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成语这一相沿习用的固定词组,在传抄读解中,难免发生讹变。如:“三豕金根”这一成语,“三豕”,指三头猪;“金根”,辞书无载,只有“金根车”之说,秦汉之时,用黄铜加以装饰的车,称之为“金根车”。“三豕金根”,也就是“三头猪和金根车”。然而,这却不是该成语的真正含义。“三豕金根”真正的含义是“表示文字讹误”。这种含义是讹误所致。“三豕”最早见于《吕氏春秋·察今》,经刘勰辨误,“三豕”本作“己亥”,“已亥”古时记年之法。“三豕”、“已亥”古时篆文  相似文献   

2.
猪年谜话     
灯谜中惯用生肖与地支互扣,大凡谜面上含有“猪”字的灯谜,多用“亥”字相扣。例如“猪年进财”,打字一,谜底为“赅”(亥,扣猪年;贝,作古币解,故扣财)。又如“此汉出身为猪倌”,打《三国》人名二,谜底为“丁原、管亥”(丁,作男子解;原,原本;管亥,别解为“管养家猪”)。也有用“豕”和“豚”与“猪”扣合的,比如“山里养满猪”,打字一,谜底为“豳”(陕西地名,也作“邠”)。又如“河豚”,卷帘格,打副食品一,谜底为“猪下水”(按格法,逆读作“水下猪”。“下水”即动物内脏)。  相似文献   

3.
猪年话猪     
1995年是农历乙亥年,因十二地支中的亥与十二生肖的猪对应,故又俗称“猪年”。 “猪”的称谓,在古书记载中不尽相同。在《说文解字》中,豕与彘皆为猪;豕,有时指野猪。《书·禹贡》则说:“大野即猪。”《方言》中说,猪,关东西或谓之危。 在民间,说起猪来,可谓家喻户晓,无人不知。旧时的一本启蒙课本《三字经》,上面就介绍有:“马牛羊,鸡犬家。此六畜,人所饲。”在我国古典文学巨著《西游记》中,将猪拟人化,猪八戒成为一个喜剧性人物,他的形象是妇孺皆知。  相似文献   

4.
二师兄列传     
<正>战国末年,《吕氏春秋》中曾经记载过这么一件有趣的事儿——有一个人在读史书,读到"晋师三豕渡河"这一句时,被孔子的门徒之一子夏听到了,当即指出书上的字是错的,说应是"晋师己亥涉河"。因为字形相近,那时候的人写的还是篆字,确实很容易混淆字形,因此书上给写错了。有个成语叫"鲁鱼亥豕",就是用来形容书籍印刷错误的。小时候学写字,有两个是非常容易混淆的——"豕"与"亥"。而巧合的是,亥在地支中正是属猪,猪是十二生肖的最末一位。据《说文解字》解释,"亥为豕,与豕同。"  相似文献   

5.
一、因命名时的角度不同而异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事物,观察的角度往往不同,因而构成的概念也就不同.《说文解字》;“犬,狗之有悬蹄者也.”“狗,孔子曰:‘狗,叩也’.叩气吠以守.”段玉裁注:“有悬蹄谓之犬,叩气吠谓之狗,皆于音得义.此与后蹄废谓之彘,三毛聚居谓之猪,竭尾谓之豕同,明一物异名之所由也.”犬与狗是同物异名(或说狗是小犬,但总而言之仍是犬),彘、猪、豕也是同物异名.戈,又名“句孑”、“曼胡”.段玉裁于《说文》“戈”下注:“云‘句孑’者,谓其为句兵,取义于无臂之孑也.云‘曼胡’者,取义于曲处如颔领之肥大也.”  相似文献   

6.
给高中生上语文,有时讲点音韵知识是必要的.如:“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赤壁之战》,高中《语文》第一册P245)《教参》译为“当时曹操的军队再加饥饿和瘟疫,死了的(有)一大半.”课文注释:“太半,大半.”“太”为什么会变“大”?又《苟子·富国》:“天下大而富.”译为“天下安定富足.”“大”是“泰”(平安,安定).原来“大”通“太”、“泰”.《说文释例》:“古只作‘大’,不作‘太’,亦不作‘泰’.《易》之‘大极’,《春秋》之‘大子’,‘大上’,《尚书》之‘大誓’、‘大王王季’,《史》《汉》之‘大上皇’、‘大后’,后人皆读为太,或径改本书,作‘太’及‘泰’.”看来这三个字是初文(“大”)和后起字(“太”“泰”)的关系(古今字关系).这是从文字学角度的释义.  相似文献   

