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听电台的新闻广播,说去年8月24日在上海附近的撞车事件中死伤日本人员的赔偿问题,已经同日本政府达成协议。协议内容怎么样呢?没有说。其实,作为一个读者,最关心的不是协议达成与否,而是协议的内容。比方说日方的死亡人员,究竟每个人赔偿了多少钱,一共赔偿了多少钱?作为一个记者,最应该写清楚的,也是协议的内容。新闻不是要讲五个W吗?内容就是最重要的一条,而那报道偏偏“忘掉”了这一条。有人说,我们的公开性,只是说说罢了;也有人说,我们的透明度,透明有度,都不过是迷迷蒙蒙的雾里看花而已。那天有几个人同我谈这个问题,我这个作了几十年记者的人,除了苦笑,还有什  相似文献   

2.
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几十年,到底是为了什么?不少人懵懵懂懂过了一辈子,也没想过这个问题。我差不多就是这样的人,是快到人生尽头的时候才懂得对人生意义进行思考。如果早一点把这个问题想通,人生会少一些挫折,多一些愉快。许多人一辈子就忙着赚钱,所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这样做不算错,因为在市场经济里,一个人没有钱连生存都会有问题,不赚钱怎么能行。  相似文献   

3.
科兹  凯逊 《全国新书目》2010,(23):53-53
这本书将告诉您:每个痛苦的人心中都有两个我:一个不完美的我;一个完美的我。不完美是人的本性,因而这个我是真实的;完美背离了人的本性,因而这个我是虚幻的。追求虚幻的我,就像抓着自己的头发上天,会将人分裂,会把心撕碎。那么,如何才能摆脱虚幻的我呢?唯一的方法就是找回真实的我。  相似文献   

4.
6月 26日,我们在首都经济日报社就记者成才问题采访了艾丰。   问:您认为您出成果最多的时期是在人生求索的哪 一个阶段,为什么会是这个阶段?   答:我这个人可能有一点特殊性。我毕业是 1961年,大家承认我、知道我是在 80年代、 90年代。也就是说,我真正出成果是在 40到 60岁。原因很简单,一个是“文化大革命”。“文化革命”开始时我 28岁,到结束时我已 38岁,这个时代使新闻工作者难以有所施展,这是一个时代的原因。另一个原因是岗位原因。我的个性是愿意研究些问题, 197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招考研究生,我就从北京人民广播…  相似文献   

5.
我从小酷爱文学。记得小学六年级时,写了一首赞美家乡的抒情长诗,老师非常欣赏,作为范文传抄到全县各小学。我少年气盛,心血来潮就立志长大非做个诗人不可。于是按一本诗集的出版社址:天津市哈密道12号百花文艺出版社,给编辑叔叔写了一封信,问他们:“怎样才能写好诗?怎样才能做个诗人?”老师知道了这件事,对我说:“你这个问题问得太笼统了,人家太难回答了!要回答这个问题,能写一本书!”我突然  相似文献   

6.
敬礼!军人     
李洁 《四川档案》2014,(4):24-24
<正>"八一"建军节到了,在这个节日里我要向伟大的军人送上我的衷心祝福、表达我的崇高敬意、写出我的深深感动。今年3月,我有幸参加了一次老兵纪念南疆英烈35周年活动。作为参战军人亲属我自豪,作为阿坝人我骄傲,作为兰台人我又收获了一份沉甸甸的档案,接受了一次精神的洗礼。这是一次自发组织的纪念活动。参加此次活动的老战友、老首长加上亲属、烈属共计3500人左右,年龄都在50多岁至80多岁之间,他们来自全国20个省、直辖市。3月5日当天结集号回荡在上空,祭奠献花大会、"军魂"  相似文献   

7.
有句俗语,叫“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我接触过不少青年记者和通讯员,深感他们思维方法不同,主观努力不同,进步快慢也就不同。有几个人给我的印象很深。一次,一个青年记者和我们一起,去采访某地区在农村建立科技推广网的问题。我起草后,让那个青年记者过目。这个刚毕业的大学生,接过我的稿子后说:“我还要看你的原稿,看你是咋修改的。”我听了猛然一惊。因为过去从来没人向我索要过原稿,他是第一个。这个青年人肯动脑子,敢于追根探底,主观能动性强,很有希望。连着采  相似文献   

8.
多语文图书,即一书内包含着几种不同文字的图书,在我国图书馆内是越来越多的了。许多图书馆都感觉到怎样处理这些图书是一个困难而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目前各图书馆对这问题的处理方法是不一致的,并且在工作中都或多或少感到一些因难,感觉到没有一种可以一贯执行的办法。已经有些人提出了关于这个问题的意见,有的图书馆还开会讨论研究过。这是一个很富现实性的问题,因此,我也就这个问题提出一些我个人的看法,供同志们的参考。这个问题之所以困难有两个原因。第一,这个  相似文献   

