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北宋相扑盛行”的神话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宋时,相扑盛行,不但出现了类似竞技化的全国性比赛,还发展了娱乐化相扑,其中女子相扑的流行是北宋相扑一大风景。文章在文献梳理基础上,相异于以往从上而下的视角,采用巴特神话修辞法深入北宋当时社会实际生活从下而上的视角对北宋相扑盛行神话进行探究,指出:君民交融、君王的开放与包容、裸身权力构建、技术创新模仿、性别身份趋同等5个方面是北宋相扑盛行的向度归因,这些向度共同体现了北宋外向性的社会特征,隐喻了社会的外向特征促进了相扑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通过文献资料法对宋代盛行的相扑活动进行研究,以娱乐性为主的宋代相扑活动,遵循一定的竞技规则,竞技程式较为简单,以摔倒对方为竞技目的,规避了宋代以前致残对手等恶俗手段,简化和规范了竞技机制。研究认为,宋代相扑集观赏性和竞技性,是对前代角力活动的超脱和通俗化。尽管曾被贴上猥俗的标签,但鉴于竞技条件简单和不限参与者身份,遂成为宋代市民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宋代相扑活动的流行与宋代社会文化的开放性一致,是商品经济发展下市民对娱乐体育活动的一种主体价值诉求和体育自觉行为。  相似文献   

3.
论休闲运动与社会的发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我们即将进入休闲在人们生活和社会经济中越来越重要的时代,休闲运动作为人们闲暇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也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人们闲暇时间的普遍增长,以其独特的魅力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和欢迎。本从休闲运动与经济的发展,休闲运动与都市化进程,休闲运动与人口问题等方面,阐述了休闲运动对社会发展的促进功能。  相似文献   

4.
终身教育不同于传统教育,它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论,它的理念如今已成为当今社会教育界的共识和共同追求的目标。本文追溯了终身教育思想的渊源,并探讨了终身教育对当今社会的意义:促进了教育观念的更新;使人得以不断地全面完善和发展;更加贴近社会生活,实现教育功能的最大化;协调社会职业的精细分工与适应职业流动的矛盾。  相似文献   

5.
毽球运动竞技演化历程与岭南文化之渊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毽球运动包括三位一体形式:踢毽子、花毽和网毽.由踢毽子演化成竞技网毽不过百年,经过挖掘、整理和演化后的网毽,既保持着浓郁的民族特色,又具备现代体育竞争性和规则性的价值特征,成为新时代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毽球运动实现从健身娱乐、技艺表演到对抗竞技运动的根本改变,与岭南文化渊源至深,岭南文化对毽球运动竞技化演化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书法这门传统而古老的文化,在数千年的发展传承过程中与中国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书画同源"暗示着这一姊妹艺术的密切关系。力图从书画艺术一脉相承,具有共同的的渊源;书画艺术各立门户,具有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诸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论我国省制的沿革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省是我国目前地方行政区划中最高一级地方行政组织。中央政令的贯彻、地方经济的发展,省级政区起着决定性作用。省的设置可上溯到元代的行中书省。考察历史时期省级政区的变动性和继承性特点,对促进当前省辖区域和省制变革不断趋于合理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才子佳人小说是世情小说的一个分支,它大量、集中地产生于明末清初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一时之间十分兴盛,在中国古典通俗小说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究其出现的原因而言,明末清初大量存在的才子佳人小说与当时的社会思潮、中央政府的文化政策、文化传统,作家心态以及地域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论太极拳理论的文化渊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太极拳是中华武术体系中优秀的拳种之一,她的一招一式表达了人与人在对抗技击中所蕴含的智慧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辩证哲学。太极拳理论把技击、修炼、养生,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阐述得淋漓尽致,堪称武术理论中的精品。在以往对太极拳的研究中,太极拳的理论引用频率很高,并带有一定的神秘色彩,使人觉得有距离感。其实太极拳的理论所包含的都是传统文化中的生活之道、生存之道,是传统文化精神的体现和发扬,是了解传统文化的窗口和途径。  相似文献   

10.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之后,人们庆幸生活的富足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更庆幸随之而来的休闲时代的来临.休闲引领下的经济发展也将是未来发展的主要特征.运动休闲作为现代体闲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青睐.西方运动休闲的理念和形式正迎合了我国大众对于环境、生活方式等的重视,因而它以一种外来文化的形式植根于我国本土.未来我国运动休闲产业也必将以自然与文化路径作为主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古典式摔跤和自由式摔跤的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捧跤产生于原始社会,摔跤运动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改进;世界各国均有本民族的摔跤形式;古典式摔跤和自由式摔跤是希腊、罗马流传下来的,18世纪末在欧洲形成现在的形式;我国的古典式摔跤和自由式捧跤是50年代从前苏联引进的。  相似文献   

