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诗景 《语文知识》2013,(1):104-106
清初袁仁林的《虚字说》是"古典型的虚词研究"阶段辞气式研究的代表作。异于《助字辨略》、《经传释词》,《虚字说》在释词方法上带有浓厚的文论学、修辞学色彩。袁氏采用精彩生动的训释语言,密切联系修辞效果和语境对虚词进行训释。《虚字说》既是一本古汉语虚词专著,也可视为一部从虚词的角度论述修辞的修辞学专著。  相似文献   

2.
我国古代的语言研究以实用为目的,在解释某种语言现象时,常同时涉及词义、文字、音韵、语法、修辞、作文和校勘等方面的内容.“前人的语法研究,一方面和训诂学(词义学)相结合,另方面和修辞学相结合,这两方面都没有明显的界限.”多角度研究语言是我国古代语言学的一个显著特点.《马氏文通》使汉语语法学成为系统独立的学科,但由于马氏揭示“华文义例”是为了指导人们  相似文献   

3.
曹石珠 《湘南学院学报》2002,23(1):74-76,80
《修辞学发凡》是汉语修辞学的经典著作。本人在研究形貌修辞的实践中 ,对《修辞学发凡》非语言要素可以修辞及“辞的形貌”的修辞思想进行了深入探讨 ,提出了“形貌修辞”这一术语并出版了“我国第一部系统研究‘辞的形貌’的修辞学专著”———《形貌修辞学》。本人认为 ,没有《修辞学发凡》就没有“形貌修辞” ,更没有“形貌修辞学”  相似文献   

4.
我国系统的语法学始于《马氏文通》,这是语言学家所公认的,我看非系统的语法学则古已有之。《毛诗·关睢诂训传》疏:“诂训传者,注解之别名。”又“诂训者,通古今之异辞,辨物之形貌,则解释之义尽归于此。”训诂学要以文字学、音韵学为基础,然而训诂也要运用语法知识,当语法学和修辞学远没有独立出来的时候,这两个门类的内容,也都包含于训诂学之中。笔者在学习《毛诗》注疏时,发现古代训诂学家在注疏过程中经常运用语法特点解释经传。不揣浅陋,今从《毛诗》注疏中选择39个例句,将其常用语法分为8类,举例如下,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5.
《修辞学发凡》是汉语修辞学的经典著作。本人在研究形貌修辞的实践中,对《修辞学发凡》非语言要素可以修辞及“辞的形貌”的修辞思想 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形貌修辞”这一术语并出版了“我国第一部系统研究‘辞的形貌’的修辞学专著”-《形貌修辞学》。本人认为,没有《修辞学发凡》就没有“形貌修辞”,更没有“形貌修辞学”。  相似文献   

6.
《助字辨略》是一部训诂专著 ,这基于四点理由 :一、研究对象是虚字的意义 ;二、运用的方法是训诂学上常用的 ;三、对书中的部分虚字分了类 ,但分类只是刘淇释义的一种方式 ;四、对涉及到的语法、修辞现象仅从意义的角度加以解释。  相似文献   

7.
论《助字辨略》的性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助字辨略》是一部训诂专,这基于四点理由:一、研究对象是虚字的意义;二、运用的方法是训诂学上常用的;三、对书中的部分虚字分了类,但分类只是刘淇释义的一种方式;四、对涉及到的语法、修辞现象仅从意义的角度加以解释。  相似文献   

8.
王希杰是修辞学家中为数甚少的多产者之一。他的《修辞学新论》(以下简称《新论》)出版后,用王希杰自己的话来说,“书评之多,评价之高,”竟是他“事前一点也没有想到过的。”1996年出版了《修辞学通论》(以下简称《通论》,前面引的话便是摘自此书“后记”)。和《新论》相比,除了增加了与修辞同属一个平面即相邻学科,但不是修辞学下一个层面的“语体”“风格”两章,和大量的新术语、新概念外,其他新增的内容不多。由于评论《新论》的赞美之辞已经被人家说完了,有了“崔颢题诗”在先,轮到我来评说《通论》也就没有更好听的话说了,只好换个路子,“鸡蛋里头挑骨头”,找出点“碴儿”来看看。好在《通论》“前言”说过“需要同行专家们严肃、认真、不留情面地给予学术批评,甚至于批判”。我虽不敢自许是他的“同行专家”,但王希杰在《修辞和心理》(《语文月刊》)92、12)曾称我为“同行好友好争辩的谭永祥先生”,并虚言溢美,称“谭永祥先生是修辞学家”,我就拾起这顶  相似文献   

9.
汉语研究史上曾经把虚词叫做:词、辞、语词、语辞、语助、助语、助词、助辞、语助词、语助辞、助语辞、助字、虚字。“虚词”这一名称,到清代才产生。复言虚词是虚词的重要组成部分。顾炎武和刘淇称之为“重言”,王念孙称为“复语”,杨伯峻叫做“复词”,一九六○年北京大学中文系五六级语言班编的《汉语发展史》叫做“复音虚词”。单音虚词和复音虚词都可以分为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五类。前人对复音虚词不大重视,没有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虚字说》是我国第一部以"虚字"命名的文言虚字专著,并首次全面运用"神情声气"理论研究虚词。《经传释词》是中国传统语言学史上一部杰出的虚词专著。两书都采用了比较归纳法、上下文联系法和推究本义法,而《经传释词》运用的"因声求义"法与《虚字说》运用的"因声求气"法则彰显了两书研究方法的不同特点,也体现了训诂学派与修辞学派不同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1.
王凡《读<古汉语虚词>》(载《中国语文》1983年第4期)在评述杨伯峻先生《古汉语虚词》关于“彼其”的解释时,提出了如下看法:“‘彼其、此其、是其、夫其’这类现象,实为古汉语中的同类近义词连用现象(即同属一个词类、意义相近的两个或几个词的连用),这种连用现象,成为古汉语复音虚词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这个看法实出于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该书上册“其”字条认为“彼其”(或作“彼已”“彼记”)“夫其”都是“复语”,并批评毛、郑以下释“彼其”之“其”为语助者是“误甚”.该书下册“此”字条亦谓“此  相似文献   

