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7 毫秒
1.
爱因斯坦说:“什么是教育?就是将学校学过的东西全都忘记后,剩下的才是教育。”每读这句话,我就反躬自问:我对孩子进行的教育,随着时间的流逝,最后会剩下什么呢?如果什么都没有剩下,那我岂不成了罪人?  相似文献   

2.
杨静 《教育革新》2006,(6):43-44
几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要落实新课程数学教学的诸多目标,就必须实现“四个转化”。 一、教为中心转化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什么是教育?“把所学的东西都忘了,剩下的就是教育。”剩下的是什么呢?就是教育的积淀、精华、永远不会忘记和长期起作用的东西。数学教育的最深沉的积淀是什么呢?是数学的思想、方法、思维策略和个性化的学习方式。这是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深度地亲身经历、体验和感悟方可获得的东西,这是数学的灵魂和精髓。然而,多年来。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极大束缚了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发展。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谋求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策略和方式,  相似文献   

3.
叶圣陶先生曾有一句名言:“教是为了不教”。这确是先生集毕生研究的真知灼见!为什么“教是为了不教”呢?尽管它的内容丰富,是一个完整的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但是否仍可阐释为:在教育中培养孩子形成独立求学求生的知识能力,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使之能够离开家长、教师的庇护、辅导而“放单飞”。这就是说独立性的培养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4.
一、幼儿园教育:为生命的发展奠基教育“教”人什么?爱因斯坦的话发人深省。他说,教育就是当你学过的知识,在过了很多年淡忘之后所剩下的那个东西。如此看来,教育不是获得的知识,因为知识可以遗忘,只有通过知识而融化在生命之中的意义,才是永远的、终身的。所以,我国学者黄克剑先生把教育的使命归结为三个相贯通的层次:“授受知识,开启智慧,点化或润泽生命,”并指出,“知识若没有智慧烛照其中,即使再多,也只是外在的牵累;智慧若没有生命隐帅其间,那或可动人的智慧却也不过是飘忽不定的鬼火萤照。”[1]所以,知识是教育…  相似文献   

5.
何为“教育”?教育就是“将学过的东西忘得一干二净时。最后剩下的东西”,教育家B.F.SKINNER如是说。当那些有形的字母、公式、定理、篇章从我们的大脑消失的时候,最后剩下的东西是什么?我想,应该就是作为一个独立“人”的本身,其内涵就是“人文主义精神”在一个人身上的存留度。  相似文献   

6.
陶行知先生说:“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教学生学。”可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是教师普遍了解的一个教学原则。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积极主动进行知识的学习与实践,是有效学习的前提。在教育教学中,我们该如何具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呢?  相似文献   

7.
<正>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教学生学。”这里的“学”指的就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语文教育先驱叶圣陶先生也提出“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思想,这里的“不教”,前提也是学生自主学习体系的建构。那么,什么是自主学习呢?简而言之,自主学习就是指学生依靠自己的努力,自觉、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它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相对独立地积极建构知识并不断调控自己的学习进程和学习状态的一种学习方式,其基本特征是自主性、民主性。  相似文献   

8.
爱因斯坦曾说过:“什么是教育?当伤对巴你受过的教育都要忘记了,剩下的就是教育。”我们不妨思考这样的问题,什么东西能够让我们忘不掉呢?答案是:在学校受教育阶段所养成的习惯是忘不掉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是我们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樊凯 《中学文科》2009,(17):101-101
著名物理学家劳厄对教育的本质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教育无非是一切学过的东西都忘掉后所剩下的东西”.计算机专家、清华大学教授谭浩强说:“现在衡量人才的标准已经由知识的积累改变为知识的检索和知识的创造.”人应该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有效的方法获得原来不知道的知识,这是新时代有学习能力的象征,那种用背诵记忆知识的多少衡量人才的观念已被教育的本质所否定,被社会发展所淘汰.教师教育目标应该是增加和提高学生忘掉学过的东西后所剩下的东西,即能力和素质.  相似文献   

