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乞巧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相似文献   

2.
乞巧     
<正>~~  相似文献   

3.
乞巧节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俗称"七夕",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乞巧节。相传,每年的这个夜晚,天上的牛郎织女都要在鹊桥上相会。  相似文献   

4.
乞巧节     
杨翊 《开心幼儿》2019,(7):29-30
  相似文献   

5.
乞巧节     
《红领巾》2014,(10)
  相似文献   

6.
秦漪雅 《作文大王》2014,(7):F0004-F0004
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叫作“七夕”,也称为“乞巧节”,因为在古代,每到这一天,青年女子烧香拜神,祈求自己能够心灵手巧。后来,还逐渐发展成姑娘们比拼针线活的节日。  相似文献   

7.
一、导入 以前学习古诗,我们着重学习怎样把古诗读得美美的。今天我们用一种新方法———"找故事,讲故事"来学习古诗。  相似文献   

8.
胡颖 《科技文萃》2013,(8):110-115
七夕(唐) 一道鹊桥横渺渺,别离还有经年客,七夕今宵看碧霄,家家乞巧望秋月,千声玉佩过玲玲。怅望不如河鼓星牵牛织女渡河桥,穿尽红丝几万条。  相似文献   

9.
《广柳子厚〈乞巧文〉》,诙谐文,假设柳宗元之口,而论现代之事。署名烟桥,原刊《小说月报》1918年第9卷第11号小说俱乐部第二次征文初选栏目。作者另有奇情小说《情波双鲤》刊于同期。据《吴江文史资料》第13辑《吴江近现代人物录》载:范烟桥(1894—1967),乳名爱莲,学名镛,字味韶,号烟桥,别署含凉生、鸱夷、万年桥、愁城侠客。苏州人,著名作家,南社社员,以写作、编辑为生。1907年入同川公学,从师金松岑习文、史、地、小说。1913年肄业于南京民国大学商科,因“二次革命”学校迁沪,辍学从教。曾任八坼小学教员,八坼乡学务委员,吴江县劝学所劝学员,吴江县第二高等小学及第一女子小学教员。1921年初,创办《吴江》报,1922年随家迁居苏州。1928年,经陈去病介绍在持志大学兼授小说,后又在东吴大学及其附中兼教。一生著作等身,且多才多艺。小说、电影、诗词、笔记、方志、小品文、弹词无不通谙,且善书画,工行草,写扇册,绘图寄意十分精雅。其藏书及手稿共46种243册,于1989年由其家属捐赠给苏州大学图书馆。同时他与苏、沪、锡报界文人私交甚好,且曾向《小说月报》投稿。故而推断此文署名烟桥与上述范烟桥为同一人。此文外,作者有《谁的罪》刊于《小说月报》1920年第11卷第7期,另有《禁烟小史》、《棠红梨白》、《无我相室诗话》、《喜怒不常》等文刊于《小说丛报》。  相似文献   

