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现代革命作家蒋光慈的中篇小说《丽莎的哀怨》(下称《哀怨》),历来为文学史家所关注。因为,对这部出自革命作家之手,但人们褒贬不一的作品作出科学的评价,不仅为总结蒋光慈创作道路所必须,也是探讨中国早期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创作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内容。从30年代初即《哀怨》问世不久,到80年代的半个多世纪里,对《哀怨》1 的评价一直存在较大分歧。分歧的焦点在于,《哀怨》的客观社会效果与作者的主观创作动机是否矛盾?以及由此决定的《哀怨》的思想倾向是否正确?围绕这一焦点,大致形成了如下几种意见。  相似文献   

2.
蒋光慈《丽莎的哀怨》的主人公"丽莎",不仅与俄国文学史上经典的丽莎形象有着密切关联,而且铭刻和承载着蒋光慈独特的情感印记与爱情想象。文本中先后出现的"侨民"自称,则揭示出丽莎在"白俄"之外的另一重流亡者身份,从而"越界"挑战了普罗文学的话语规范。上海的西式公园是丽莎最为重要的活动场域,同时也是一个浸透着殖民主义话语的文化符号。而正是通过游荡在公园中的白俄妓女丽莎,蒋光慈摧毁了帝国主义者的嚣张气焰。蒋光慈最终为丽莎选择了"中国式"的"投浦"自杀,以此让柔弱的丽莎承受着中国社会典型性的黑暗与绝望,并且通过自杀行为获得了反抗黑暗的革命气质。这种永不妥协的反抗精神,正是丽莎这一人物形象乃至革命作家蒋光慈的真正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3.
《丽莎的哀怨》是革命作家蒋光慈在二十年代末创作的一部颇有争议的小说。小说创作之时,革命文学论争已接近尾声,对革命文学的创作题材,蒋光慈已有了新的认识,认为“将一个革命党人的英勇表现出来,固然是革命文学,就是将一个反  相似文献   

4.
疾病作为重要的书写内容,主要以肺结核或梅毒的形式出现在蒋光慈的小说里。通过解读蒋光慈《野祭》《短裤党》《丽莎的哀怨》以及《冲出云围的月亮》等小说对疾病的书写,可以发现疾病是随着这几部小说中革命氛围的不断增强,而由肺结核过渡到梅毒的。这让我们可以辟出一条路径来观察蒋光慈,甚至其他心怀革命理想的现代作家,是如何借助疾病的隐喻来形成他们对革命之未来的现代性想象。在蒋光慈的第一篇小说《少年漂泊者》中,疾病  相似文献   

5.
屈原对自己生命的根源、自己家世的积极美好意识,是屈原美好内心世界滋生壮大的动力源泉。屈原“美政”理想与“浊世”现实的碰撞生成无尽哀怨,因此,抒发此种哀怨以求得读者同情,以为“修名不立”之补偿,应为《离骚》创作意图。  相似文献   

6.
《长恨歌》自问世以来,众说纷纭,奠衷一是,没有一种观点得到认可。本文以“情”说起,浅析了一个作家创作一部作品,这和他的生活时代、个人经历、以及创作动机是有密切关系的。白居易的《长恨歌》致所以广为传诵,经久不衰,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自己所诡的“感人心者,其先乎情”,自己感动了,形诸诗篇,才有感动别人的可能,可以说作者借《长恨歌》,使自己的感情得到了一次倾吐,在感伤哀怨的意绪中完成了对李、杨二人忠贞不渝爱情的歌颂,对其悲剧的结局给予了无限的同情。  相似文献   

7.
《蒙娜·丽莎》的微笑○汪会江汪龙义○列奥那多·达·芬奇(1452~1519),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画家和科学家。《蒙娜·丽莎》,达·芬奇为佛罗伦萨商人吉奥贡达的妻子所作的肖像,1503~1506年完成。蒙娜丽莎是那不勒斯人,生于1497年。画中人物端庄...  相似文献   

8.
《菊》是约翰·斯坦贝克的优秀短篇小说。在男权社会中,主人公爱丽莎就像一朵菊花,她的生活则像那套上手套的手,得不到自由。爱丽莎的戴、摘手套暗含着对自由生活的渴望和深深的心灵颤动,但残酷的现实预示着爱丽莎只能重新戴上手套。  相似文献   

9.
(一) 为了调查革命作家蒋光慈的生平史料,我曾数次到安徽省六安、霍邱、金寨和河南省固始、开封等地进行访问考察。但由于时过境迁,想查得一点东西,弄清其历史原貌,非一二次能够完成的。所以,从一九七九年秋开始,直至拙作《蒋光慈传》定稿的一九八一年夏,都没能真正将蒋光慈同志的祖籍调查出来。还是一九八二年九月,鄙人应河南省固始县委编史办的邀约参加豫皖地区建党问题座谈会期间,荣幸地拜会了蒋光慈同宗后辈蒋季元先生,才算水落石出,解决了祖籍问题。鉴于近期出版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辞海》、《鲁迅全集》和其它散见的著作中关于蒋光慈的章节和条目,对其原籍、籍贯说法不一,前后矛盾  相似文献   