9.
李林栋 《传媒》2002,(10):9-10
事情已经糟糕到这样一个地步,当我写下这个题目的时候,我甚至不能不想到—有的人可能会“实话实说”:“你这个题目本身就成问题,鹰的翅膀都折了,还怎么个高飞法儿?” 尽管如此,我还是不想回答诸如此类的糟糕问题,因为我知道现在市面上正流行着一本名为《似非而是》的小书—这本小书不长,  相似文献   

10.
衡量一个商业媒体成功的标准应该看它的盈利能力,这个观点我非常赞同,如果把媒体作为喉舌.我们看重他的是影响力,如果当成企业来说.看重的一个是盈利,一个是影响力,两者的结合。“平面媒体的多样化经营”是个老话题,同时也是个永恒的话题。2006、2007年网络起来后.对平面媒体的发行有了实质性的冲击。这时候平面媒体人开始思考运营的问题.经营的问题。另外一次应该是去年的金融危机,  相似文献   

11.
常问作家为什么写作,也就常问作为评论者的自己为什么读书。为了心灵?为了生存?为了功利?为了消遣?为了改造世界的抱负?在我看来,从来不问这个问题的人不是真正的读书人。凡是在这个浮躁的时代,追问这个问题、并陷入苦恼的人,也许才是真正靠近了读书意义的人。“我思故我在”。书的魔力是人人皆知的,人生苦短,存在无涯,幸亏有了书,人类在时间和空间上才能把见闻扩大无数倍,有的甚至等于多活了几个人生。  相似文献   

12.
前不久,我作为上海电视代表团的一员,到波兰和民主德国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访问。在这两个社会主义国家里,没有鳞次栉比的摩天高楼、眼花缭乱的超级商场、如痴如狂的酒巴舞厅,然而,別具一格的欧洲风光、耐人回味的异国情调、友好热情的波德人民,给我这个第一次涉足海外的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截然不同的两种性格波兰和民主德国,同在欧洲大陆,隔着奥得河与  相似文献   

13.
赵拴 《新闻窗》2007,(6):27-28
此时此刻我难以抑制激动的心情。没有想到我作为一名最基层的党报记者能获得中国新闻人的最高荣誉长江韬奋奖;没有想到我这个来自祖国西部的记者能代表全体获奖者在这个庄严隆重的大会上发言。  相似文献   

14.
编辑,离不开组稿;而组稿又免不了要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如何与人交往,又如何与人交谈?这些问题貌似简单,其实里面大有学问,若不注意其中的技巧和方法,往往会影响编辑工作的开展。那么,作为一名青年编辑在组稿中应注意哪些问题呢?我想根据自己几年来工作中的一些体会和年轻的同行们谈谈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5.
甸甸 《图书馆界》1998,(3):20-21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说:"我的老师费米曾回答过这个问题,他说,多半时间应该做小问题.大问题不是不可以做,只是成功机会较小.通过小问题的训练,会增加做大问题的成功机会.几十年下来,我觉得费米的话很对.一个人成天想大问题,弄不好会发神经病的."  相似文献   

16.
郑强 《青年记者》2004,(11):80-80
在我们大学像我这种程度的人,招博士生是从来不看成绩的,成绩算什么!现在我从事的这个领域在中国有三个杰出的人才,当初在读研究生时都补考过,而成绩考得好的几个人却都跑到美国去卖中药了。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相似文献   

17.
“我们想知道什么?”作为一名记者,动手就与“W”打交道,成年累月在外面跑,寻找、采写自己认为受欢迎的新闻。当服务对象认真地向我提出文章开篇这个问题时,我还真感到不甚明了。前不久,笔者在秦巴山区进行了较长时间的采访,遍询采访对象“想知道什么?”相对于社会,征询范围无疑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他们的回答对我这个过去只顾埋头拉车的人还是很有启发。杨吉荣,汉中地区行署专员,是一位在山沟里奋斗了几十年的老干部。说起新闻,他闭门和我聊了两个小时,意犹未尽。“汉中地区干部都知道我的一句老话:职位不会给你智慧。只有职位没有智慧只能维持半年,有职位  相似文献   

18.
过去的一年是我作为记者的第一个整年。凡事只要打上"第一"的印记,便有了非同凡响的意义。最近,无意翻到从前的照片,顿时觉得自己老了许多。这一年过得很长,感觉有两三年那么久,不是时空错乱,而是因为过分充实。一"记者到底是做什么的?"从业以来,已经被无数人问到过这个问题。很多人对记者这个职业感到既熟悉又陌生。"采访,写稿。"通常我会这样简单  相似文献   

19.
新闻从业者还存在出路问题?以前倒不太听人说.只知道做编辑记者衣食无忧且很风光.这个问题的产生,我想有三个原因:  相似文献   

20.
车上     
很长时间没出去玩儿,好不容易等到这个“万物发情的季节”。我给自己备了个大风筝,准备到哪个山上看看先。 火车上的人就是多,这个我喜欢。 一列干部模样的人拖着杂乱的步子在我面前停了下来。共3个,带6个沉重的大箱子,死狗似的。一看就知道是去企业“打秋风”回来的国家干部。其中的瘦子一个一个往头顶上搁箱子,就像董存瑞托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