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 毫秒
1.
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围绕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与原精品课程的建设关系,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衔接—转型—升级—创新"的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策略。将建设团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资源等四个方面与原精品课程进行衔接,是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基础;将服务教师为主向服务教师、学生和社会学习者转型,是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核心;将课程教学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特别是教学资源方面进行升级,是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关键;将课程文化和共享技术两个视角上进行创新,是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持续建设的动力。  相似文献   

2.
从知识传播的五要素出发,遵循知识传播的过程规律,结合共享课知识内容传播者和受传者特征分析、媒介特征分析、沟通通道特征分析以及知识转化、创新机制分析,得出共享课建设的4个基本策略,并将其应用于《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共享课的设计开发中,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3.
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主要包括基础性的课程建设、保障性的课程传播和关键性的课程应用三方面的工作,而课程传播一直是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的薄弱环节。高校教师、学生和社会学习者对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的信息缺位,是导致课程传播范围小、使用人数少和利用效率低的重要影响因素。通过创新课程传播策略、明确课程传播主体和拓展课程传播渠道,能够快速扩大课程影响力和有效提升课程知名度,从而有效实现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又好又快传播。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精品资源共享课平台渗入的教育理念、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资源配置、结构框架和特点进行了一系列分析,同时也对精品资源共享课在反馈机制、视频录制和评价考核上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应用实施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高校精品资源共享课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严重影响教学效率和质量。针对这些问题制定相应的解决策略,以提高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教学质量,实现对复合型人才的全面培养。  相似文献   

6.
传统的精品课升级转型为精品资源共享课,是职业教育课程建设工程为迎合时代发展、扩大服务对象范围所必须完成的任务.大多数职业院校课程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建设,已经形成了比较成型的课程自身建设方案,所以除了根据对应岗位的发展调整课程内容外,“资源”与“共享”是升级转型的过程中的是关键.  相似文献   

7.
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目标与发展思路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是教育部提出的新一轮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原有国家级精品课的升级换代的课程形式。建设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旨在推广高校优质专业教学资源的共享,提高高等学校在社会教育与服务领域的贡献,进一步满足社会公众"继续学习"、"终身学习"的需求。文章从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内涵与特点入手,阐释了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目标与未来发展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8.
为了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学习需求,关联主义学习理论应运而生。面对精品资源共享课学习支持中存在的难以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需要、教师对学习者的支持服务不及时、学习者之间缺乏分享交流等问题,本文从关联主义视角提出三个精品资源共享课学习支持策略:支持学习者构建非结构化的个性化课程内容、支持师生之间的快速有效互动、支持学习者形成网络学习共同体,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9.
发展性评价是以促进课程、学习者可持续发展,关注过程,多元开放,不断反思为特征的评价。本文主要探讨了高职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及发展性评价的内涵,提出了高职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发展性评价体系的构建,包括三个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的部分:课程资源设计评价、课程学习过程评价、课程学习效果评价。  相似文献   

10.
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体系具有涉及面广、环节众多、时间紧迫、意义重大的特征,故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做到组织有力、制度保障。其次,针对课程特点,在进行设计中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相关知识面的拓宽、网络课堂的激励交互。再次,论述知识产权保护的概念,提出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1.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MOOC(大规模在线开发课程)逐渐成为一种趋势,同时也是教育领域的一场变革。MOOC不仅可以实现全球教学资源的高度融合,同时也能极大地提高行业英语微课资源的整理,进而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基于此,本文将进一步分析和研究MOOC背景下行业英语微课资源建设的重要意义,在促进MOOC教学模式更好开展的情况下,全面提高行业英语微课实施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2.
《现代教育技术》2015,(5):85-90
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是2012年涌现出来的一种新型在线课程模式,采用线性知识呈现方式的MOOC具有课程知识结构清晰和学习方向感明确等优势,交互性发散式、非线性的课程组织形式更加接近自然,接近学习者实际的思维和学习方式。课程知识地图具有分布性、联系性、导航性和认识性的特点,可以使MOOC的学习目标、学科体系、层次关系和关联关系更明确。笔者从课程知识地图的制图、索引、重构和审计四个方面详细阐述MOOC开发模型的整体思路和理念。  相似文献   

