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非英雄化是纳博科夫长篇小说主人公的特点,“另类小人物”构成其作品主人公形象系列。纳博科夫通过讲述他们的故事,旨在与俄罗斯经典作家对话,颠覆传统的价值观,确立一种新的话语:在荒诞的20世纪,上帝死了,一切价值需要重估,失去了信仰和精神家园的人们陷入了“无家可归”的状态。  相似文献   

2.
《洛丽塔》是俄国作家纳博科夫用艺术形式组织的一个不符合传统伦理道德的故事,是纳博科夫“天堂”艺术观的完美体现。  相似文献   

3.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发表于1926年的首部长篇小说《玛丽》是作者仅有的一部以流亡生活为主题的作品,其中对于西欧的白俄流亡者生活及其心境、不同代系的流亡者对于旧祖国的不同态度做了细致的刻画。时间与记忆这一贯穿了纳博科夫小说创作生涯始终的重要主题,已在这部长篇处女作中开始显现。纳博科夫独特的流亡意识以及流亡者对于最初记忆的坚守,也是纳博科夫之后创作的众多小说中的隐性主题和叙事动机。  相似文献   

4.
纳博科夫在蝶类学研究方面的痴迷赋予其文学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蝴蝶情结也让《洛丽塔》散发迷人的光辉。本文从蝴蝶情结的角度解读《洛丽塔》,感受作品中和那魅人的蓝蝶不期而遇的迷醉和狂喜。  相似文献   

5.
国内纳博科夫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内的纳博科夫研究自上世纪80年代起步,90年代有了初步发展,历时20余载,现已初具规模,主要可归纳为主题研究、艺术形式与风格研究和文化研究三方面。随着研究不断地深入,国内学界对纳博科夫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6.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作品预示着后现代主义在文学领域的崛起,而他亦被视为后现代主义经典作家和文学大师。纳博科夫的作品是永远无法解读的迷宫。作者在小说中营造的是错综复杂、乱人眼目背后却带有精巧答案和完美秩序的迷宫结构,其小说创作具有迷宫结构、迷宫语言等后现代写作招式与技巧。  相似文献   

7.
纳博科夫的文学游戏观体现在其"文学如游戏"的创作理念上。在他看来,文学与游戏具备共同的属性:虚构性和娱乐性;文学是一个魔法世界,作家是一个高明的魔法师,设计创造自己的魔法世界。因此,他的小说呈现出明显的游戏倾向,弥漫着一股戏谑的气息,具有浓厚的后现代魔幻色彩。小说《普宁》无论是在游戏场景的描写、文字游戏的把玩、戏仿的运用,还是在叙事手法方面,都充分体现了一种游戏精神和制谜意识,是对纳博科夫文学游戏观的阐释和实践。  相似文献   

8.
声称以“艺术”为护照的俄裔美籍作家纳博科夫,曾执教于美国多所名校,讲授文学经典,揭橥创作奥秘,体验阅读与批评带来的“审美狂喜”,其批评手法独具一格。本文拟从《文学讲稿》、《〈堂吉诃德〉讲稿》入手,着眼于纳博科夫文学批评的若干关键词,以便清晰地勾勒出纳博科夫文学批评的总体图景。  相似文献   

9.
10.
纳博科夫创造的独特的小说写作模式及其实验主义精神诠释着小说艺术的后现代写作特征,其作品中的元小说写作模式和道路小说范式折射出纳博科夫小说创作的后现代转向。纳博科夫试图在"文学枯竭论"的后现代论争中超越与建构,阐释着后现代小说艺术的无限可能性。以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视角去观照纳博科夫的小说艺术,读者不难发现其小说试图建构的是审美愉悦背后的道德力量和深刻的伦理内涵。  相似文献   

11.
俄裔美国作家纳博科夫的人生经历和文学创作同绘画艺术有着的密切联系.其小说<黑暗中的笑声>中的绘画艺术元素包括艺术史上实有的画家、画作,虚构的艺术家人物,以及小说自身的色彩性、画面性特点.探讨绘画艺术在纳博科夫作品中的存在形式以及所扮演的角色,将有助于对作家的创作心理与小说诗学做进一步探求.  相似文献   

