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个男孩,上小学四年级时,随他的父母来到了河南五七干校,在五七干校的子弟学校读书.一天,语文老师布置了命题作文《早起的鸟儿有虫吃》,13岁的他“改”了标题叫:《早起的虫子被鸟吃》.于是,他和老师围绕这  相似文献   

2.
刘锴 《老年教育》2011,(2):39-39
作文课上,老师让同学们以《早起的鸟儿有虫吃》为题写一篇作文。作文收上去后,老师发现有一名学生把题目改成了《早起的虫子被鸟吃》。老师认为这个学生写得太离谱,不仅擅自更改题目,内容还背离人们一般的认知标准,就狠批了这个学生一顿。学生不服,与老师争辩起来,老师更加恼怒,认定这个学生将来肯定没有出息。可谁能想到,就是这个被老师认为“肯定没有出息”的人,写出了《皮皮鲁》等一系列广受好评的童话故事,他就是深受少年儿童喜爱的“童话大王”郑渊洁!  相似文献   

3.
由本刊顾问专家团成员、著名童话大王郑渊洁为惟一撰稿人,本刊副主编赵岩平为社长,本刊执行主编杨宗为顾问的本刊姐妹刊物《童话大王》,从1985年5月15日创办至今20周年了。为了隆重庆祝这本被誉为全国“双效期刊”的《童话大王》创办20周年,本期特选登郑渊洁小学六年级时写的一篇作文升级版《早起的虫子被鸟吃》。当年,老师布置了一篇用古训“早起的鸟儿有虫吃”为题的作文。郑渊洁却改成了《早起的虫子被鸟吃》。为此,老师不准,并羞辱了郑渊洁,他就引爆了藏在身上的拉炮(一种鞭炮),就因为这事,郑渊洁只上到小学六年级就被开除了。下面是郑渊洁月刊——《童话大王》今年第三期的封面和郑渊洁的六年级作文升级版。  相似文献   

4.
童话大王郑渊洁上小学时,老师让写一篇作文谈“早起的鸟儿有虫吃”。可郑渊洁写的是“早起的虫子被鸟吃”。对于四年级时写的这篇作文,郑渊洁现在谈起来那还是相当地满意,认为是“无懈可击”。我们先来欣赏一下这篇文章:  相似文献   

5.
一个男孩,上小学四年级时,随父母来到了河南五七干校,在五七干校的子弟学校读书。一天,语文老师布置了一篇命题作文,题为《早起的鸟儿有虫吃》,13岁时他”改”了标题,写了一篇叫《早起的虫子被鸟吃》的文章。于是,他和老师围绕这个命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老师让他当着班上同学的面说100遍自己是最没出息的人。男孩委屈极了,他的委屈变成了愤怒的喷发,结果他被学校开除了。  相似文献   

6.
一个男孩,上小学四年级时,随他的父母来到了河南五七干校,在五七干校的子弟学校读书。一天,语文老师布置了命题作文《早起的鸟儿有虫吃》,13岁的他"改"了标题叫《早起的虫子被鸟吃》。于是,他和老师围绕这个命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老师让他当着班上同学的面说100遍自己是最没出息的人。  相似文献   

7.
静静的课堂上,老师的声音似乎格外尖锐:“请以‘早起的鸟儿有虫吃’为题,写一篇作文,明天上交.” 第二天,明明是课间,教室里却没有一人出去.老师在训斥他,狠狠地训斥他:“别的同学都写‘早起的鸟儿有虫吃’,你写的这是什么!‘早起的虫儿被鸟吃’?真荒唐……”他不服,就这样和老师吵了起来,气不打一处来的老师把这事告诉了校长,他便被退学了.  相似文献   

8.
一个男孩,上小学四年级时,一天,语文老师布置了一篇作文,题为早起的鸟儿有虫吃。他改了标题,写了一篇《早起的虫子被鸟吃》。于是,他和老师围绕这个命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老师让他当着班上同学的面说100遍自己是最没出息的人。男孩的委屈变成了愤怒,结果他被学校开除了。  相似文献   

9.
本刊每期都会发表一定量的课堂教学实录,尽可能真实地再现老师们的研究成果和风采。读者对这种形式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这是杂志实实在在地为老师们服务的特色之一。我们矧遒,一节好课往往是经过“否定之否定”后“磨”出来的,课堂教学实录反映的也是几经反复研究之后的最终的成果。在研究过程中,肯定会有很多“背后的故事”:最初是怎样设计的?试教之后发现了什么问题?对教学设计又做了怎样的修改?为什么要这样修改?等等。这些问题相信也是老师们感兴趣的,而且,“磨课”的过程同样也能给人以启迪和借鉴。我们期待有更多全景式展现课堂教学研究过程的稿件: 李伟臣老师给我们提供了这样的稿件。作为教研员,他感到“脱离教学一线,越来越觉得没有发言权了”,于是决定“下水”,选择《磁铁的性质》这样一个“老课”来研究,并且愿意把自己的课当作“靶子”,让经常听他评课的老师也对自己的课“评头论足”,这是需要勇气的。李老师上的课是否精彩,自由读者评说,但他对自己的课的分析几乎没有“好话”,更多的是反思,是实实在在的探索,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令人肃然起敬。老师们的评课也没有任何忌讳,实话实说,这是多么令人羡慕的教研氛围! 因此,我们不惜篇幅,将《磁铁的性质》一课的研究全景式地呈现出来,请广大老师也来评说评说。[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呱呱鸟语林     
【呱呱鸟的呱呱】 上中学时,有一天老师给我们上课,讲的是鲁迅的《药》,老师按惯例先给我们朗读一遍课文。当读到“花白胡子”等人在茶馆里议论夏瑜的时候,一位迟到的女生喊了声“报告”,老师只好中断朗读,冲门外点了点头,女生进来后,老师接着读道:“突然闯进了一个满脸横肉的人……”  相似文献   

