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课程思政”建设面临一些现实困境,主要表现为:相关教学主体理念有待转变、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有待提高、体制机制有待完善等。为了破解这些困境,应该转变育人理念,凝聚“课程思政”建设共识;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打造高素质“课程思政”教师队伍;完善育人保障机制,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2.
农村教师是农村教育质量保障的关键。当前,我国农村教师不稳定是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瓶颈”。随着农村教育管理体制和教育经费投入体制的完善、免费师范生制度的实施等,我国已从“制度”层面为农村师资的稳定提供了保障。但是,我们认为仅靠政府“制度性”的规定还不够,还需要加强农村教师培养制度、教师教育课程的改革,开展“农村知识”教育或课程学习,提高农村教师的“农村”情感;农村教师教育课程应该具有“农村”特色与“务农”意识。  相似文献   

3.
新时代背景下,人才培养的需求赋予了职业体育发展极大的空间,落实“教会、勤练和常赛”理念,构建“学、练、赛、评”一体化教学模式,是响应国家政策,推动高职体育课程改革,增强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研究基于“学、练、赛、评”一体化教学模式内涵,从政策体系、机制建设、目标建设、意识导向和资源保障问题,探讨该模式融入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现实困扰。认为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的路径主要体现为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政策配置和实施;建立一体化教学制度,明确各流动要素科学目标;落实“融合”“联动”式思维理念和提高体育课程资源建设。  相似文献   

4.
五育融合育人是顺应新时代要求对“怎样提高育人质量”的科学回答,是新时代高职院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高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径。目前,高职院校仍然存在五育割裂各自为政、五育融合育人的课程体系不完善和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因此,要在明确五育融合育人内涵要义和新时代高职院校五育素质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按照五育各自独立又相互融合、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五个对接、一二课堂互补校内校外结合的原则,科学构建必修与选修并存、一二课堂一体的五育融合课程体系;同时,通过建立政行企校协同育人机制、健全“三全育人”机制、建立多元多形式课程考核评价标准、实施第二张成绩单、完善学分制教学管理办法等措施,全面保障高职五育融合育人实践的具体推进。  相似文献   

5.
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是我国职业教育的一项重大制度设计和创新,在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双师型”教师培养是提升职业院校核心竞争力及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在促进“双师型”教师发展中具有积极的作用。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结合湖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参赛经验和“双师型”教师培养改革方案,发现技能大赛促进“双师型”教师发展的机制包括:深化校企融合机制,共育“双师型”教师;创新教师团队机制,培养“双师型”教师;竞赛平台资源转化,助力“双师型”教师培养;大赛推动教学改革,倒推“双师型”教师发展;完善准入制度,规范“双师型”教师标准。今后在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背景下,可以采取完善激励制度、校企互培互聘和院校间合作交流、依托大赛平台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等策略。  相似文献   

6.
“专—创—劳”融合课程是由专业教育课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和劳动教育课程互嵌融合形成的一类课程,具有面向全体学生、面向职业世界、动态协调性等三重特性。“专—创—劳”融合课程有助于激发高等教育改革的内生动力,加强知识世界与工作世界的高质量联通,促进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培养。从融合课程实现的内在依据看,本土化的制度设计、相通性的目标体系、互依性的内容结构和关联性的实践途径为“专—创—劳”融合课程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能性;从融合课程建设的实践向度看,目标、内容、师资等关键要素的链接构成融合课程的基本架构,多层面实践基地衔接是融合课程实践的载体,多主体参与和协同合作是融合课程可持续运转的保障。  相似文献   

7.
加强“双师型”教师自主评价是完善高职院校教师评价制度、提升高职院校教师队伍质量的重要保障。目前,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自主评价存在教师自评审视不够深入、自评标准缺乏科学设计、自评实施缺乏外部依据等比较明显的问题。基于对现状的分析,提出如下的建议:科学认识教师评价,建立反思性为主的教师自评机制;科学制定评价指标,构建可操作的教师自评体系;创设制度环境,保障教师自评与他评有机结合等。  相似文献   

8.
1+X证书制度是基于实现职业教育类型教育的基本制度设计,聚焦技术技能人才能力的培养与提升,立足岗位(群)标准和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将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作为人才培养的逻辑起点。这样,一方面能够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满足人才供需精准对接的迫切需要;另一方面有助于受教育者增强就业创业本领,拓宽职业生涯发展通道。分析1+X证书制度的内在逻辑及系统价值,从制度试点实施层面总结存在的四个主要问题:课证融通有待深化;“X”证书与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错位;“X”证书社会认可度有待验证;配套保障制度有待完善。从重构课程体系,优化“1”与“X”的定位和衔接匹配,健全社会评价组织监督管理与“X”证书退出机制,完善配套保障制度等方面提出针对性的实施建议。  相似文献   

9.
高校教师党支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高校教师党支部是课程思政建设的组织者和推动者,回答了高校二级院系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责任“是谁”;探索总结了增强内生力、提升引导力、加强驱动力等教师党支部推动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策略,回答了“如何做”;在实践中形成了制约、激励、考核、保障等教师党支部建设与课程思政有效融合的工作机制,回答了党员教师如何从“要我做”向“我要做”转变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研学旅行作为一项旨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活动,实现其课程化是当前学校教育的必然趋势,做好研学旅行课程与学校课程的有机融合,是研学旅行课程化的关键。本文着重探讨了当前研学旅行课程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机制保障和课程设计两个角度,分别就完善研学导师准入机制、保障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经费、统筹协调多元主体参与备课、研学旅行课程体系化、聚焦课程主题、补充式课程目标设计、课程内容体现“知识”与“见识”的融合、以研学任务为驱动的课程实施、生成性的多样化课程评价等多方面提出研学旅行课程与学校课程的融合机制。  相似文献   

