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鲁迅在短篇小说《故乡》一中对中年闰土的描写有这样一段话:“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其中“手里提着一个纸包”看似漫不经心的一笔,其实不然。从后我们可以知道,这一小纸包并非什么特别的东西,而是一包干青豆。“一包干青豆”在这里有其独特的内涵。  相似文献   

2.
《故乡》中几处标点符号的使用,很值得细细体会。母亲告诉“我”闰土要来,引起了“我”对少年闰土的回忆。回忆结束后,作者写了这样几句话: 现在我的母亲提起了他,我这儿时的记忆,忽而全都闪电似的苏生过来,似乎看到了我的美丽的故乡了。我应声说: “这好极!他,——怎样?……”这最后一句话只有六个字,却用了五种标点符号。表达了“我”极为复杂的思想感情。“我”和闰土有真挚深厚的友谊,多年不见了,听说闰土要来,怎不惊喜?所以用了感叹号。但从故乡的凋敝、残破,断定闰土的命运也  相似文献   

3.
《故乡》是鲁迅先生的小说。写了“故乡”的景,写了“故乡”的事,更写了“故乡”的人。写“故乡”人,重在写“我”和闰土的关系,而重中之重,又在于表现闰土生活命运的巨大变化。作者为我们刻画了一个“木偶人”形象。这“木偶人”的形象,作者是这样写的: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润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相似文献   

4.
“预习提示”的 1、2段 ,告诉了我们《故乡》的主题 ,而《故乡》的主题思想是通过多方面的对比表现出来的 ,我们在教学中也可以通过对分析课文中的对比进而把握课文主题。1 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形象的对比师生讨论 :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是怎样的形象 ?闰土少年 :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套银项圈红活圆实的小手有鲜活故事美好的海边景象  以“兄弟”相称活泼、健康、重友情是个“少年英雄”中年 :脸色灰黄  很深的皱纹眼睛肿红  一顶破毡帽薄的棉衣  浑身瑟索着  以“老爷”相称穷苦、无奈、像木偶人像石像  闰土形象———从…  相似文献   

5.
新出的初中语文第三册中,《故乡》一课有一幅“我”突然见到了童年时代的好友——闰土的插图。凡是看到过鲁迅先生肖像的,都会认出,插图上身着长衫,有着隶体一字(?)的胡须与寸把长的硬硬的头发的这个“我”,便是鲁迅。《故乡》中的“我”,决不等于鲁迅。插图作者将“我”画成鲁迅,我以为是欠妥的。附带说一句。语文课本中附上好的插图,实在是一件大好事。现在语文课本中的插图数量还是太少。我们期待着语文课本中有更多的好的插图出现!  相似文献   

6.
《故乡》练习题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是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低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缩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相似文献   

7.
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为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  相似文献   

8.
少年的闰土,是一个可爱的孩子,"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他的手是那样"红活圆实"。然而中年的闰土,"身材增加了一倍",他的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头上戴一顶破毡帽,身上是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他的手已经变得"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这一对比,深刻地揭示了封建制度对他的摧残。在过去二十年中,闰土经受着人间的苦难,生活的劳苦,忍受着风风雨雨的残酷折磨,他在水深火热中挣扎着,只到中年的闰土,宛然一个小老头,这种可悲的变化,揭露了封建制度的罪恶。  相似文献   

9.
最近重读了鲁迅的作品《故乡》,虽是旧书重读,不禁心生很多感想。《故乡》中最令人难忘的角色莫过于闰土了,“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知道天下无穷无尽的稀奇事。时隔二十年,“我”又回到故乡。渴望与儿时好友闰土重聚。可现在的闰土早巳不是当年那个充满朝气的少年,而是六个孩子的父亲,“脸上刻着许多皱纹,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一个劲地让自己的孩子给老爷磕头。“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少年闰土让人喜爱,可中年闰土的转变,让人不解,更让人心痛,当年那个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少年哪儿去了?  相似文献   

10.
鲁迅先生有些取材于绍兴的作品,在描写人物的衣着时,常常写到“毡帽”。例如,《故乡》中的闰土是“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范爱农》中的范爱农是:“第二天爱农就上城来,戴着农夫常用的毡帽……”。《阿Q正传》中,阿Q的毡帽则被地保拿去作“抵押”……  相似文献   