10.
西汉水上游地区的乞巧文化人文内蕴丰厚,其隆重严肃的祭拜仪式、虔敬认真的祭拜态度可以培育人们的敬畏之心;是女性寄托精神、联络感情、增加认同感、进行自我教育的平台;是记录女性生活思想发展变化的“活”文献,承载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能推动乞巧文学等相关艺术的繁荣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我国的传统文化是我国各族人民在历史发展中智慧的结晶,把传统文化融入幼儿教育阶段,让幼儿从小去感受和体验,对于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道德品质、形成健康的人格有着重要的意义。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普及,目前传统文化走进幼儿教育中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乞巧文化是流传于汉水流域的优秀文化,针对西和乞巧文化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2.
"乞巧"是中国历史悠久,流传范围广泛的民间传统节日活动之一。在各地形成了各具特色而又大致统一的乞巧民俗活动。西和乞巧特色鲜明,内容丰富,成为众多"七夕"乞巧活动中独具一格的民俗活动。通过对其活动过程、内容、文化价值和特征、保护与开发现状的研究分析,提出保护与旅游深度开发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赵子贤先生搜集编纂的《西和乞巧歌》自出版以来,因其重要的社会历史文化价值而反响很大。其章句结撰也很有特色,断章有检,积句不恒,《西和乞巧歌》多以四句为章,次则三句为章,及少量八句、十句为章的;句式以七言为主,间以杂言。乞巧歌章句韵散结合,齐整谐婉又不失灵活机变,体现了子贤先生编纂的匠心独运。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乞巧文化之乡"西和,乞巧风俗历史久远,风格与形态独特,乞巧歌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厚。在乞巧歌中,能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乞巧妇女们崇尚忠贞的爱情,聪慧美丽、多才多艺、淳朴善良、坚强能干,巾帼不让须眉的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15.
《广柳子厚〈乞巧文〉并序》,诙谐文,模仿柳宗元文体,而论女性之巧。作者署名半仙,原刊《小说月报》1918年第9卷第11号小说俱乐部第二次征文初选栏目。同期同栏刊出的,还有署名癯鹤和烟桥的同题作品。半仙,疑为某君笔名,其生平事迹不详。除此文外,署名半仙的有奇情小说《情波双鲤》刊于同期,另有《请看仙人斗法仙人跳与仙人堂》,刊于《奋报》1930年第445期,及《梁山伯祝英台考》,刊于《社会评论》1946年第29期,至于是否为同一人所作,亦不得而知。《小说月报》,月刊,1910年7月创刊于上海,终刊于1931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印行。该刊为近现代文学著名期刊,五四运动前为鸳鸯蝴蝶派刊物,自1921年第12卷第1号起由沈雁冰主编,全面革新内容,成为文学研究会代用机关刊物,是此时期一个大型的新文学刊物。该刊辟有插画、说业、弹词、文苑、史外、游记、美术、小说俱乐部、食谱等栏目。  相似文献   

16.
"中国乞巧文化之乡"西和,历史文化悠久,乡土气息浓郁,地方特色鲜明。正是在这种文化氛围中,独特的西和"乞巧节"风俗被完整的保留了下来。女子在这七天八夜里,从坐巧迎神到娱神送巧等,表现了女子在乞巧时的虔诚、依恋心理。  相似文献   

17.
"中国乞巧文化之乡"西和,历史文化悠久,乡土气息浓郁,地方特色鲜明。正是在这种文化氛围中,独特的西和"乞巧节"风俗被完整的保留了下来。女子在这七天八夜里,从坐巧迎神到娱神送巧等,表现了女子在乞巧时的虔诚、依恋心理。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乞巧文化之乡"西和,乞巧风俗历史久远,风格与形态独特,乞巧歌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厚。在乞巧歌中,能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乞巧妇女们崇尚忠贞的爱情,聪慧美丽、多才多艺、淳朴善良、坚强能干,巾帼不让须眉的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19.
西汉水上游的西汉村是一个文化积淀丰厚的自然村落,保留有大量传统民俗文化的信息,七天八夜的乞巧民俗活动,就很有代表性。通过对西汉村完整乞巧活动的考察研究,可以使人们更深入认识陇南有代表性的古老民俗和精神资源,对推进华夏文明创新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文化建设有重大现实意义。乞巧的搭桥和接请(迎巧),祈神和迎水,拜巧、娱巧和汇演,是西汉村现存活态乞巧的重要节点,文化涵蕴宏富。  相似文献   

20.
西汉水上游的西汉村是一个文化积淀丰厚的自然村落,保留有大量传统民俗文化的信息,七天八夜的乞巧民俗活动,就很有代表性。通过对西汉村完整乞巧活动的考察研究,可以使人们更深入认识陇南有代表性的古老民俗和精神资源,对推进华夏文明创新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文化建设有重大现实意义。乞巧的搭桥和接请(迎巧),祈神和迎水,拜巧、娱巧和汇演,是西汉村现存活态乞巧的重要节点,文化涵蕴宏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