13.
慕课(MOOC)是一种面向社会大众的在线开放课程模式,具有开放性、大规模、互动性等特点,它既对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带来诸多的挑战,又对大学英语课程改革起到助推的作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应积极探索与慕课的有机融合,构建“传统课堂+慕课”的教学模式,建设大学英语在线开放课程群,优化课程资源,打造精品慕课,为学生提供新型的学习途径。  相似文献   

14.
MOOC元年至今,其追随者和批判者不断刷新人们对慕课的认知。但是不可否认,若想最佳发挥慕课在当今教育中的作用,仍是任重而道远。信息化背景下的生成性资源能够为MOOC资源的更新与优化带来新的思考。近年来,MOOC井喷式发展使信息化环境下的MOOC资源不再是学习资料的单一来源,而是更具有多维性、再生性、演化性。本文针对目前大多数慕课资源处于静止状态的现状,立足于信息环境下MOOC资源的特性,分别从主体观念意识、生成性的教学目标、开放的教学活动、协助的学习环境、交互工具、多元评价几个维度探讨MOOC资源迭代优化的路径,在此基础上探索迭代资源的质量标准,以充分发挥MOOC教育的优势。  相似文献   

15.
针对地方高校在推进MOOC教学改革过程中面临的教学管理问题,探索MOOC背景下地方高校教学管理改革。尝试从课程建设管理、教学运行管理、教学评价管理等多个教学管理关键环节进行改革,建立一套与MOOC教学相适应的地方高校教学管理制度,为地方高校顺利推进MOOC教学改革提供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6.
Web2.0网络技术使得网络传播更具互动性,具有创意性的传播及应用形式受到消费者的青睐.社会化媒体参与、公开、交流、对话、社区化、连通性的特点使其成为品牌文化传播的重要平台,策划体验性的传播活动,注重对内传播和对外传播的策略,提升消费者的互动性和参与性,并整合传播媒体及营销策略,可以帮助品牌融入消费者的心智,满足消费者的文化需求,培养消费者的品牌忠诚,从而提升品牌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7.
"数字信号处理"是国内本科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近年来,慕课被各高校广泛推广,它在辅助传统教学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建设数字信号处理慕课课程,并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结合,从明确教学目标、优化教学体系、改革教学模式、建立考评体系、建设教学团队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和探索,旨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8.
期刊的全球化浪潮汹涌而来,势不可挡.面对国外大刊的强烈冲击,中国期刊市场处处充满着机遇和挑战.如何应对期刊市场化和国际化的冲击,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期刊群.是期刊界面临的重点课题.中国期刊的发展就是要冲破传统的运作模式,打造全新的办刊理念,树立品牌意识,走集团化发展之路,从而参与全球化的市场竞争.  相似文献   

19.
教师教育类MOOC的学习者主要是一线教师和高校师范生,教师教育类MOOC在教师专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课程大作业作为学业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学习效果.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对"游戏化教学法""教师如何做研究""英语教学与互联网"三门MOOC课程大作业的作业目标、作业内容、完成方式、提交时间、提交方式、评价方式和是否提供评价量规等进行分析,归纳总结这三门MOOC课程大作业设计的特点,继而提出教师教育类MOOC课程大作业设计的五条改进建议:注重个性化学习,智能推荐分层作业;开放在线学习环境,构建学习共同体;注重反馈与沟通,强化作业的实践性与亲和性;研发作业评价细则,完善评价系统;加强作业的启承性,训练学习者的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20.
随着Web2.0技术的不断发展,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 MOOCs)以其免费、方便、省时、高质量和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等特征迅速在全球兴起。然而,作为一种新兴的课程模式,用于评估学习者作业的同伴互评环节由于设置过于简单,存在评阅者态度粗鲁、评价效率低下等问题,并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针对如何提高大规模开放课程中同伴互评的效果这一问题,通过建立基于推荐机制的提高同伴互评效果的推荐模型,为学生作业分配较为合适的评阅人,从而达到优化同伴互评过程并提高学习者满意度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