10.
爱因斯坦说:“把学校所学的东西都忘了,剩下的就是教育。”剩下的是什么?应该是沉淀于我们的性格、气质以及行为习惯中的那些稳定的东西。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把知识转化为学生的个性特征和人格特征,转化为他们的行为习惯,促使学生形成可贵的品质。  相似文献   

11.
潘银 《教育文汇》2014,(15):27-28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在课堂里教语文,最终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使学生养成这样一种能力,不待老师教,自己能阅读。”(《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492页)现代课堂的转型也在力求向着叶老所提出的“不需要教”的教育愿景努力着。如何才能达到“不需要教”的教育之境呢?现代教育理论提出要达到“不需要教”之境,必须通过知识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现举一反三的教学理想。  相似文献   

12.
阅读过去、记住历史,是永远也不会过时的主题。“革命传统教育文”作为教材,走近学生的时候,可以教什么?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话题。关于“革命传统教育文”的语文价值,我想,至少有两点:一是教材的共性价值——积累语言、提升语感。  相似文献   

13.
陶行知先生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吸取古今中外教育学之精华,结合我国实情,创造性地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他在1922年《活的教育》一文中主张:“(一)用活的人教活的人;(二)拿活的东西去教活的学生;(三)拿活的书籍去教小孩。”陶行知解释说:“这就是活教育。”延脉陶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我们在多年的探索与实践的基础上提出“闲暇生活指导”的概念与操作要义,我们认为:“闲暇生活指导是指教会人们具有利用闲暇时间充实本人生活,发展个人兴趣的本领,以及如何‘有价值地’、‘明智地’利用闲暇时间发展个性的教育。”  相似文献   

14.
刘乾林 《陕西教育》2010,(7):94-94,102
卢梭说:“教育的艺术就是让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语文教学怎样教才能提高识字效率?  相似文献   

15.
一、创造性能不能教?《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中描述了美国教师达林在中国之行中给她印象最深的是:不少中国教师请教她“在美国学校是怎样教孩子创造性的?”并再三要求她在课堂里作示范。不问“创造性“能不能“教”?只问“怎样教”?这说明我国教师是相信“创造性”能教的。达林感到很困惑:“‘创造性’怎么能教呢?!”她更困惑的是,“无论她怎么解释‘创造性’是不能‘教’的,中国教师都不知所云。”当达林回国,在实习汇报会上,说到这一问题时,黄全愈先生着实为之震动;因为“创造性”这个被中国教育界长期有意无意忽略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李敏 《现代语文》2007,(7):45-45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实际上就是“授人以渔。”怎样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  相似文献   

17.
李镇西 《教师》2010,(12):1-1
陶行知先生有一句话:“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以此来打量今天的教育,我以为,我们在某些方面,缺乏的正是一个“真”字—— 我们平时在教育学生的时候,是否说过一些言不由衷的大话、套话或者连自己都不相信的假话?  相似文献   

18.
刘全明 《现代语文》2014,(1):123-124
袁微子老师认为:“语文教学的实质是语文基本功的训练。”那么,什么是“语文基本功”呢?语文基本功就是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形成的听说读写能力,这也是学生必须具备的语文素质。为什么“训练”昵?叶圣陶先生说:“就是要使学生学的东西变成他们自己的东西。  相似文献   

19.
酝酿这样一期策划,源于如下一个追问: 当下,我们的老师除了教考、比升学率还有什么? 每次脚步走进校园.看到老师们一身疲惫,一脸茫然,我们的心就非常纠结:我们的老师为什么跟他们教出来的学生一样也成了可怜的“半个人”?当我们的教育生活堕落到只剩下考试成绩可以掂量的时候,只剩下升学率可以把玩的时候,只剩下世俗功利可以满足的时候,还有什么意义和乐趣可言?  相似文献   

20.
“教是为了不教”,这是著名家叶圣陶先生的一句名言。根据中学语文科的特点,如何达到“不教”这一目的确实值得深思。中学语文该如何教?我们要明白:语文知识包含两大知识系统,一是语言知识系统,二是语言文学知识系统。而语文课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基础课,它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各种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