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当我们不再是读者的第一选择,读者对我们的要求是什么?其实答案很清楚,读者想看到在别的报纸、别的媒体上没有看到过的内容.  相似文献   

2.
当我们收到7月7日中国消费者报后,打开一看,一、四版是中国消费者报,二、三版是健康报,大家大为惊讶,议论纷纷。估计可能是印刷工人上错了版。一家印刷厂承印几家报纸的情况,在全国各地为数不少,为什么别的印刷厂没有发生这类问题,而唯独体育报印刷厂发生了呢?我认为,该厂应该严肃地检查一下规章制度是否健全?执行中存在什么漏洞?是有章不循,还是无章可循?中国消费者报也应该严肃地检查一下,你们那里是否设有第一读者?如有,为什么没有发现?他们的责任心哪里去了?  相似文献   

3.
在讲过“简帛古书”的概念之后,我们要介绍的是,到目前为止,简帛古书的发现都有哪几次?它们都出过什么书?但在介绍之前,我们先要讲一下古代简牍帛书的埋藏有什么规律,或者说在什么地方,我们有可能发现它们。这个问题,现在还没有结论。我们只能从现有材料,做一点分析和推测。  相似文献   

4.
地市党报的核心竞争力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原有党报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我想,我们党报特有而别的媒体没有的地域性主流传播的权威性,实质上就是地市党报的核心竞争力。在市场竞争中,地市党报只有顺应时代潮流,走产业化发展之路,不断地提升和发扬已有的核心竞争力,开辟和拓展新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永远占据制高点,立于不败之地。这里所说的走产业化发展之路,就是把地市党报作为产业来经营,按照市场规律办事;拓展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5.
同志们:今天来参加我们全省文物工作会议,省文管会的同志让我讲一讲。我对文物工作不大熟悉,没有很多话要说。要讲,就讲讲当前的形势,讲讲文博图工作的重要性和如何进一步把文博图工作开展起来,活跃起来,在四化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作为对大家一年工作的希望。首先讲形势。为什么要讲形势?现在有些人,对粉碎“四人帮”之后,我们究竟干了些什么事情?四化目标提出来了,究竟有没有希望?信心有些不足。有的感到工作进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出版业转制改革以及生存发展并逐步融人国际出版业的大背景下,大学出版社近年来的发展势头很猛,异军突起,成为中国出版业的一朵奇葩和亮点。与此同时,对于我国大学出版社的事业,人们都在作着各种各样的思考。大学出版的本质是什么?它有别于非大学出版的特点何在?它的关键定位又是什么?在目前我们所面临的环境、条件和形势下,大学出版未来的走向又应该是怎样的?通过对美国大学出版社的观察和了解,或许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发。  相似文献   

7.
赵金 《青年记者》2010,(3):36-39
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当我们不再是读者的第一选择,读者对我们的要求是什么?其实答案很清楚,读者想看到在别的报纸、别的媒体上没有看到过的内容。  相似文献   

8.
迈进新世纪以后,特别是在文化多元化、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WTO的背景下,广播发展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变,那就是要进行产业化的运作。在当今市场竞争中,可以讲没有哪个词比文化产业更能吸引人们的关注。2002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大就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那么,广播工作者如何来践行这一战略构想,这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一)何谓文化产业?其基本特征是什么?文化产业是为满足社会大众的文化消费需求而产生的一种产业。这种产业的基本特征是以“文化创意为核心”,具有知识密集,文化含量高的特点;文化产业通过科学技术的介…  相似文献   

9.
吴飞 《新闻记者》2015,(3):75-79
从电视进入家庭之后,它便成为人们客厅或卧室最常见的摆设,而我们无论是做家务,还是休闲,看电视已成为我们的惯习。但电视是什么?它为何成为我们家庭的一员?它对我们施加了何种魔法,让我们对它保持长久的兴趣?从儿时,它便伴随着我们成长,至老亦相随,我们从中获得了何种益处?又或者受到哪些伤害而不自知?如果没有电视又将如何?是谁生产这些电视节目的?他们为什么又是如何生产的?……除  相似文献   

10.
为什么本土化是核心竞争力? 有专家认为,本土化、服务性、娱乐性,是当今报纸发展的三大趋势。那么,我们为什么选定本土化作为地市报的核心竞争力,而不是服务性、娱乐性或别的什么东西呢?[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朱学东 《传媒》2003,(8):3-3
在被无数人在无数个场合重复无数遍之后,发展这两个字已经无可置疑地成为全体国人的共识。然而,对于传媒业来说,发展仍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业界普遍认识到,坐而论道已不是面对发展问题的现实态度,中国传媒业迫切需要的,不是发展的空洞话语,而是一场真刀真枪的改革。 前不久,中央相继召开了两个会议,一是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会议,一是治理党政部门报刊散滥和利用职权发行工作会议。这两个会议对我国报刊出版业具有重要意义,前者是要推动报刊进入市场,实现“三贴近”和“两个面向”;后者旨在通过实现党政部门权力退出报刊发行和经营活动,制止报刊摊派,切实减轻基层和农民负担。达一进一退,实则是异曲同工,都指向一个无可回避的基本问题:中国传媒业靠什么来求得发展?靠什么来巩固宣传舆论阵地?我们注意到,中央决策所透露的信息,已经为经年来辗转  相似文献   