11.
幼儿园在实践融合教育的过程中存在理念指导缺位、环境配套滞后、课程建构不适宜、师资培养不完善、社会支持不系统等问题。为提高幼儿园融合教育的质量,应加强“全纳、公平、质量”的融合教育理念,营造“全开放、无障碍”的融合教育环境,架构“科学、专业、个性”的融合教育课程,建设“有层次、分步骤”的融合师资培训机制,建立“整合资源、紧密协作”的社会支持系统。  相似文献   

12.
建立专业评估制度对保障高职人才质量、完善高职教育治理结构、有效落实双证书与就业准入制度、提高高职教育吸引力具有重要意义。建立高职教育专业评估制度必须着眼建立内外结合,以内为主,以外促内的评估机制,强调标准融合与主体开放,突出课程与教学评估,注重网络评估与现场评估统一。建立专业评估制度应致力建设政府主导的领导体制,评估管理委员会主导的监督体制,行业职教集团主导的执行体制。专业评估指标应涵盖专业建设管理、资源开发与利用等五个方面;专业评估方法与程序设计应实现学校内外评估的协调和衔接。  相似文献   

13.
山东省潍坊市在逐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按照“理念先行、课题引路、加强领导、制度保障、分类指导、整体推进”的基本思路,特别是通过建立和完善校本教研制度,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教学管理机制,转变教学理念,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师队伍素质,以保证课程改革的健康运行和教育  相似文献   

14.
谢娟 《科教导刊》2023,(19):40-42
高职院校“岗课赛证”融合育人要求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根本落脚点,厘清“岗课赛证”融合育人的逻辑内涵和时代价值。目前高职院校“岗课赛证”融合育人过程中,仍面临着逻辑机理不明确、内部标准不统一、评价机制不合理等问题,给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带来一定的挑战。因此,文章探索了基于岗位技能标准深化课程改革、深化产教融合助力学生高质量就业、完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5.
深入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任务,但目前产教融合的治理体系相对薄弱,产教融合改革存在诸多阻滞。德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治理体系健全成熟,特色明显,政府、行会与工会等多元主体积极介入,重视协调机制构建,成为紧密联系、彼此协调的产教融合命运共同体;从宏观政策制定到微观运行程序,对产教融合进行系统设计,规定明确具体,可操作性强;重视职业教育法规、标准的建设与修订,法规标准体系健全,保障十分有力;采取补贴、贷款、税收、项目等方式激发企业参与动力,重视通过各种途径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增强产教融合的社会心理认同。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治理体系构建应着力加强顶层设计、健全法规体系、完善体制机制、优化课程治理、积淀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课题把实践教学环节作为医学检验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注重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和职业性,加强并完善了“双师型”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机制;建立了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改善了实践教学条件,加强了形态学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强调学生在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建立了校内“仿真”实践基地;在加强实践教学的同时,以行业岗位标准来规范和考核学生的实践技能水平,培养学生现场解决问题的独立工作能力和职业职责、团队合作意识等基本职业素养;建立了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前的岗前培训和准入控制;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基本满足学生顶岗实习的需要;基本实现了“专业与职业需求零距离对接,课程与职业能力零距离贴近,实训与职业岗位零距离融合”,达到了课堂教学与职业岗位无缝衔接,缩短了毕业后工作岗位的适应期.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课题把实践教学环节作为医学检验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注重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和职业性,加强并完善了“双师型”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机制;建立了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改善了实践教学条件,加强了形态学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强调学生在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建立了校内“仿真”实践基地;在加强实践教学的同时,以行业岗位标准来规范和考核学生的实践技能水平,培养学生现场解决问题的独立工作能力和职业职责、团队合作意识等基本职业素养;建立了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前的岗前培训和准入控制;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基本满足学生顶岗实习的需要;基本实现了“专业与职业需求零距离对接,课程与职业能力零距离贴近,实训与职业岗位零距离融合”,达到了课堂教学与职业岗位无缝衔接,缩短了毕业后工作岗位的适应期。  相似文献   

18.
随着产教融合深入发展,学校与企业人才双向流动成为常态,逐渐形成“产业教师”教师类别。我国产业教师建设仍处于改革探索阶段,实践表明,产业教师具备灵活性、长期性和多样性等特征。从教师制度规范看,产业教师队伍建设面临法律地位不明、职责不清、晋升机制缺失、权利救济保障不足等困境。借鉴“旋转门”机制,实务人员从事教育工作制度保障,可通过修订《教师法》教师资格认定机制、细化产业教师特设岗位方案、构建产业教师长聘机制、建立产业教师权利救济体系等途径,完善产业教师队伍建设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9.
思政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关键课程,追求知行合一实效是思政课“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内在要求,是高校思政课的价值归宿。针对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知”“行”融合不够充分、理论教学方式强“知”轻“行”、考试方式中“行”的引导力不足、教师自身知行合一的示范作用不够凸显、教学评价机制不够完善等问题,提出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夯实理论基础实现“以知促行”,优化考核实践导向、拓展实践教育场域、把准实践重点关键实现“以行促知”,建设师资队伍、优化考评机制、完善制度保障实现“知行合一”的路径建议。  相似文献   

20.
从历史逻辑看,思想政治教育始终与不同时期党的创新理论和中心任务深度融合,构成了建党百年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经验。从理论逻辑看,伟大建党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以内容共融性、主体共通性、功能互构性和价值一致性为表征的“互融性”关系。从现实逻辑看,融合实践中存在融合氛围有待加强、融合课程体系亟待完善、融合保障措施需要强化、融合协同机制亟须建立等问题。从未来逻辑看,需要从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完善课程培养体系、探索多重保障机制和促推工作机制协同等方面实现伟大建党精神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