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创建一个优秀的班集体,需要学生能够处理好个人和集体的关系,形成集体意识。集体意识是关于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关系和态度的认识和情感表现。有强烈集体意识的人,往往把自己的言行与集体的利益联系起来,对自己所在的集体有强烈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并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当前许多学校更多关注的是学生成绩这一短时效益,学生精神层面上的集体意识培养教育则显得相对薄弱。  相似文献   

2.
从当前五年制高职艺术类数学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入手,紧扣高职艺术类数学的学科特色与教学实践,再建数学课程的结构与体系。在教学实践中,将物理常识章节、趣味数学章节、数学实验与数学软件引入高职艺术类数学教学,使学生在充分进行形象思维的同时,增强逻辑思维与推导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成长为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技能型人才。  相似文献   

3.
艺术类学生的教育管理是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带有共性的难点问题,而这一问题在农林院校中更为突出。艺术类学生作为一个群体成为高校教育管理上的一个难题,是艺术类学生自身的问题,还是我们认识意识的问题,带着这样的“问题意识”,本文分析总结了艺术类大学生共有的特点,并且特别阐明了农林院校艺术类大学生所独有的特性,剖析产生此类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艺术类学生进行教育管理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廖仁梅 《教师》2013,(20):37-38
90后为主体的大学生呈现出集体意识淡薄、心智成熟较晚、自我调适能力相对较弱、理想信念不够坚定等问题,本文提出了以营造班级"家文化"为核心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新思路,旨在为学生的成长创造温馨和谐、积极向上的氛围,让学生在家的温暖中,找到自我价值和集体归属感,从而激发学生的集体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在家文化的引导下,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相似文献   

5.
我们总是在对学生讲人的社会性,人要与他人和谐相处,人应当在集体中获得温暖的归属感,新世纪的青少年尤其要有团队意识,等等。这些当然都是对的。归属感的问题是学校教育中的一个大问题。没有获得集体归属感的学生,会产生形形色色的心理波动,会觉得自己根基漂移,会有不安全的感觉。他们多希望自己能够尽快融入集体,在集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找到自  相似文献   

6.
班集体是学生思想品行发展的必要环境,作为班主任,如何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使之融入班级这个大集体中,这就需要学生具有主人翁意识,即主体意识。主体意识的培养,才会使学生真正感到班集体与之休戚相关,"班荣我荣",从而促使集体主义精神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牛蓝 《辽宁教育》2008,(1):18-19
我们总是在对学生讲人的社会性,人要与他人和谐相处.人应当在集体中获得温暖的归属感.新世纪的青少年尤其要有团队意识,等等。这些当然都是对的。归属感的问题是学校教育中的一个大问题。没有获得集体归属感的学生,会产生形形色色的心理波动,会觉得自己根基漂移.会有不安全的感觉。他们多希望自己能够尽快融人集体,在集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找到自己的新朋友。在集体中获得安全感、温暖感与荣誉感啊。那么。他们为什么没能像大多数同学那样获得集体归属感呢?一般认为,那是因为他们孤僻、冷漠、要强、偏执,因此难以得到集体的认同,教师一般也不太喜欢这样的学生。  相似文献   

