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宇宙风》曾是汇聚了"三老""三堂"、蔡元培、俞平伯、胡适、柳亚子等中国知识界的巨擘重镇,"所跨越的年代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全面观察中国文化人在该时期的对日情感、日本认识轨迹的时空",这些都是徐冰先生选择以该杂志为切口考察上世纪前半叶中国文化人日本观的重要依据.但我更关注的是作者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文化人的日本认识——基于<宇宙风>杂志的考察》绪章中提出的第三个选题依据——《宇宙风》曾策划、组织过一个"日本与日本人论"特辑.正如徐冰所指出的那样,在"谈日色变"、舆论界均以"某国"指代"闯入者"的1936年,"要编辑《日本与日本人特辑》,不仅需要见识,更需要胆识和勇气".接下来的讨论便从这个特辑开始.  相似文献   

3.
沈卫星 《军事记者》2014,(4):17-18,20
评论只有有了品格的追求,才能成为读者心中的公信标、时代生活的洞见者、社会舆论的引路人、改革实践的助产士,也才能为提高民族文化水准和社会人群共识尽一份推动力。  相似文献   

4.
20多年前刚参加新闻工作时,有老新闻工作者对我说:"新闻工作者是社会活动家,要想取得成功,就得广交朋友。"这位前辈说的话,后来我一直铭记在心,我广交朋友,因此也写出过一些有影响的新闻报道。然而,现在有种倾向,有人认为,只要领导定个题目,不与群众交朋友,报道照样搞,文章也照样能出彩。这些年,一些老记凑在一起,都有这样的困惑,感到朋友越来越少了,信息越来越不灵了。我们确实开始丢掉最珍贵的东西。有些"入道"不久的人就公开表示,工人、农民一没权、二没钱,整个一个弱势群体,交这样的朋友有什么用,能写出作品的深度?他们看点材料,找几个社会精英,提点不痛不痒的话题,再弄辆小车到乡镇遛它一圈,自认为写出的东西比在工人农民那里得来的要深。  相似文献   

5.
今天,我们怎样当记者?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媒体竞争空前激烈的今天,怎样把报纸办得既好看又耐看,既受读者欢迎又有社会影响力?这是摆在每一名从业者面前一个无可回避的重大命题。这几年大众报业集团各报特别是《大众日报》在报纸定位、版式创新等方面都下过不少工夫,成绩也有  相似文献   

6.
编辑不仅仅要做到博览饱学,而且要有为人作嫁甘为人梯的精神,同时还要有面对如山的书稿不畏艰辛劳苦,甚至以苦为乐的精神,摒弃浮躁和草率……  相似文献   

7.
怎样当编辑?这个问题对如今已从事了几年编辑工作的人来说,似乎不难回答。事实果然如此吗?以笔者之见,未必!例如,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出版社这些年渐渐偏向做获利快的教辅读物,这类选题数量猛增,却  相似文献   

8.
说到"追星",其实我们首先应该注意到词汇的变化。此前,人们通常会用"采访"这个词。而"追"字,则刻画出了报道人对报道对象贴身紧逼的采访风格。"明星"是一些什么样的人?从文艺的角度看,文化界的知名人士,影视歌坛的流行偶像人物,都应该是明星。而被用上"追"字的通常是指后者。这本身也蕴含着文艺新闻在最近这些年来的一些变化——流行文化以吸引眼球为由,越来越理直气壮地占据了媒体的相关版面。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反思的现象。今天,我们如何来追星?这个问题似乎没有标准答案。但我想,以上的内容可以作为讨论问题的背景。追星需要什么样的准备?我们面对的明星有一些"特殊性"。首先表现在,与明星相关的丰富信息,以及由这些信息带来的影响;其次,明星的个性特点,通常明星的个性总是被夸大或遮蔽。要挖掘到真实的信息,必须有充分的准备——  相似文献   

9.
工作之余几个同仁在办公室闲聊,话题自然流淌到今天我们还能吃什么上。有同仁笑曰最好的就是把自己住房的地板刨了,换土种麦子。现在还有能吃、敢吃的东西吗?虽是调侃却满是无奈与苦涩。乱象丛生民以食为天。近年来,各大媒体先后曝光的一系列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的恶性案件,引发了人们今天我们还能吃什么?的疑问。2011年5月2日首都媒体报道,有商家在生产豆芽时大量使用尿素等农药,市民为之一震。2011年3月15日央视曝光河南双汇集团大量购进用瘦肉精  相似文献   

10.
"黄金周和带薪休假并行不悖,集中与分散结合,反倒完全有可能成为中国对于人类休闲模式的一种创新"今年十一黄金周旅游人数激增,不仅引发了社会上有关是否需要恢复五一黄金周的争议,同时还提示公共假日短缺与民众旅游需求旺盛之间的错位日益突出,显示完善带薪休假制度的迫切性。长假的潮涨潮落1999年国庆之前,国务院公布了新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形成了新中国有史以来首个十一7天长假,成为事实上的第一个黄金周。此前,很长一段时期里,国内最常见  相似文献   

