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道德观是康德批判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康德在"道德即自由的自律"的基础上,围绕义务和自律范畴,探讨了道德与幸福、理性与自由等问题,主张依靠理性力量建立纯粹的道德。自由意志、敬重义务和道德自律是康德道德观的思想精髓,对当前公民道德教育困境的消解具有巨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一个热衷幸福而避谈道德的时代,有必要厘清道德与幸福的关系。幸福与道德有互通的一面,即"幸福的道德性"和"道德的幸福性";幸福与道德也有相异的一面,即幸福比道德"宽广",道德比幸福"坚强"。幸福和道德都与教育相关联,关联的方式也呈现出既相通又相异的特点。具体表现在"为幸福的教育"与"为道德的教育"、"幸福教育"与"道德教育"、"幸福的教育"与"道德的教育"等不同维度的互通与相异上。  相似文献   

3.
"幸福能力"是个体追寻人生意义,实现人生价值的必备能力。班级文化建设是培养中学生"幸福能力"的有力抓手。通过对班级文化建设面临的现实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培养中学生"幸福能力"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并从"实现幸福价值引领、推进幸福环境塑造、打造幸福实践载体"三个角度,在理论和实践层面探究如何培养中学生的幸福价值认同、幸福心理体验和幸福成果创享等"幸福能力",进而为中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幸福奠定厚实基础。  相似文献   

4.
当前道德教育陷入了困境:一方面,传统的规训式道德教育和道德理想主义使当前学校德育流于低效;另一方面,在物质主义和技术理性占统治地位的当代社会,道德虚无和价值多元使德育面临新的困境。生活是人的存在方式,道德是生活的构成性因素,幸福是人人追求的,道德是通达幸福的手段,道德教育回归生活意味着回到生活本身,引导人过幸福生活。德育回归生活,是对当前道德教育困境的突破。  相似文献   

5.
王芳 《教育科学》2021,37(4):41-47
从场域的视角审视学校道德生活,将道德置于广阔的学校生活中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依据学校社会组织理论,构建了学校场域道德生活的基本分析框架,分别从关系、组织、行为、课程四个方面理解"此在"与"彼在",关注作为存在者的学生"此在"的学校场域道德生活困境与探寻"彼在"的学校场域道德生活出路."此在"的学校场域道德生活困境表现为师生关系场域道德生活疏离、班级组织场域道德生活枯燥乏味、课堂行为场域道德生活功能失调、品德课程场域道德生活欠缺生活质感等."彼在"的学校场域道德生活出路有关心学校场域中学生的整全生命存在、实现班级组织的道德教育价值、建构课堂行为场域的道德教育意义、传承品德课程场域的道德内容.  相似文献   

6.
中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模式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学生道德发展正处在"他律"向"自律"的转化阶段,中学生道德发展阶段的特殊性,使得中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现象严重。试图通过构建中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即时互动模式、信息平台模式和主题活动模式,并使这3种模式有机结合,以便达到中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当代大学生的幸福困境,既源于幸福观的结构性紧张、物质中心主义的膨胀,使得道德价值呈现虚无化的危险,又源于消费文化在大学校园肆意生长,助推消费满足与幸福感不同步增长的悖论。超越大学生幸福困境必然是复杂、系统的嬗变过程,路径上呈现为优化幸福系统、改良校园文化生态、拓展教育的幸福功能,及建设幸福文化。  相似文献   

8.
康德把"道德"和"幸福"的关系称之为"实践理性的二律背反",他的"道德学"正是致力于解决这个问题。依他的观点,道德和幸福完全可以在"至善"中实现统一,一个有道德的人最有资格配享幸福,以此,他高扬了德性的旗帜,提升了道德的崇高性。  相似文献   

9.
2004年3月,党中央、国务院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做出深刻的认识和全面的部署.关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就应深入剖析中学生的道德问题,正确引导中学生走出道德困境,助其顺利成人.  相似文献   

10.
当前,我国道德教育遭遇着尴尬的困境。用案例指出我国道德教育困境的种种特征,如"有道德的人"之困、榜样之困和道德评价标准之困等,分析造成道德教育困境的两个重要原因,一为道德教育实践中"人"的缺失,二为道德教育实践指向的单一性,并从实践哲学角度为道德教育寻找脱困之策。  相似文献   