7.
柳宗元的《捕蛇者说》里的“故为之说”的“说”,不少参考书都当作动词解释。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评注译析古文百篇》里,把这句话解释为:(我)为这件事作了这篇“说”的文章。在注解里又说:“‘说’原是名词,一种文体。此作动词。为之说,为这件事作一篇‘说’。”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学古文评注》,也持同样的看法。《初中语文教学参考书》这样解释:“‘之’字作介宾,‘说’字作动词,指写作(这篇文章)。或者‘之’字作指示代词,充当定语,‘说’字作名词,指一种文体。两说都说得通,就柳文而论,前者才是作者原意。”  相似文献   

8.
四 夬(kuài) ( ),《说文》释曰:“分决也。从又■,象决形。”徐锴曰:“‘■’物也。‘1’所以决之”。许氏释“夬”为“分决”意。徐氏从字形上作进一步说明:手持‘■’分决‘■’(物)。在《说文》中,凡以“夬”作构件组成的字皆言之以“形声”,失之笼统。实际上,大多数以“夬”为构件组成的字是“会意兼形声”字。“夬”为“分决”  相似文献   

9.
“豕”是个象形字,从甲骨文到金文、篆体有许多形体,我们把“豕”字横过来看,真能发现它清晰地保留着猪头、长鼻、猪身、双脚和猪鬃的影子。甲骨文中另有一个“豕”字,系与“豕”为同一体,仅在腹部多一短画,这短画表示雄性生殖器。故豕豕同义,“豕”为公猪,“豕”为母猪。两字的甲骨文和金文字形比较如下:  相似文献   

10.
一、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其”字教材未注。这个“其”字,既不是代词,也不是副词,用法比较特殊,不可不注。“其”是连词,用法同“而”。裴学海《古书虚词集释》:“‘其’犹‘而’也。‘其’训‘而’,‘而’亦训‘其’。”《战国策·魏策》:“楚国虽有富大之名,其实空虚。”“其”作“而”;又《楚辞·离骚》:“芳菲菲而难亏兮。”王逸注:“‘而’一作‘其’。”可证“其”与“而”可互训。课文中,“其”与下句中的“而”互文。“其”与“而”互文的用例,在辞赋中十分常见。如《楚辞·九章》:“山萧条而无兽兮,野寂寞其无人。”又如《…  相似文献   

11.
范建国 《语文知识》2001,(12):28-29
谢质彬先生《“新发于硎”解》一文(载《中国语文》)1987年第3期,以下简称谢文)认为:《庄子·养生主》中“刀刃若新发于硎”应解作”刀刃像刚从模子里取出来的一样”,即训“硎”为“型”,训“发”为“开”。其“后记”里还断言:“‘发’字从无‘磨’义。”我们以为其说虽新,然欠斟酌。“发”字固然多作“开”讲,然而不能以此就断言“‘发’字从无‘磨’义”。“刀刃若新发于硎”的“发”字正作“磨”解,古今《庄  相似文献   

12.
《孔雀东南飞》中有“十七遣汝嫁,谓言无誓违。汝今何罪过,不迎而自归”之句。高中语文课本注释为:“誓,似应作‘諐’。諐,古‘愆’字。諐违,过失”。究查课本注释的依据,不外如下:纪荣舒《玉台新咏考异》:“誓违二字,不可通,疑諐违之讹。諐尤‘愆’字”。闻一多《诗选与校笺》:“纪说是也,今握正。”余冠英《乐府诗选》、“誓或疑是‘諐,字之误,是古‘愆,字,过失也。‘违’也是过失。”林庚、冯沅君主编《中国历代诗歌选》上编(一):“‘誓’可能是‘諐’的误字。‘諐,音同qian,同‘愆’。‘愆违’,过失。”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也认为  相似文献   

