行比较,分析《经济学人》中国报道的特点,并探究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对于深入了解西方媒体中国报道的现状、透析西方媒体写作中国的心理具有参考价值,对中国媒体如何提升国际舆论影响力也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