11.
高中时,学《水浒传》:“李逵大骂:你个鸟人。”老师读至此,一个憨得可爱的女生纠正遘“老师,这字不念鸟的。”班里哄堂大笑。这同学继续喃喃自语“不念鸟嘛。”  相似文献   

12.
我听《鸟的天堂》可能不下数十次 ,这一回在浙江省第二届“百课万人”创新教学观摩活动上听李海达老师的课 ,犹如一阵清风扑面而来 ,特别兴奋。教师对一篇使用了多年的教材的独特解读和独到处理 ,学生在课堂上感悟到的人文精神、迸发出来的创造潜能 ,都让我心悦诚服。虽然没有使用课标教材 ,却强烈地体现了《课程标准》倡导的新理念。李海达老师的这节课 ,对《鸟的天堂》的人文内涵作了深入的开掘。原教材在知识和能力的定位是“静态和动态” ,可以说纯粹是写作技巧的传授。在实际教学中 ,我们一般也是把大榕树的枝繁叶茂和小鸟的活泼欢乐分…  相似文献   

13.
一老师在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时,有学生问:“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和“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两句话是比喻句吗?该老师沉吟片刻,一时难以回答,面对议论纷纷的学生,只好说:“课后同学们讨论一下。”  相似文献   

14.
近读《小学语文教学》2004年第4期,一篇题为《上“没有把握”的课》的文章,感触颇深,不禁要为乐艳芳老师敢于上“没有把握”的课的胆识击节叫好。字里行间乐老师向我们表达了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具有开放性与不可预见性的特点,正是这种“开放”与“不可预见”才使得我们的课堂教学“难以把握”。我想乐老师撰写此文也绝不只是想向大家传达这一理念吧,所以尽管承认“没有把握”或是“难以把握”,但我认为还是“可以把握”的,而绝不是“无法把握”的。因此读罢该文,总觉意犹未尽,试就乐老师的观点接下去谈点“生成与预设”方面的拙见。说它“没…  相似文献   

15.
案例:《鸟的天堂》人教版第十一册提起《鸟的天堂》这篇课文,就想起我教学时那难忘的一幕:学生在认真地读书学文,体会榕树的茂盛。之后,老师正待发话,一个同学突然站起来说:“老师,我从图上也能感受到榕树的茂盛。你看,这幅图(即课文插图二)上的榕树,远远望去就像一片林子。”大家根据他的提示,认真观察,纷纷点头赞许:是像一片林子,郁郁葱葱的。另一个学生补充:“俗话说:‘独木不成林’,我觉得‘独木也成林’,榕树就是。”老师有些疑惑不解:这话从何说起?又一个学生解释说:“我从课外读物《小火炬》的文章中也了解到这一点。”(课后,学生阅…  相似文献   

16.
一、多媒体教学 首先,课堂教学的导入。在传统的教学法上,老师绞尽脑汁,针对课文的内容设计导语。而有了多媒体教学,就可以利用这些辅助教学的器材,老师轻松的一句问话,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如老师在教授《树林和草原》一课时。“同学们,请你们回答,大自然里有什么?”同学们回答:“树木、花、鸟、草、小河、高山”等等。接着播放有关森林的画面,把大自然的景色播放出来,  相似文献   

17.
看了《雨天能看到日出吗 ?》一案例后 ,我为小明叫好 ,为子杰遗憾。我认为小明的作文是可以的 ,子杰的理由是不充分的。我们不妨先看看老师布置的作业题 :“星期六或星期日 ,早起观日出 ,然后 ,写一篇小作文《日出》。”作业只要求星期六或星期日 ,早起看日出 ,然后写作文。没有明确规定一定要写星期六或星期日的日出情况。再说老师布置作业的目的 ,一定是让同学们进行一次习作训练 ,而不是对星期六或星期日日出情况的记录。所以小明“过去曾专门去看过日出 ,对日出有深刻的印象……”这样积累的习作材料 ,是合情合理的 ,为什么不可以呢 ?教…  相似文献   

18.
姚抡元老师在《小学教学研究》发表的《情切·理正·形美》一文(见85年第5期),介绍了他教《一分试验田》的纲式教学实验的做法。我们觉得这样的课堂教学改革很有独创性,给人一种突破程式因材施教的新颖感。然而在研究讨论中,也有部分同志认为这种纲式教法“简单,不全面”,“没有重视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等等。在教改实验中,类似这种“求全”的意见是经常听到的。笔者无意也不  相似文献   

19.
目前,“自主”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在全国范围内正如火如荼。董琼老师上的《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驱使我们在“自主”教学中新添一些认识。 一、让我们找到“自主学习”里学生学习的一种解放。 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主动读,主动发现问题,主动地与同学交流解决学习中的问题。这一系列的“主动”过程,是以前的课堂教学中所没有的,也正是因之而深刻地改变着我们教师的观念,改变着学生学习的  相似文献   

20.
曾几何时,时尚之风吹进了校园,“泡网”、“QQ”、“网虫”、“黑客”等一大堆新名词扑面而来,面对天真的“酷”男“酷”女们,老师们一夜之间,好像都变得不知所措,课程改革后如何把握《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老师们都陷入了茫然。作为教师,我想我们何不换位思考,也从时尚的角度出发,将网络与课堂教学“嫁接”,让《品德与社会》课堂也严“酷”起来,本人对此作了一些尝试,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1.网络课堂教师扮演引导者的角色“一日之计在于晨,一课之计在于引”。二十一世纪是网络社会,很多学生对于网络的认识比较肤浅,有的学生很崇拜“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