11.
2004年3月,党中央、国务院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做出深刻的认识和全面的部署。关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就应深入剖析中学生的道德问题,正确引导中学生走出道德困境,助其顺利成人。  相似文献   

12.
王芳 《成才之路》2012,(11):1-1
正中学生的责任感教育历来是中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重点,关系到中学生的价值取向、道德追求。然而,责任感教育一直是中学教育的困境。一、中学生对责任问题的追问方式及其所存在的问题一般来说,中学生和中学教师是从关系的角度来分析和探讨责任的(这里的关系指两种事物的关联)。也就是说他们的发问方式是,学生问"我为……而(学习、孝敬父母、尊师重教、回报  相似文献   

13.
中学生通常被称为"风暴期"、"叛逆期",他们的身体结构和思想意识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价值观尚未形成,面临着来自生活的、学习的、人际关系的等各种压力,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他们是否接受良好的教育,拥有健康的心理是影响人生是否幸福,社会是否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中学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期.本文主要谈论了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三种方法,即因材施教--坚持个别辅导的原则;发挥个性--坚持自我的原则;挫败教育--坚持创设适度困境的原则.  相似文献   

14.
麦金太尔认为导致现代西方道德困境的因为在于人们对传统美德的抛弃,要走出这个困境,必须重述古典美德伦理传统.为此,他分别对英雄社会、雅典社会和亚里士多德美德伦理传统中美德与幸福之关系进行了叙述,并得出:美德和幸福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人们通过践行美德而获致幸福或过上好的生活.  相似文献   

15.
在现代性条件下,道德与不道德成为判别人的道德行为的标准;所谓"更道德"是个虚假的命题,只有在古典作品中,它才是真实的存在.然而.我们现实中确实对教师专业提出了更高的道德要求,这在理论上是个困境.问题的出路在于,用"合乎道德"作为教师专业的道德要求.  相似文献   

16.
教师队伍建设专业化不是未来教师发展的唯一方向,教师的发展必然走向专业自觉和专业的全面回归。要关注教师作为具体而丰富的个体,强调个体生命发展的整体性,走"觉者为师"的发展之路。只有教师拥有发展的生命自觉、道德自觉和专业自觉,才配享"觉者之师"的幸福。把教师的发展引入幸福自觉的轨道,是走出教师发展专业化困境与危机的成功路径。  相似文献   

17.
卢梭的人性道德思想对于法国启蒙思想运动以及后来的法国大革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卢梭认为自然状态下的人性道德是善良而幸福的,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之后,各种社会不平等现象的出现,人类的道德却在普遍的堕落、沦丧而走入道德的困境.要走出这一困境,卢梭认为人类就要实行社会改革,签订新的社会契约,建立自然宗教等方式使道德的回归,从而提高人类的道德水平.  相似文献   

18.
正意大利诗人但丁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知识不健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健全的人却难于用知识去弥补。"现在一部分中学生在道德方面出现了缺失,由此引发的一系列不良连锁反应也给人们敲响了警钟,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因此,分析中学生道德缺失的成因及教育对策很有必要。一、中学生道德缺失的表现1.社会责任意识弱。部分中学生个人主义盛行,我行我素。在家里,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做一点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不尽一点家庭成员应尽的责任;在学校,事不关己,高  相似文献   

19.
作为功利主义伦理思想的代表人物,穆勒的道德学说影响深广,尤其是他将有质和量的差别的“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原则”作为道德原则,为功利主义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伦理的设计目标和最终标准果然是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吗?从对幸福的界定、快乐的质和量的关系、美德与幸福的关系、道德判断的标准以及道德的工具价值和内在价值的角度对穆勒的道德观进行批判性的考察和分析,从而对于“什么是幸福”这个永恒的问题作出自己的判断.  相似文献   

20.
我国中学生的道德情感呈现复杂性。中学生道德情感教育工作,应该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吸取《中庸》核心思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中庸》中"诚"的思想不仅推动着当代中学生道德情感教育从偶然走向选择、从实然走向应然、从外化走向内化,而且诠释着它的终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