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有一种说法是,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之所以能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在于他有一个智障的儿子。因为他的获奖作品《个人的体验》就直接来自他与儿子相处的经验和痛苦的思索。如果没有残疾的儿子,自然就没有这部小说,他也就不见得会享有广泛的声誉。对于大江健三郎来说,1963年无疑是他人生中重要的年份。在这一年,他的长子出生了。这原本该是一件喜事,却从此给这位28岁的青年作家心头蒙上了浓重的阴影。婴儿的头盖骨先天异常,头部有一个  相似文献   

2.
1994年,大江健三郎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获得此奖项的第二个日本人。与第一个获奖的日本著名作家川端康成相比较,两人的创作风格完全不同。在川端康成的作品里,人们读到的是日本人的情绪和感觉的世界,是虚无和优美。对于西方人来讲,那是一个未知的神秘的世界。他们对这个世界好奇并且向往。而大江健三郎的文学世界却是当代的,充满了当代的许多的问题,他所关心和表现的问题也为他同时代的人们和西方人所关心。大江健三郎的文学深受萨特  相似文献   

3.
张佳梅 《科教文汇》2008,(29):242-242
《古都》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名作,他凭借包括《古都》在内的三部小说于1968年荣膺诺贝尔文学奖,成为日本第一位获得该奖项的作家,被誉为“东西文化的桥梁”。后来,《古都》多次被拍成电影,尽管部分情节在原作的基础上进行了改编,但并没有因此改变作品的主题和作青的初衰。尤其是《古都》中那对孪生姐妹的命运给读者和观众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川端康戍将其缠绕一生的孤儿情结奠定作品的基调,他笔下的主人公身上都有一种特殊的伤感气质。通过对孪生姐妹命运的解读,我们也可以从中窥探到日本人对幸福的渴求和对命运的敬畏。  相似文献   

4.
贾春晓 《科教文汇》2008,(4):154-155
卡夫卡以他特有的天才般的敏感,诗意般的触觉将人类的悲剧牢牢抓住,并发掘得更深,人们从他的作品中体会到被缤纷的物质生活掩盖过去了的更深层次的东西。本文浅析卡夫卡的两篇小说作品:中篇小说《变形记》,长篇小说《城堡》,加之对一些有着相似意境的黑白电影的比较,以此来展示卡夫卡的充满矛盾特色的文学世界:充满孤独感与恐惧感而无限悲观的“黑色”世界:因存希望且追求幸福的“白色”世界。  相似文献   

5.
蓝月 《金秋科苑》2009,(11):33-33
美国病毒学家R·杜尔贝科1986年5月7日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癌症研究的转折点——人类基因组的全序列分析》的文章,他指出:“人类DNA序列是人类的真谛,这个世界上发生的一切事情,都与这一序列息息相关。”该文后来被称为“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标书”.  相似文献   

6.
1998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是葡萄牙作家若泽·萨拉马戈。若泽·萨拉马戈的文学成就为世界文坛所瞩目。从1966年出版第一部诗集《可能的诗歌》算起,他共有3部诗集、5部剧本、7部长篇小说问世。其中影响超出葡萄牙国界的作品有:长篇小说《从地上站起来》(1980)(1980年获得里斯本市奖和1992年意大利埃尼奥·弗拉亚诺国际奖);《修道院纪事》(1982)(1982年获  相似文献   

7.
在古犹太教的经典教义《旧约全书》中,描写了上帝用6天时间创造出世界和人类的过程。为什么上帝创造世界和人类的全部过程用了6天时间?西方古代著名的哲学家圣·奥古斯丁做了这样的解释,他说:“6本身是一个完全数,并不是因为上帝在6天内创造了万物才如此;倒不如反过来说才对:因为6是完全数,所以上帝在6天内创造了万物。”在这里,著名的经典教义和著名的学者给“6”这个单纯的自然数涂上了十分神秘的色彩。上帝为什么偏爱自然数“6”,这是一个纯宗教问题,但从数学的角度论,自然数“6”的确是个比较神奇的“完全数”。纵观大千世界,我们还会发…  相似文献   

8.
1959年便以长篇小说《铁皮鼓》而蜚声文坛,20年后又因电影《铁皮鼓》获得奥斯卡奖而名噪一时的德国著名作家君特·格拉斯(1927~),终于获得了1999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  相似文献   

9.
蓝月 《今日科苑》2009,(11):33-33
美国病毒学家R·杜尔贝科1986年5月7日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癌症研究的转折点——人类基因组的全序列分析》的文章,他指出:“人类DNA序列是人类的真谛,这个世界上发生的一切事情,都与这一序列息息相关。”该文后来被称为“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标书”.  相似文献   