12.
传统训诂学认为以反义相训为反训。本文对“反训”说赖以提出的原始材料,即郭注《尔雅》和《方言》中的几组反训词,进行分析,认为反训作为一种词汇现象是成立的,但作为一个训诂术语则是不妥的。在古汉语词汇中,有的词具有相反相对的两个意义,在具体运用时,人们使用的是与常用义相反的引申义,但在训释时,学者们则用反义词解释其与常用义相反的引申义。究其实质,反训仍然应属于互训或同训中特殊的一种,是同义相训而不是反义相训。  相似文献   

13.
诗论两则     
诗用虚字  虚字在古代汉语中 ,总称文言虚词 ,属于一种语助词 ,虽然没有实词那样具有实在的意义 ,但也是构成句子必不可少的材料。而古体诗词 ,本是用最简省的字 (字有定数 )来表达最丰富的内容 ,那么 ,为什么还要用虚字呢 ?刘勰于《文心雕龙·章句》中 ,提到过诗文用虚字的两个作用 :一个是“语助余声” ,我以为 ,这是就诗的音乐要求说的 ,用了虚字 ,可以凑足音节 ,使句子成为完整的几个音节以便于歌唱 (周振甫先生以为是用来“延缓语气” ,见其《文心雕龙今译》 ,尚未搔到真正痒处 ) ;第二个作用是“弥缝文体” ,这是就诗的结构说的 ,用…  相似文献   

14.
阅读古文,不外遇见实词与虚词.虚词虽然数目不多,但用法灵活,变幻莫测,在表达句子的神情语气上,能起极大的作用.所以刘淇云:“构文之道,不过实字虚字两端,实字其体骨,而虚字其性情也.”(见《助字辩略·自序》)近日在浏览周秦典籍时,发现不少虚词用法特殊,用常见的虚词词典对此未作解释.为避免“虚字一乖,判於燕越”的情况,摘取屈赋中的“兮”和《诗经》中的“彼”二词试作诠释,敬祈学术界同好指正.  相似文献   

15.
虚字活用是指一个词临时用作另一个词类,从而临时产生了新的意义,即具有了新的用法。虚字活用大体可分为两大类,一是代词活用,二是其他虚词的活用。虚字活用非常复杂,所以解释虚字难度很大。具体的方法有:分析语境、结合上下文;多数虚词是由实词演化而来,因此,应首先辨清虚实;对虚词的了解和说明,必须结合句法进行分析;由于有些虚字活用是因与它类虚字通假而产生的,因此要结合古音韵;有些虚字是由于修辞手段的需要;所以考释虚字,必须结合辞例;必须钻研前人与时贤的关于虚词的专著  相似文献   

16.
1.“词”与“辞”这两个字(词)在一般情况下可通用。如:辞(词)典,辞(词)章,辞(词)令等。所不同的是:①都可做文体名。但概念不同。辞:汉代常把辞与赋统称为辞赋。辞产生于战国时期的楚国之地而叫楚辞。又以屈原《离骚》为代表,故又称骚辞。词:一种韵文形式,由三言诗或七言诗和民间歌谣发展而成。起于唐代,盛于宋  相似文献   

17.
以反义词互相解释,训诂学上称为反训。最早的词典《尔雅》里面就记录有反训的材料。《左传》词语的反训现象,存在美恶同辞、施受同辞以及正反同辞三种情况。其中,正反同辞现象用例较多。且施受同辞例"贷"和正反同辞例"纳"的反训用法保留在了现代汉语中。  相似文献   

18.
古汉语虚词研究史述略陈志明我国古代没有独立的语法学,可是古人对汉语语法中一个重要的现象──虚词,很早就引起了注意,并进行了相当的研究。秦汉时的训诂学家毛亨,他研究《诗经》并为之作注释时,对于《诗经》中许多处在句首或句尾的词,均未作实在意义的解释,而统...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清代训诂学家王引之《经传释词》一书的考证,认为此书以声音训诂为主要方法以诠释古代汉语虚词系统,全书以声纽系统“七音”划分为十卷,对于一百六十个虚字加以分字编次.通过对“如”、“因”、“以”、“舆”、“终众”、“羌”等条目的考证,认为此书运用声同义近的原则以考察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有许多条目破除了千年训诂的疑惑,具有创造意义.因此,《经传释词》以声音训诂训解虚词,是抓住了解释复杂纷纭的古代汉语虚词系统的正确方法,是一部具有创造性的虚词著作.此书也存在不少瑕疵,如过分信从声训,误以实词解作虚词等等.  相似文献   

20.
《经传释词》是一部对古汉语虚调进行系统研究的专书。作者王引之是清代训诂学家,继承其父王念孙音韵训诂之学,世称高邮王氏父子。著有《经传释词》、《经义述闻》等。 作者正引之鉴于古书中的虚词,古人往往不加解释,或以实词意义去解释,因而杆格不通。于是他对《九经》《三传》以及周秦、西汉时古书中的虚词进行了广泛的搜集和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编撰了这本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