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县级职教中心是政府举办农村职业教育的有效形式,要充分发挥县级职教中心对农科教相结合、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输出培训、发展农村高中阶段职业教育等方面的现实意义,就必须了解其在发展过程中现存的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2.
马力 《成人教育》2018,(5):56-59
江苏省内苏南、苏中、苏北经济差异明显,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职业农民培训基础条件不同,这些特征对于研究分析农民培训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意义.以苏州、泰州、淮安三城市为例,列举江苏部分地区职业农民培训成功做法,探讨现代农业背景下还存在培训总量不足、宣传不到位、培训方式不适合、培训内容没针对、培训机构职责不清、培训后期保障不足等诸多问题.为进一步统筹规划,提高农民培训质量,应理顺关系,提高认识,建立联网档案,增强宣传手段、灵活授课形式,科学设置内容,加大扶持力度.  相似文献   

3.
基于黑龙江省农村实地调研数据,为了研究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培训行为,从人力资本角度采用二元logistics方法实证分析影响农民培训行为因素.结果表明,年龄、受教育程度、行情了解和健康状况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说明相关人力资本要素对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培训起重要作用.根据研究提出相关建议,各类培训主体要针对不同受众对象进行针对性培训,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政府要加强宣传力度,培育农民市场观念,完善农村基本医疗服务.  相似文献   

4.
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需求的视角,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发现北京地区新型职业农民的目标、师资、方式和后续服务等方面存在系统性问题。以农民职业发展为脉络,从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两个方面构建六个维度的发展路径,提出对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扬州市职业大学农民培训工作为例,从新型农民内涵与要求出发,将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渗透在新型农民培训各个环节中,初步从参与培训的师资要求、培训目标制定、培训内容与方法、校企合作培养、质量保障与管理体系的建立等方面探讨了创新新型农民培训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综合运用平稳性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和协整检验等方法,本文以河北省为研究对象,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资金投入和农村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投入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的动态均衡关系,并且是农村经济增长的原因和动力。本文剖析了我国目前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方面资金投入规模和投入结构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资金投入的创新机制,以期为各级政府相关政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核心要义是农民的职业认同。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认同主要包括农民的自我职业认同和社会对农民的职业认同。通过对我国改革开放前后农民职业与身份的分化与变迁过程的梳理,了解我国社会农民职业认同的变化过程。同时,以太仓为例,从科学认定新型职业农民、多元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全面保障新型职业农民和积极宣传新型职业农民等四方面阐释太仓在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认同和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方面的现实行动,以期为我国其他地区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认同,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促进农业产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8.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之一,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基础性工程。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切实破解人才瓶颈制约,着力做好人才培育工作。广西上林县立足于科学有效的工作机制和强有力的政策扶持实施“致富带头人”工程,总结凝练了“严选优选致富带头人,组织精准培训;搭建培育对接平台,强化扶持激励;强化党建引领,实施人才计划”等经验做法。针对当前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约束众多与乡村人力资本开发不足的现状,可从构建人才队伍、注重多方联动、完善配套政策和强化党建引领四个方面实现民族地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与乡村振兴协同推进。  相似文献   

9.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已经成为"三农"发展的战略需求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抓手。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还存在很多问题,严重影响培育工作的质效。文章在分析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农民田间学校是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和倡导的农民培训方法,是以农民为中心,通过组织农民参与分析、研究和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其自信心和决策能力的新型农技推广方式,[1]在推行过程中显现出经济、生态和社会三大效益.[2]因此,本研究以“培训—职业匹配”为研究的理论基础,通过对陕西省宝鸡市太白县的调研发现,农民田间学校在实践过程中存在培训内容不符合农民需求,培训方法缺乏灵活性以及师资队伍质量不高等问题,其主要原因是农民田间学校在我国发展处于起步阶段,政府对农民田间学校缺乏资金投入,管理体系不完善等.因此,为提升农民田间学校的发展质量,其培训目标、时间、内容、方法和师资队伍等方面应与农民需求相匹配,构建“培训—职业匹配”的农民田间学校模式,实现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目标.  相似文献   

