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今秋10月,北京的话剧舞台被莎翁的作品点亮.各个版本的莎翁剧争奇斗艳.而林兆华执导的话剧《哈姆雷特1990》重返舞台,更是令人期待。 作为林兆华戏剧工作室的开篇之作,《哈姆雷特1990》的公演曾在戏剧界引发震动。  相似文献   

2.
演出     
中日联手打造《哈姆雷特》 作为今年大型系列活动《永远的莎士比亚》的重点参演剧目,由北京人艺和日本四季剧团联合打造.浅利庆太执导。人艺当家小生王斑领衔主演的版本《哈姆雷特》将在国庆首先亮相首都剧场.为广大观众呈现一个别样“哈姆雷特”。  相似文献   

3.
刘静斐 《大观周刊》2012,(28):18-19
《赵氏孤儿》和《哈姆雷特》是中西悲剧的典型代表,本文以“悲剧”为切入点;探讨两部悲剧《赵氏孤儿》和《哈姆雷特》的差异,并尝试解释差异背后的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4.
作为今年大型系列活动《永远的莎士比亚》的重点参演剧目,由北京人艺和日本四季剧团联合打造,浅利庆太执导。人艺当家小生王斑领衔主演的版本《哈姆雷特》将在国庆首先亮相首都剧场,为广大观众呈现一个别样哈姆雷特。  相似文献   

5.
珊珊 《新闻天地》2010,(6):47-47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的是读者对剧中人的个性化理解。但在中国的一千个读者那里,只有一个张飞,一个貂蝉。《三国演义》或许太经典了,经典到其中人物都具备了程式化的脸谱,所以当高希希导演的新《三国》乍一上演,立刻引起了观众的强烈反应,就连著名剧作家魏明伦也忍不住撇了撇嘴:陈好长得太现代,演不出16岁貂蝉的水嫩和关貌;张飞活脱脱一个胖娃儿,怎么看怎么像一个山贼!  相似文献   

6.
奥菲利亚是莎士比亚戏剧《哈姆雷特》中的小角色,然而没有她的存在,《哈姆雷特》的悲剧因素便有了逻辑漏洞。她作为一个小角色在剧中起支点作用。本文将从情感悲剧、理想悲剧、境遇悲剧、性格悲剧四个方面阐述这个作用。  相似文献   

7.
《哈姆雷特》叙事的基本视角毫无疑问是男性的,哈姆雷特的复仇及悲剧性的死亡都在男性的世界中展开。因此,在作品当中,男性是整个悲剧的主旋律,意味着只有男性才能拯救整个世界,女性在整个剧情中只能是男性的辅助部分,对男性起着烘托作用,这种性别偏见的建立也是父权制构建的主要内容。《哈姆雷特》是英国戏剧大师莎士比亚的四大名剧之一,主人公哈姆雷特是一个典型的人文主义思想的代表——宣传人主宰宇宙,是万物之本。  相似文献   

8.
《中国新闻周刊》2006,(28):79-79
百老汇音乐剧《狮子王》将占据今年夏秋上海大剧院的舞台。这是英文原版《狮子王》第一次叩开亚洲城市之门。此前,它曾在美、英、澳三国上演。迪士尼公司9年前出品的《狮子王》,已获得过无数殊荣。这部灵感来自莎士比亚名剧《哈姆雷特》的剧目,剧情已家喻户晓。小狮子辛巴所经历的磨难,它的逐渐长大,等待它去承担的国王之责以及等待它去复兴的荒芜之国……这不仅仅是动物王国中一个孩子成长的故事,还包括了对死亡、情感、责任的理解。该剧导演茱莉·泰默是百老汇历史上第一位获得托尼奖最佳音乐剧导演奖的女性。在她执导之前,《狮子王》已在…  相似文献   

9.
《中国新闻周刊》2007,(14):75-75
在戏剧界有“台湾莫里哀”之称的导演李国修借用莎士比亚名剧《哈姆雷特》的角色、情节和台词,为观众带来喜剧《莎姆雷特》。  相似文献   