12.
为了更好的研究和推广中国式摔跤这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对中国式摔跤的跤绊技术特点进行对比分析和研究,期望能为中国式摔跤技术的继承与推广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3.
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和逻辑分析法,对自由式摔跤运动项目的技术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认为:自由式摔跤比赛中运动员无论双手做何动作,两脚怎样移动,都要尽量保持低站架,不能随便起伏;跪撑运动员在比赛中首先需要尽量降低身体重心及扩大身体重心的支撑面,其次是需要不停地调整身体重心、支撑面和支撑点。指出当前国内外自由式摔跤技术的发展有四个趋势:一是站立技术成为比赛中的主流技术和主要得分手段;二是摔跤技术向安全实效方向发展;三是技术要求更加全面,绝招更加突出;四是更加重视连贯技术。  相似文献   

14.
对中国男子古典式摔跤队参加第27届世界摔跤锦标赛的运动员的比赛情况进行现场观摩、统计和分析研究,旨在为我国男子古典式摔跤训练提供现实依据,提高我国男子古典式摔跤的训练和竞技水平,争取实现2008年男子摔跤奥运会金牌零的突破.  相似文献   

15.
摔跤以独特的力量速度和技巧的完美结合,给人以美的享受。而“过胸动作”则是其最实用、最具有攻击性且易于直接取胜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它也是一个极易导致身体损伤的技术动作。对过胸动作导致损伤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使运动员在训练比赛中,能更好地运用这一技术动作,避免和减少“过胸动作”带来的损伤。  相似文献   

16.
中国武术散打运动员意志品质评价量表的研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16例专家访谈、40例开放式问卷调查和505例现役散打运动员调查,建立了武术散打运动员意志品质的四因子模型.并据此编制武术散打运动员意志品质评价量表.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结构效度.初步整理出优秀和非优秀散打运动员意志品质常模,为准确地分析和评定运动员意志品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运用文献资料法、录象观察法、数理统计法对2011年嵩山少林武术职业技术学院散打教学比赛中摔法技术运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通过研究,剖析摔法的技术,提出适合散打项目摔法的技巧,针对性地进行摔法训练,较快提高运动员的散打水平和竞技能力,为散打训练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8.
摘要:中国式摔跤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优秀代表之一,是蕴涵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和展现东方哲学精神的一项体育运动。为了探究中国式摔跤发展历程,揭示影响其发展的核心制约因素和所蕴涵的启示,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以中国式摔跤发展历程为研究对象,分析和探讨其运动竞赛、竞赛规则和科学研究等相关要素。研究结果:1)新中国成立后,发展经历了2个时期和6个阶段;2)全运会时期,受到重视,运动竞赛达顶峰,竞赛规则多次修订,科学研究稳步推进;3)非全运会时期,身处尴尬境地。运动竞赛活动呈现波浪式,竞赛规则两次修订但未出版,科学研究呈现广度有余、深度不够;4)合法的协会社团和学会社团不健全;项目名称不统一;运动竞赛活动没有形成“塔式”体系结构;竞赛规则反映中国式摔跤特点不显著。据此建议:辩证处理好三组关系、合理运用好三种力量、坚持走好三条道路,形成多元化推广模式和发展方式;构建四位一体的良性互动的科学发展体系,确定国际通行规范的项目名称,统一技术动作名称和术语。以期自我革新,摆脱尴尬境地,形成中国式摔跤的话语体系、理论体系和技术体系,担任根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传统体育开路先锋者。  相似文献   

19.
警察擒拿格斗训练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警察擒拿格斗训练是警察为了能够更好地打击和控制犯罪,减少或避免警察在执法战斗中的伤亡而进行的体能、技术和战术的训练。探索出一套适合公安民警实际情况和符合公安工作需要的简单易行又科学的训练手段和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加味"八珍汤"中药对男子古典摔跤运动员血尿指标的影响,将14名武汉竞技体育学院男子古典摔跤在训队员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于每周一早晨抽静脉血测定HB、CK、BU,取尿液测定尿十项,连续测6周.结果发现:实验组运动员每周一晨的BU、尿阳性指标阳性率从第1周,CK从第2周开始明显低于对照组,HB则从第1周高于对照组并呈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八珍汤"加减味中药补剂能够降低运动员大强度训练后血清CK、BU值和尿十项出现的阳性率并能明显提高HB的含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