11.
曹晔 《职业技术教育》2005,26(16):50-54
县级职教中心是我国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政府举办农村职业教育的有效形式,具有区域性、综合性、统筹性、示范性、开放性五大特征.发展县级职教中心必须加强各级政府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形成体现县域经济特色的办学格局,有效整合农村职教资源,因地制宜地发展.  相似文献   

12.
吴宪洲  东艳 《成人教育》2012,32(8):60-61
高等职业教育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具有特强的地位,高职教育的发展动向影响整个职业教育的全局,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社会服务、职业教育科学研究、合作办学等诸多方面发挥着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3.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我国"四化同步"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型职业农民是解决"三农"问题、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主体.当前针对职业农民的高等职业教育培训处境困窘,对于分散的个体农户的培训组织成本高,培训内容与农户实际需要脱节等问题突出.农民合作社作为我国农民抵御自然与市场风险的互助性组织,在提高农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和农民组织化程度中发挥关键作用.在厘清农民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必然性与必要性基础上,探讨农民合作社与高等职业教育合作提升新型职业农民教育质量的内在逻辑,探索以合作社专业性、开放性、教育性与高等职业教育契合的新型职业农民职业发展、创造性发展及开放性发展的有效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4.
德国职业教育国家制度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双元制"、职业学校和职业教育过渡阶段或过渡年,其中尤以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双元制"最具特色。职业教育发展受到外部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和制约,企业与政府的合力应对机制持续保证德国职业教育较为稳定地发展。企业在职业教育参与和技能形成国家机制中的特殊角色,对于我国职业教育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5.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战略选择和重点工程,成人教育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和意义。为促进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成人教育应采取以下策略:统一思想,革新观念;丰富内容,按需施教;强化师资,创新方式;整合资源,搭建平台。  相似文献   

16.
当前对高职创业教育的研究主要围绕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等方面,而对受教育群体(学生)的研究相对较少。为深入探讨学生在创业教育上的差异,课题组在借鉴国内多所高职创业教育实践的基础上,综合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理论,提出"创业指数"概念,以深入分析学生选择创业与创业成功的可能性,对受教育群体(学生)进行深入研究。在分析建立创业指数必要性的基础上,就确定创业指数的方法、影响创业指数的因素进行探讨,对其在高职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在农业信息化建设大背景下,运用远程教育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提升农民素质将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趋势。通过回顾中国农民远程教育的发展历程,总结其他国家开展农民远程培育的经验,以及在分析开展新型职业农民远程培育的必要性基础上,提出四点建议:发挥政府的引领带头作用、利用高等院校的智力资源、科学地遴选培育对象、提升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以进一步发挥远程教育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的优势,为我国新型职业农民的远程培育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以班集体建设为总领性载体的高职学生素质教育,既能够把针对学生的各种素质教育内容有机地统一于班集体建设中,把各种素质教育的载体相互协调起来,使其发挥最大效能,又能突显学生主体地位和作用,使学生全面受教,素质得到全面提高。作为高职学生素质教育总领性载体的班集体建设,要把握全局,坚持主动的理念。具体实施过程主要分为班集体的初建阶段、班集体的形成阶段、班集体的稳步发展与提高阶段。  相似文献   

19.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为区域培养了大量高技能型人才,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而区域经济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提供了经济基础,同时吸纳了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进而推动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健康快速发展。高职院校应关注高职教育的服务意识、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设置等问题,研究为区域经济服务的模式及途径。  相似文献   

20.
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高职电子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深入电子行业企业调研,开展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及职业素质与能力要求分析,按照工作岗位定位、工作任务分析、工作过程分析、行动领域归纳、学习领域转化、课程体系形成的思路,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并将创新能力培养纳入课程体系,通过开设《电子产品创新设计》课程以及在每门专业课程中设置职业能力拓展项目,并组织各种创新小组科技活动,保证创新能力培养贯穿整个人才培养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