10.
作为"革命加恋爱"小说创作风潮的始作俑者,蒋光慈这位作家所得到的评价一直不高。事实上,这很可能是因为研究者未能将其小说置放在其相对应的脉络进行解读。本文意在论证,蒋光慈最成功的作品《冲出云围的月亮》,乃是对茅盾《蚀》的《追求》所作出的逆写。只要一离开这个独特的情境,就无法理解这部小说的价值,乃是一种回应后革命语境的策略性书写。而这种逆写之所以成为可能,乃缘于蒋光慈对苏俄的新写实主义及未来主义的挪用。  相似文献   

11.
《琵琶行》一诗是白居易的极具代表性的一首感伤诗。历来的教材均将其定位在同情琵琶女,揭露社会的黑暗之上。其实我以为本诗表现的是白居易的臣妾心理,即借琵琶女的身世,写出自己对被贬的哀怨,表达自己对朝庭的忠心,希望君王能为自己平反昭雪,让自己重回君王身边,再尽忠心。要想弄清这一问题,其实不难,只需要回答两个问题即可。其一是白居易是否真的遇见过这样一个女子;其二是文中将二人比照描写究竟要表达什么主题。  相似文献   

12.
蒋光慈一生创作的短篇小说不多,一共只写了九篇.《鸭绿江上》是其代表作.这篇小说无论从思想内容上还是艺术形式上都比较集中地体现了蒋光慈小说创作的风格.我们从这篇小说中可以看出蒋光慈早期小说创作的基本倾向.  相似文献   

13.
诗集《新梦》是蒋光慈留苏期间从事新诗活动的产物,洋溢着无产阶级革命热情以及对共产主义社会的憧憬。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中最早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作品,《新梦》甫一出版即在青年中引起反响。由于蒋光慈留苏期间决定当一名"东亚革命的歌者",且在归国后固守于这一角色定位,最终导致了他的人生悲剧。  相似文献   

14.
革命作家蒋光慈与鲁迅先生之间的关系问题 ,是一个本该说清而长期以来没有说清的问题。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问世的《蒋光慈传》和先后出版的多种版本的鲁迅传记 ,以及近期出版的《中国现代文学论争史》等专著都未把问题的症结找到 ,究其根由 ,或没有寻觅到关键史料 ,或虽掌握史  相似文献   

15.
艾芜的《南行记》与蒋光慈的《少年漂泊者》,同样以流浪为题材,但由于两位作家所持的文学理念和感受不同,艾芜以心灵自由为基点,为人生而创作;蒋光慈则是响应时代的要求,为政治而作,因此作品展现了两个截然不同的文学世界,给读者不同的感受,具有不同时空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6.
美国现实主义作家约翰·斯坦贝克在其短篇小说《菊》中,以客观冷静的笔触描述女主人公爱丽莎的生存状态。山谷、栅栏和菊花为主要意象,分别代表爱丽莎作为女性所承受的自然环境、菲勒斯文化和性三个方面的压抑。  相似文献   

17.
出于对巴乌斯托夫斯基的喜爱和信任,我买了他这一套六卷本的《一生的故事》。这是巴乌斯托夫斯基的自传。其中有这样的一段,写他童年时和贫穷的流浪乐师女儿丽莎之间的友情,写得真是令人感动。他常常到流浪乐师的住处,找丽莎一起玩。  相似文献   

18.
琦君的散文《髻》,笔调清丽婉约、凄美哀怨。个人的际遇,独到的性情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是形成她这种文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读完《琵琶行》一文,我对琵琶女凄凉的身世深感同情,但我心里更多的是对她的鄙夷。琵琶女是封建社会中下层妇女的典型代表。她向旁人诉说她的身世时,话语里流露的是对过去卖笑承欢,醉生梦死生活的追恋,甚至炫耀。她竟丝毫意识不到年轻时的自己只是达官贵人的玩物,那是一种被侮辱被摧残的生活。然而,我们又能指责她什么?她只是一个因为生活所迫而身陷青楼的卑微的歌女。她没受过任何正规的教育,自然不会有激进的意识,更不懂什么反抗、革命之类的,她只是一味地哀怨,一味地把自己柔弱悲惨的一面揭开给别人看。这样除了能获得别人一掬同情的眼泪…  相似文献   

20.
与高中《语文》第四册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在《促织》一文的“课文鉴赏说明”中写道:“《促织》通过描写主人公成名因被迫缴纳促织而备受摧残、几乎家破人亡的命运,反映了皇帝荒淫无道、巡抚县令横征暴敛的罪恶现实,寄托了对受尽欺凌和迫害的下层群众的深切同情。”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合”中写道:“这里寄托了作者对成名的同情,对腐朽的封建统治的谴责。”显然,《教师教学用书》的编者认为《促织》的主旨是“揭露统治者荒淫无道、横征暴敛的罪恶现实”对此,本人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