11.
曾经看到这样一个电视专题片,主持人在向一位著名的喜剧演员提问,前面的一大段问话,与主题关系并不大(这是现在专题片常见的现象),最后才问到:“你认为中国喜剧与外国喜剧有什么不同,对此有什么看法?”这位演员感到很难回答,拖了好一会,才说:“我看主要在人物上……”显然,这位记者或主持人的提问让对方觉得无从“下口”。你说的“喜剧”,是指喜剧的主题,还是结构或是剧情的发展、人物的塑造等等;你说的外国,是指英国、美国,还是中东、西非?这么笼统的提问,说明提问者对这  相似文献   

12.
正大数据,自媒体,全媒体,开放存取,三网融合,出版数字化……一个个词汇刷新着传统编辑的视野,在传统媒体向全媒体转型、变革、融入、整合过程中,编辑如何闯心理关,是一个硬试炼。在信息爆炸时代,在"内容为王"时代,市场化和数字化把对编辑的要求提高并放大了。编辑的价值不仅是出版工作的基础,更可能是出版这项事业的主导者,如何有效使用新媒体,优化内容的传播,对编辑来说,是一个新的课题。而综合素质高的合格编辑缺失却已成为普遍现象,作为编辑,全方位提高自身的素质迫在眉睫。除了传  相似文献   

13.
今天还需要意见调查员吗?[美]托尼·凯斯木雨摘译财政支出的压力以及随之而来的行业性的缩编减员,对报社的意见调查员(ombudsmen)构成了越来越大的威胁。在美国的西雅图、巴尔的摩、密尔沃基、圣路易斯和加拿大的渥太华等城市,某些曾经设有意见调查员的...  相似文献   

14.
在今天中国的各个媒体中,并不缺乏"好心"的记者,他们以监督公权力为己任,积极为普通民众的利益代言.但是,也要看到,中国目前媒体从业者的职业水准还比较低.有许多人认为,只要有一腔热血,就可以以笔为刀,替天行道了.但非常不幸,在相当多的时候,如果一个记者仅仅有"好心",而缺乏足够的专业背景和知识,他的报道不但不能满足公众的知情权,还很可能好心办坏事.  相似文献   

15.
我们要通过图书,输出中国人民热爱和平,愿与世界和平共处、共同发展这样的思想。通过读书,使世界读者了解中国是一个正在和平发展的国家,是一个愿意为世界作贡献的国家。这就是我们要输出的思想。  相似文献   

16.
一、人才的标准在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在知识经济时代,不懂现代中国与世界经济,不懂现代科技的记者,不能说是人才,甚至应当说是不称职;不具备判断力与亲和力的人不能说是主要人才;不具备研究力与洞察力的人不能成为重要人才。 为什么说不懂现代中国与世界经济,不懂现代科技的记者,不能说是人才,甚至应当说是不称职?一个中心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今天,不懂中国经济,就不懂得中国;不懂世界经济,就无法谈论中国。中国的经济问题,必须放在世界范围内考虑解决;一个区域的经济问题,也不可能在一个狭隘的区域内解决,必须放在全国乃至世界层面来看。为什么要特别强调科技?现代科技的发展、科学的力量、科技发明及其应用已经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今天,给这  相似文献   

17.
对维持一个健全的自然环境而言,狼族的存在无疑有其必要性。它们是自然界的消费者(肉食动物),借由猎食其他动物族群中较虚弱、生病、年老以及幼小的个体,狼群在控制自然界动物族群的数量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假如狼群消失了,那么,大型草食动物,如驯鹿、麋鹿的族群将漫无节制地扩大。 这些大型草食动物需要极为数量庞大的食物维持生存,导致森林被这些族群的过度繁衍而破坏,植被及树林随着庞大族群的掠食而彻底消失。  相似文献   

18.
广播新闻改革的目的是提高广播的权威性,包括广播观念、广播记者活动方式、广播新闻编辑工作、广播通联、新闻播音、文字和音响资料、广播事业的领导体制和方式的改革等。广播新闻改革的这些方面,有着互相制约的关系,只注重广播新闻改革的单一性,不注重其相关的多面性,广播新闻改革是很难深入并取得很好的成效的。现简单谈谈几点认识:一、提高广播新闻的权威性是改革的主要目标要提高广播新闻的权威性,首先必须保证广播新闻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努力提高广播新闻的思想性和指导性。广播改革必须坚持新闻真实性的原则,才能提高广播新闻…  相似文献   

19.
新闻从业人员都知道,新闻评论是众多新闻体裁中比较难写的一种。而在新闻评论中,比较难写的是经济评论。如何写经济评论是个大题目,是需要专家和教授们深入研究的。《新闻实践》的编辑希望我写一篇有关怎样写经济评论的文章,因为有写经济评论近10年的经历,所以也就应承了下来,算是从业的感想吧。大家都说写经济评论难,究竟难在哪里?我看有三难:一是难在掌握经济走势,二是难在发现典型和问题,三是难在掌握经济规律。粗粗想了想,经济评论要写得到位,至少要把握好六个关系:第一,要把握好现象与本质  相似文献   

20.
五个“W”,是指新闻的五要素。“W”是五个英文单词的第一个字母。即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为什么)。时间、地点、人物、事情、为什么,这是新闻报道最起码的条件,是新闻必须具备的基本要求,但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