10.
符旭 《大观周刊》2012,(17):35-35
都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众多的读者中,对于《欧也妮·葛朗台》的解读各不相同。《欧也妮·葛朗台》是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巴尔扎克创作的《人间喜剧》中的一部杰出作品。  相似文献   

11.
“apostrophe”翻译成汉语近似自言自语.是英语中一种修辞手法,如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关于生与死的独白:关汉卿的《窦娥冤》中窦娥对天地的质问,郭沫若的《屈原》中屈原对风、雷、电的发问.都是运用了apostrophe手法。可见.人一旦有倒苦水的愿望、愤怒的冲动或喜不自禁时.是无暇考虑受话方的面貌、状态与反应的。  相似文献   

12.
不少外国文学名著,由于译著的不同而形成一书多名的现象,例如: 《一千零一夜》,旧译《天方夜谭》。《恰巴耶夫》,旧译《夏伯阳》,苏联作家富尔曼诺夫著。《哈姆雷特》,又译《王子复仇记》,莎士比亚著。  相似文献   

13.
在大多数观众印象中.俄罗斯芭蕾就是《天鹅湖》.而曾在前年参加北京国际舞蹈演出季的俄罗斯圣彼得堡艾夫曼芭蕾舞团却凭信其俄罗斯新古典浪漫主义的两部代表作《柴可夫斯基》和《俄罗斯的哈姆雷特》异军突起.改变人们固有的想法。今年他们再次访华.为观众呈现剧团的成名作《红色吉赛尔》。  相似文献   

14.
一百多年来,《阿依达》是世界歌剧舞台最常上演的经典剧目,以露天广场演出表现其恢弘场面成为它最重要的戏剧特征。而9月末在北京上演的《阿依达》其规模将超过以往任何一次  相似文献   

15.
符旭 《大观周刊》2012,(1):13-13
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和元代剧作家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分别为西方悲剧与中国古典悲剧的代表,都有着相似的主题——复仇.但这两部悲剧在几个方面又表现出鲜明的差异,这是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和民族审美意识的不同造成的。  相似文献   

16.
一百多年来,《阿依达》是世界歌剧舞台最常上演的经典剧目,以露天广场演出表现其恢弘场面成为它最重要的戏剧特征。而9月末在北京上演的《阿依达》其规模将超过以往任何一次。  相似文献   

17.
杨晶洁 《今传媒》2016,(7):110-111
《罗森克兰茨和吉尔登斯特恩已死》是从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中抽出两名次要人物——朝臣罗森克兰茨和吉尔登斯特恩作为主角,哈姆雷特变为配角,用双线叙事和解构改编的手法写成.本剧探讨了人的既定命运,揭示了世界在逻辑性背后所隐藏的荒诞感,具有浓厚的哲理意味,并在早期荒诞派“反戏剧”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本文主要以这部戏剧的电影版为赏析主体,以此剧的艺术表现手法为研究对象,在戏剧、语言、哲学等方面进行剖析,探讨剧作者对于经典的解构和重塑,希望为热爱戏剧和艺术的人带来一些启发.  相似文献   

18.
李登超 《大观周刊》2012,(30):46-46
《哈姆雷特》中的奥菲利亚与《浮士德》中的玛嘉利特虽是不同国度不同时期不同作品中的人物,但是她们的命运却极为相似。同是女性,同为爱情而疯狂,同样以死来结束生命。导致这种相似命运的原因就在于主人公生活的时代,生活的环境。  相似文献   

19.
我们常说,有多少种读者,就有多少个哈姆雷特;鲁迅说,不同的人看《红楼梦》,“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相似文献   

20.
“都是些空话、空话、空话。”在莎士比亚的不朽巨作《哈姆雷特》第二幕第二场,御前大臣波洛涅斯关切的问道:“殿下,您在读的是什么?”然而,王子似乎避而不答,略带讥诮的这样说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