12.
作为纳博科夫最具争议,也是最负盛名的小说,《洛丽塔》从其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广受关注。作品中大量戏仿手法的运用使其成为一个多种体裁的综合体。纳博科夫通过对文体、内容以及作者自己的戏仿,重新定义了读者与作者之间已经达成的契约。这正是《洛丽塔》与众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3.
纳博科夫的小说文本中充满了丰富的戏仿现象。在纳博科夫笔下,戏仿不仅是具有讽刺性或滑稽性的文本游戏,而且是建构文本局部或整体的结构、设置人物与情节的重要艺术手段。通过戏仿,纳博科夫展现了艺术家的想象力如何对世间现象、主体意识进行诗性重现,探究了艺术与现实之关系。戏仿既是一种特殊的文学生产,更包含作家对文学创作行为的反思。  相似文献   

14.
张帆 《中学生英语》2023,(6):110-112
董伯韬的译作《纳博科夫诗集》,依据卡善选编的《诗选》汉译而来,完整地呈现了纳博科夫的诗歌艺术和诗学思想,填补了国内纳博科夫诗歌译介的空白。译者在忠实诠释原作的基础上,重现了纳博科夫的诗学观念,为理解纳博科夫诗歌提供了窗口。该译作使得英文原作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焕发出崭新的生命形态,推动了跨文化对话与交流。  相似文献   

15.
"情结"是心理学术语。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艺术家的创作动机大多缘起于他们自身的"情结"。"情结"阐释了作家的童年记忆和创伤经验对催生作品不可或缺的意义。纳博科夫潜意识里的流亡情结极大地影响着他的作品,潜藏于其意识中的流亡情结催生了作品,也自然地反映在其作品中。  相似文献   

16.
俄裔美籍作家弗拉基米尔&#183;纳博科夫小说《微暗的火》确立了纳博科夫后现代主义文学巨匠的地位。小说通过采用诗歌注释的形式表现出两个迥然不同的现实:诗人希德的主观的现实和其同事金保特的想象的现实。  相似文献   

17.
在纳博科夫的作品中,《斩首的邀请》被后世人们认为是最能体现他意志的一部"超现实主义"小说,小说中表现的是诺斯替教的思想,体现了作者对世俗存在的超越意识和对终极关怀的思索。以纳博科夫的作品《斩首的邀请》《洛丽塔》《天资》等为例,对纳博科夫的独特的时间意识与其自身艺术的独特性进行解析。  相似文献   

18.
纳博科夫以第一人称记叙了一个中年男子亨伯特与他12岁的继女同居通奸的故事。从人物形象的塑造者纳博科夫来说,对亨伯特形象的塑造具有深刻寓意,时间为生存之牢狱的观念是他独特的生存经验的产物。反映了在当代社会,人性处处受到压抑,作家通过亨伯特悲剧式的结局暗示了人类的绝望,揭示了20世纪西方人的精神困苦和对人生无奈的悲剧观。纳博科夫十分重视作品的创造性,而讽喻和暗指是他的创造性所在。  相似文献   

19.
《微暗的火》,火何以微暗是多年来对许多读者的一个悬念和疑惑.谢德、金波特还有纳博科夫都拥有巨大的幻想力与想象力,提笔之时想象的蓝天下的白云,付诸笔端后却是脚下厚实的黑土,思想异常灵动与漂忽,就连他们自己也几乎没有察觉到他们这种思想状态与思维活动.他们是游荡于文本之间的怜悯幽灵,游离于文字内外,倍加感伤,因此他们所“点燃”的“火”都是微暗的.  相似文献   

20.
《文学教育(上)》2010,(5):159-160
著名文体大师纳博科夫带有强烈自传色彩的小说《塞巴斯蒂安·奈特的真实生活》,近日首次由上海译文出版社推出。这是纳博科夫用英语写作的第一部小说,被认为是一部被忽视的伟大之作。在著名学者、评论家止庵看来,这部小说与作者纳博科夫自己最相关,它讲述了一个作家是如何被人误读的。这部“带有不合理的魔幻色彩的文学侦探小说”以华丽而简洁的方式探讨了时间、爱、死亡、艺术等永恒主题。主人公塞巴斯蒂安·奈特是一个虚构的俄裔英籍作家,他行踪隐秘、特立独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