11.
语文学科的思想教育具有哪些特点呢?其一是多元性。语文是一门多功能的学科,它具有工具性的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这三种功能是辩证统一在一起的。因此,语文学科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必须依靠工具功能和审美功能来实现。如《故乡》中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肖像描写:少年闰土的“紫色的圆脸”,到了中年“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肿得通红”;少年闰土“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到了中年“头戴一顶旧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少年闰土“红活圆实的手”,到了中年却成为“又粗又笨,而且裂开…  相似文献   

12.
鲁迅的小说《故乡》中有这样的情节:“前天伊在草灰中掏出十多个碗碟来,议论之后,便定说是闰土埋着的,……杨二嫂发见(现)了此事,自己很以为功,便拿了那狗气杀飞也似的跑了。”凡是看过这篇小说的人大概不会忘记这个细节的,笔者以为灰中的碗碟被杨二嫂发现,是作者刻意安排的,是神来之笔,是作家匠心独运的结晶。  相似文献   

13.
《故乡》的末尾有这样一个情节:“……于是又提起闰土来。母亲说,那豆腐西施的杨二嫂,自从我家收拾行李以来,本是每日必到的,前天伊在灰堆里,掏出十多个碗碟来,议论之后,便定说是闰土埋的,他可以在运灰的时候,一齐搬回家里去;杨二嫂发见了这件事,自己很以为功,便拿了那狗气杀,飞也似的跑了……”《教师教学用书》的旁批标明:“杨二嫂造闰土谣,诬陷闰土。”在教学当中,我觉得此处分析欠妥,杨二嫂没有诬陷闰土。   首先,从人物形象的塑造看,这一情节不仅是有关杨二嫂的细节,更是有关闰土的,是对两人形象特别是闰土形…  相似文献   

14.
作者对水生年龄的描写和说明前后矛盾,这是怎么回事? 鲁迅的《故乡》中在叙述了“我”和闰土少年时的一段交往后说:“这少年便是闰土。我认识他时,也不过十多岁,离现在将有三十年了……。”当文章写到闰土带着他儿子水生来到“我”家时,又说:此时所看到的水生“正是一个廿年前的闰土”。将近三十年前的闰土是十多岁,那么二十年前的闰土呢?从这两处说明看  相似文献   

15.
问:在小说《少年闰土》中,鲁迅先生对闰土的外貌描写——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虽寥寥数笔,却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请问,这样简约的人物外貌描写是否就是他所强调的画眼睛的表现手法?答:我以为正是这样。鲁迅先生曾说: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  相似文献   

16.
怎样使我们的孩子变得更加聪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生保 《考试周刊》2007,(23):39-40
伤仲永和闰土的故事大家都听说过:仲永五岁的时候,不认识书具,突然哭着要。父亲感到诧异,借笔给他,他马上书诗四句,其文彩和条理皆很好。二十岁的时候,却“泯然众人矣”。为什么?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闰土是个有丰富知识、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农村孩子。知道下雪天抓鸟,知道守西瓜刺獾猪,二十多年后,他变成了一个什么样子呢?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润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这都是教育不得法所致。  相似文献   

17.
《少年闰土》节选自鲁迅的作品《故乡》,辑入小学语文第九册作讲读课文。阅读这课时,有位学生就文中“你夏天到我们这里来”一句质疑说:“这话是闰土来到城里之后对‘我’说的。闰土邀人到农村去,应该说你夏天到我们那里去,不应该说到我们这里来。对吗?”这位学生意识到语言视点的转换。他  相似文献   

18.
阅读下面两段活后,分别做文段后的(1—9)题。 一、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父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  相似文献   

19.
《故乡》里,“我”见到中年闰土时,作者写了这样两行字: “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 ‘呵!闰土哥,——你来了……’”“我”只说了七个字却用了引号、叹号、逗号、破折号、问号、省略号六个标点符号,是不是作者滥用了、用错了?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必须先看标点符号的作用。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不单是表示词句的停  相似文献   

20.
鲁迅《故乡》中的“我”见到中年闰土时,作者写了这样两行:我这时很兴奋,怛不如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呵!闰土哥,——你来了?……”“我”只说了七个字却用了引号、叹号、逗号、破折号、问号、省略号六种际点符号。标点符号和文字一样.都是记录语言的一种手段,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标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