10.
《今日科苑》2014,(11):30-33
<正>2014年诺贝尔文学奖:法国作家莫迪亚诺法国作家帕特里克·莫迪亚诺现年69岁。颁奖词称,帕特里克·莫迪亚诺的作品"唤起了对最不可捉摸的人类命运的记忆",他的作品捕捉到了二战法国被占领期间普通人的生活。此前,他频获重量级奖项,其作品《环城大道》于1972年获得法兰西学院小说大奖,《暗店街》于1978年获龚古尔文学奖。诺奖委员会的颁奖词称,帕特里克·莫迪亚诺的作品"唤醒了对最不  相似文献   

11.
给世界创造价值 对于谢晋导演我是十分尊崇的,无论是“文革”前他导演的《女篮五号》、《红色娘子军》、《舞台姐妹》,还是“文革”后执导的《牧马人》、《天云山传奇》、《芙蓉镇》都给亿万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我的心目中,他是一位独立思考、卓越的艺术大师。  相似文献   

12.
给世界创造价值 对于谢晋导演我是十分尊崇的,无论是“文革”前他导演的《女篮五号》、《红色娘子军》、《舞台姐妹》,还是“文革”后执导的《牧马人》、《天云山传奇》、《芙蓉镇》都给亿万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我的心目中,他是一位独立思考、卓越的艺术大师。  相似文献   

13.
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的幻想小说《一九八四年》也许是他探索冷战对于世界和平以及人类自由和幸福的后果的最重要著作。文章把小说的各个方面——“矛盾的想法”、宣传和战争——与临近1984年的现实进行了比较;可以看到,战争与和平、威慑与裁军的问题在现在要比奥威尔写他那本小说的时候更加严峻了。  相似文献   

14.
郑文光是我国最重要和最优秀的科幻作家之一,被喻为中国的“科幻小说之父”。曾先后担任中国科协科普局《科学大众》(即本刊)编辑、《文艺报》和《新观察》记者。1976年他到中科院北京天文台,从事天文史研究。1954年他发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篇科幻小说《从地球到火星》;他的科幻小说《火星建设者》获“莫斯科世界青年联欢节科幻大奖”。他发表在《科学  相似文献   

15.
在“生产国家”里,价值主要靠“生产”东西而创造;在“财富国家”里,新的价值主要通过提高资产的配置效率、提高个人和家庭一生一世的经济安全、拓展个人的人生体验来创造。这些活动都不生产“东西”,但在后工业社会里,这些“非东西”却比“东西”更值钱。说到底,一天只有24小时,谁需要无穷无尽的“东西”呢?[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杨民 《今日科苑》2006,(4):24-24
美国人类学家孟塔古(1905 年-1999年)1942年就出版了《人种——人类最危险的神话》,直到他过世前还在进行修订(1998年第 6版),至今这本书仍然是这个问题最权威的参考书。我们现在知道,没有任何证据显示人类族群间有“智力”的差异,而族群之间的差异,只能以历史、地理等条件解释。因为  相似文献   

17.
《科技风》2016,(9)
南非作家库切是当代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他是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近年来国际国内对他及作品的研究已成为热点。《等待野蛮人》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作品中体现了作者对生态环境的担忧,并折射出对人类精神生态危机的忧虑。本文拟选取生态批评视角,从文本出发,探讨人类社会的精神生态危机。  相似文献   

18.
未来研究虽说是一门新的学科,但自从人类开始自己的纪元的时候起,就已经在研究未来了。只不过开始是朦胧的憧憬,继之以神话故事和空想(例如1516年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而逐渐科学化,直到1840年马克思和恩格斯用“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徘徊”这样生动的语句开始谱写的《共产党宣言》问世。《宣言》无疑是一部具有世界历  相似文献   

19.
1781年康德在完成了《纯粹理发批判》之后,写了这本书的一个“普及本”:《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开宗明义,他提出了“像形而上学这种东西究竟是不是可能的问题”——当然,其时“形而上学”(metaphysics)还不是辩证法的相对概念。他问:“如果它是科学,为什么它不能像其他科学一样得到普遍、持久的承认?如果它不是科学,为什么它竟能继续不断地以科学自封,并且使人类理智寄以无限希望而始终没有得到满足?不管是证明我们自己的有知也罢,或者无知也罢,我们必须一劳永逸地弄清这一科学的性质,因为我们再也不能更久地停留在目前这种状况上了。  相似文献   

20.
亲爱的朋友     
张达明 《知识窗》2013,(2):25-25
马悦然先生是诺贝尔奖评委中唯一深谙中国文化.精通汉语的汉学家.也是诺贝尔文学奖18位终身评委之一。对于这位毕生致力于汉学研究的88岁老人.莫言历来非常尊敬.总是称他为“亲爱的朋友”。当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后.便有人开始“追查”他和马悦然的亲密关系。对此.莫言总是淡然一笑.不做正面回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