12.
20年的努力,中国经济中国有经济大致上只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3左右,但是旧体制的阴影还顽强地存在,成为当前许多困扰我们的经济和社会问题的主要成因。出路是什么?首要是将我国的大中型企业改造成为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的现代公司;其次是务必建立平等竞争的法治市场秩序,全力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面对当前图书市场态势瞬息万变,商情错综复杂,竞争日趋激烈的格局。面临助学读物业内存在的“同质化现状”和供应商“扁平化”的销售渠道管理的模式。使得“我们”代理商处在夹缝中求生存,谋发展,处境日益艰难。“我们”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我们”应该做什么?“我们”怎样认识服务?“我们”在市场竞争中的法宝是什么?“我们”的“产品”是什么?这都需要“我们”对图书代理商营销服务问题进行定位分析和定位思考。“我们”需要营销服务品牌服务也是商品,服务将成为引导“消费”出版物的“商品”。离开商品讲服务和离开服务讲商品,都会有点偏…  相似文献   

14.
《青年记者》2007,(15):79-79
当我们梦想更大成功的时候,我们有没有更刻苦的准备?当我们梦想成为领袖的时候,我们有没有服务于人的谦恭?我们常常希望改变别人,我们知道什么时候改变自己  相似文献   

15.
任孟山 《传媒》2015,(7):20-21
在笔者看来,所有大讲特讲“内容不再为王”的论调,都面目可疑,或故弄玄虚,或耸人听闻,或偷换概念,或逻辑断裂. 为什么? 我们先从媒体的本体论出发来看待此事.媒体是什么?其对应的英文词汇media有很多种意思,但大抵表达了一个核心:媒体是中介.而这个中介是信息的载体,通过信息生产来发挥它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社会与社会(国际间)之间的中介性作用.媒体的信息是什么?是内容.媒体有没有经营?有.但是,经营是围绕内容来进行的.没有了内容,经营无从谈起.当然,可以说没有经营,内容生产的可持续性会有问题,但是必须要明确的是,媒体是从什么地方出发的,是内容.  相似文献   

16.
我们人类是信息动物吗?我们对信息的需求有没有极限?我们为什么需要信息?信息的本质究竟是什么?信息发展到现在,它本身发生了哪些变化?信息对我们的影响究竟是什么?信息和新闻有什么区别?  相似文献   

17.
正故事讲的是什么?以往我们更多认为讲的是生活,我们特别熟悉的故事是源于生活和高于生活的,但是有一个话题从来没有被展开讨论过,就是:我们的生活是怎么讲成故事的?一、文化的概念关于文化这个概念有很多种解释,但最准确的说法是——文化是一种生活形态。历史学界和理论界曾经把  相似文献   

18.
8年来,邯郸人民广播电台的“清晨热线”一直是邯郸人民喜爱的节目,长盛而不衰,成为邯郸新闻界的一种“现象”。这种现象很值得研究。是什么原因,使一个节目具有如此持久的魅力,它给予我们的昭示是什么呢? 一、个性。“清晨热线”采取直播的方式直接和听众对话,显示了它独有的个性风采。老百姓心里的话,可以当面锣对面鼓地在“第一时间”讲出去,原汁原味,有来有往。这种优势是别的媒体所不能代替的。媒体的宣传是最广泛的思想政治工  相似文献   

19.
出版企业出现战略定位空洞化的原因,从哲学层面上讲是企业价值观没有获得深刻的总结和提炼,面对从事业体制骤然间步入市场化的境况,的确企业生存比企业之所以存在、企业有什么比企业是什么要更迫切更实际。对于市场容量有限、需求又复杂多变,而且处在变革期的出版行业来说,当战略已经愈来愈模糊时,就需要找出优于战略的东西。那就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使命和愿景,是德鲁克所指出的三个经典问题:我们的事业是什么?我们的事业将是什么?我们的事业究竟应该是什么?现在,各个出版发行集团在下一个规划期内都提出了实现跨越式发展、做大做强出版产业的目标,然而可以肯定的是,大家的共同富裕是一件几乎办不到的事情,“一将功成万骨枯”倒将成为可能。即使在出版内容产业的范围内考虑业务结构的多元化,也存在一个专业化的目归问题。做加法是一种勇气,而做减法则是一种智慧,加法减法一起做就是要把专业做成规模。  相似文献   

20.
图书营销时代的编辑行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有什么样的体制,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行为.这话用在当今的编辑出版领域亦十分恰当.我们通常讲的新形势下的编辑性质、职能、定位等,如果从出版社运行机制和管理的角度讲,实则就是新的编辑出版体制下的编辑行为问题.这一点,不管我们过去有没有意识到,实际上都是这么做的.那么,出版产业化的大背景对编辑行为又提出了什么新的课题呢?作为编辑个体,该有什么新的思考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