8.
<正>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承担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思政教育贯穿高校艺术类专业课程全过程,并基于时代审美变化构建具备时代性的教育体系,有利于健全新时代接班人人格,助力其涵养精神世界,为民族复兴贡献力量。高校艺术类专业课程发展过程中,需要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关键问题。艺术类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可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体系与教育模式,增强新时代学习者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提升学生的爱国意识。故此,高校艺术类专业课程发展应基于大思政格局,实现艺术类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9.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艺术类高职学生职业精神的具备程度,将直接影响到艺术类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成效。因此,校企双方必须深刻领会现代学徒制的本质与内涵,深度合作,工学结合,强化艺术类高职学生职业精神培养意识,着力构建职业精神培养课程,搭建职业精神培养平台和营造职业精神培养氛围,确保高素质的技术技能艺术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0.
多元化社会的发展使我们深刻认识到,社会的发展需要集体的智慧与合作;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在教学中使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达到真正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是教学改革的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11.
学生的理想学生观念反映了学生作为学习者的自我认识,并对其受教育动机和愿望有重要影响,而教师的理想学生观念与教室内主流的教育教学模式紧密相关。研究采用半结构式问卷的方法,让教师和学生罗列出他们认为理想学生应具备的最重要的五项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小学教师和学生的理想学生观念主要体现在学习、道德、行为和身心发展四个类别上,其中学生的理想学生观念中成绩好非常重要,但对学习动机、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的重视程度不高;而教师的理想学生观念中最重要的是学生的品德,教师对学习成绩、学习动机和学习能力的重视程度较高,对学习习惯的重视程度较低。教师与学生的理想学生观念存在差异,且他们的观念与国家课程改革提出的教育目标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2.
For many years art, anatomy and medicine have shared a close relationship, as demonstrated by Leonardo da Vinci's anatomical drawings and Andreas Vesalius' groundbreaking illustrated anatomical textbook from the 16th century. However, in the modern day, can art trul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medical education? Studies have suggested that art can be utilized to teach observational skills in medical students, a skill that is integral to patient examination but seldom taught directly within medical curricula. This article is a subjective survey that evaluates a student selected component (SSC) that explored the uses of art in medicine and investigates student perception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It also investigates whether these medical students believe that art can play a role in medical education, and more specifically whether analyzing art can play a role in developing observational skills in clinicians. An “Art in Medicine” 8‐week course was delivered to first year medical students at Brighton and Sussex Medical School. The use of art to improve observational skills was a core theme throughout. Feedback from the students suggests that they believe a strong association between art and medicine exists. It also showed a strong perception that art could play a role in medical education, and more specifically through analyzing art to positively develop clinical observational skills. The results of this subjective study, together with those from research from elsewhere, suggest that an art‐based approach to teaching observational skills may be worth serious consideration for inclusion in medical and other healthcare curricula. Anat Sci Educ 7: 370–378. © 2014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Anatomists.  相似文献   

13.
14.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职业理想由尝试期向现实期转变的阶段,也是加强文化修养的重要阶段。崇高的职业理想不仅能唤起大学生的从业、创业热情,更是激发他们求知成才,不断加强文化修养的强大动力。深厚的文化修养是树立崇高职业理想的前提,也是实现崇高职业理想的必要保障。职业理想和文化修养在大学生的学习成长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两者的协调发展,有利于大学生和谐的个人发展,也有利于他们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胜任工作并充分享受工作的快乐”,更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辽宁省高师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心理素质研究,发现部分学生存在所学专业与个人志向不-致,不适应环境,自信心缺失,心理承受力低,自控能力差,人际交往不适,就业压力大,自卑感强等问题,针对上述心理特征,应采用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培养学生职业情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等有效途径,以培养有用人才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  相似文献   

16.
文章通过对上海市实验学校高中部学生个性记录卡的统计分析后得出“同伴交往”、“师生交往”、“集体活动”是教师最关心的三类行为。学习状态记录显示男生表现不如女生,表现出教师对两者的不同期望。个性记录卡显示在及早发现学生良好品质和不良行为方面有作用。学校应该对教师记录个性卡做出明确要求;教师应及时准确记录个性卡;对个性卡现实的学生不良行为应及时矫正;应利用个性卡在学生品质形成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工读生和普通生攻击性行为归因方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本研究采用投射测验 ,通过集体开放式问卷的形式来比较工读学生和普通学生攻击性行为归因方式的特点。结果表明 :(1)工读生对意图不明的伤害作敌意性归因和攻击性反应预测的倾向比普通生明显。 (2 )工读生攻击性情绪反应更冲动 ,而不顾后果。在事态发展过程中较为自私 ,更多的考虑对自己产生的不利 ,较少考虑对受害者造成的伤害。 (3)工读生大多认为攻击性行为在社会矛盾冲突情境中是一种合情合理的反应方式。他们对被攻击者的同情心和移情能力 ,对攻击性行为的良心谴责都比较缺乏。他们在社会认知上表现出的偏差都和他们的攻击性行为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传媒艺术类大学生在整个大学生群体中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我们要发挥该类毕业生的特点,抓住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特别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历史机遇,来促进传媒艺术类大学生得以充分就业。拟对传媒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情况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调查,分析了毕业生就业所存在的问题,并对如何促进传媒艺术类大学生充分就业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与文科大学生相比,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相对比较欠缺,表现为人文知识欠缺、知行差异较大等症候。文章尝试从传统教育模式、多元文化背景等多维角度作分析,认为高校需要从校园文化、课程体系、师资队伍以及社会实践等方面引导理工科大学生提升人文修养。  相似文献   

20.
课堂讲授是一门特殊的艺术,它作为"软件"系统在课堂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运用好这一重要手段需透彻了解讲授对象,把握讲授内容,选择正确的讲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