13.
在翻阅《辞源》的过程中,发现它有些不确和可议之处,兹提出若干条讨论于下: 一.[祥刑](2278.2)解:“用刑详审谨慎,《书·吕刑》:‘有邦有土,告尔祥刑’《传》有国土诸侯,告汝以善用刑之道。”按:这条义例不误,引《传》则误。“祥刑”解“用刑样审谨慎”,是因“祥”通“详”,这是正确的。《说文通训定声》解“祥”云:“假借为‘详’,《书吕刑》:‘告尔祥刑’《墨子·尚贤》怍‘讼’,‘讼’者,详之误字。《易》‘履视履考祥’。虞本作‘详’,训‘善也’,失之。《广雅·释诂三》:‘祥,諟也。’”“諟”是详审之义。《广雅·释诂》(卷三上):“祥,审,諟也”《疏证》:“祥与详通。”《辞源》:“祥通‘详’,《史记·太史公自序》论六家要旨:‘尝窃观阴阳之术,大祥而众忌讳…’《汉书》六二《司马迁传》作‘大详’。”  相似文献   

14.
《说文解字·犬部》云:“,犬走臾,从三犬。”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云:‘引伸为凡走之称。《九歌》‘表远举兮云中’,正注:‘系,去疾克。’《尔雅》‘扶摇谓之愈’,作此字。”《说文解字·分部》又云:“众,火华也,从三火。”段氏云:“古书‘众’与‘轰’二字多互讹。如曹植《七启》‘风厉森举’,当作“须举’。班固(东都赋》‘联炎炎炎’,当作‘森莱炎炎’。王选日:‘森,去疾克也。’李善注见不别二字。”今按:段氏议“古书‘众’与‘轰’二字多互讹”,言之有理(见后),但其书证却似有疏失。检《文选·七启》本作“风厉…  相似文献   

15.
不少的古代汉语著作涉及到古音通假时,都举“倍”字为例,认为“倍”字的“违背”、“违反”、“背叛”等义,是“背”字的假借。请看: 《荀子·天论》:“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章诗同《荀子简注》:“倍,通‘背’,违背。”甄尚灵《汉字假借义试探》说:“《荀子·天论》一文,全文不到两千字,假借就有二十多处。如:‘倍(背)道而妄行,则(按:漏一“天”字)不能使之吉。’……这些通假是今天大家都承认的。”接着下文重提“‘倍’通‘背’”。贾谊《治安策》:“下无倍畔之心。”张世禄《古代汉  相似文献   

16.
讲京剧《〈打渔杀家〉选场》时,有的同学问:“渔为动词,是打鱼的意思,那《打渔杀家》中的‘打渔’不就是‘打打鱼,了吗?‘渔’字是不是用错了?”《打渔杀家》中的“渔”字没有用错。之所以有上述疑问,是因为没有理解好“打渔杀家”的意思。“打渔杀家”中的“打”字与“打鱼”中的“打”字意思不一样。前者是“殴  相似文献   

17.
现行沪教版高一语文课本中《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一文课后的“思考与练习”三:“诗中有18个‘自’字、19个‘相’字、5个‘见’字,请按照意思或用法分别作归类整理。”可见,“相”、“见”二字的意思和用法是高中生必须掌握的重要的文言文知识点。  相似文献   

18.
王大力同学问:“《春夜喜雨》中,诗人要表达的感情是对春雨降临的满腔喜悦之情,即诗题中的‘喜’字,然而全诗却无一个‘喜’字。请问该如何理解这‘喜’呢?”的确,《春夜喜雨》这首诗中,虽然是写“喜”却无一“喜”字。但当我们对诗人在诗中所作的形象化描写进行分析时,不难发现,这首诗虽无一个“喜”字,可全诗“无一字不是喜雨,无一笔不是春夜喜雨”。  相似文献   

19.
《语文月刊》1986年第11期上发表了秦国同志的《〈且介亭杂文〉的“且”字读音辨正》。《语文教学与研究》1987年第1期在“报刊文摘”栏里摘要转载。秦文说:“把这个‘且’字读作‘租界’的‘租’(zu),方合书名原意。”我们的看法,恰恰相反:“把这个‘且’字读作‘租界’的租(zu),不合书名原意。”鲁迅写作这些杂文时,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区域北四川路,即所谓“半租  相似文献   

20.
<正>"家"字,宝盖头下的"家",是猪的本字。许慎在《说文》中把家看作是形声字,曰"家从‘宀’,‘豭’,省声。"段玉裁对许氏的说法提出质疑,认为这个省声,为什么不直接用"叚"作声符?所以段氏说"家"字的本义是豕之所居,由于猪是人类图腾的崇拜对象,故而引申假借为人之居。史证记载,"家"字的出现应当在畜牧业产生以后。这时,人类的家庭经济与畜养开始发生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