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香港文讯     
香港文讯项珍最近,我刊社长李燕杰,主编郭海燕分别收到香港作家张诗剑、晓帆和唐至量寄来的新作。三本新书内容翔实,情感真挚,图文并茂,展示着作者美好的胸怀与高尚的情操,也反映了香港回归祖国前后香港文坛欣欣向荣的景象。现特将三本新作简介如下,以飨读者《流火...  相似文献   

2.
“南来诗人”,不是一个流派的概念,通常是指从中国内地到香港的作家。这其中有南来后北返的,有南来后成了当地永久居民的,还有的是从东南亚到内地再到香港的。有的早先在内地成名,有的去港后才成名。这些作家中有左翼与右翼之分,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之别。这里不按“主义”也不按意识形态而以时间段先行论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作家。  相似文献   

3.
教育是"一朵云推动着另一朵云,一种思想影响着另一种思想"。著名教育家李镇西也认为:"一个教师要以自己对所教学科的态度去影响学生,用发自内心的职业情感去感染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热爱。"语文教师不一定是诗人,但应该具备诗人的气质;语文教师也不一定是作家,但应该拥有作家的情怀。语文教师不是给学生讲语文,  相似文献   

4.
在刚刚结束的香港书展上,近年处于半隐居状态的诗人北岛与读者进行了一个多小时的交流。北岛援引了奥地利诗人里尔克在《安魂曲》中的诗句,因为生活和伟大的作品之间总存在着某种古老的敌意,指出对于诗人来说,困难的是如何保持和生活的距离,作家不仅要和世界  相似文献   

5.
冥想王国和理想境界散发的无穷魅力,吸引着诗人为之忘我付出,甚至不惜用生命的代价去构筑。诗人横溢才华的耀眼光芒永远让凡人顶礼膜拜,诗人生命之谜自然而然成为人们索引的对象,引发人们去感叹,去怀想,去思索。然而人们往往读不懂诗人及诗作,只能得出似是而非的结论。“‘诗人之死’这几个字总是比‘诗人之生’这几个字更具体”(布罗茨基),诗人之死促使人们去了解诗人生命的本质和真实。诗人是不死的,因为诗的生命永存———诗人之死是肉体的涅,使灵魂得以解脱和升华,在其终生追求的纯净世界中永生。般木岁月无情流逝,人世间…  相似文献   

6.
真、善、美的执着歌手———孙重贵近年诗作赏析●戴方(香港香港《世界华人诗报》社社长孙重贵不仅办报办得颇具特色,诗也写得别具一格。近年来,他的诗更为突出地反映了香港社会生活的实际,是对真、善、美的热情讴歌。孙重贵以他诗人的敏感关注着香港生活的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心的放歌     
值此本人诗集《心的放歌》出版之际,特向新加坡奥林匹克印刷私人有限公司董事黄友庆先生和罗艳玲女士、香港作家东瑞、李远荣、唐至量、吴应厦等诸多文友表示深切的感谢,是他们热诚鼓励我将这些小诗文结集出版。唐至量先生还帮忙设计封面并提供了一些珍贵照片,蔡瑞芬女士对全书进行了认真的策划。《香港文学》杂志社社长兼总编刘以鬯先生也给予我热情的鼓励,《香港文学报》社长兼总编辑张诗剑先生和陈新先生为拙作《会展中心新翼》提出了宝贵而中肯的意见。没有众人的扶持,这本诗集不可能顺利问世。人们历来认为文人相轻。然而,从我个…  相似文献   

8.
诗的美韵剑的锋芒———读《诗剑集》戴方(培贤)张诗剑把诗所具有美的特征很自然地引入散文,使散文具有了更多层面的艺术魅力,具有了音乐的动感的美和美术的静观的美。张诗剑先生,常常人并不如其文。他谦逊、内向、含蓄,锋芒丝毫也不外露,然而在读他的作品时,我却...  相似文献   

9.
有一次,俄国文坛上德高望重的诗人茹科夫斯基应一位作家之邀。去品评他刚刚写出的一个剧本。吃过午饭,那位作家就开始朗读自己的新剧作,可年迈的茹科夫斯基有午睡的习惯,听着听着,不觉打起盹来,过一会儿诗人睁开眼睛时,发现那位作家已把剧本投进火炉,他对诗人说:“您看,华西里·安德烈维奇,我希望听到您的意见,而您的瞌睡就是最好的批评。”这位  相似文献   

10.
应朋友之邀,参加香港作家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诗歌演唱会,一位热情奔放、活跃豪爽的中年人深深地吸引了我。他担任此次盛会的司仪,指挥着中港两地近百名诗人、作家和各路文友登台演出,他运筹帷幄、挥洒自如,颇有大家风度,把台上台下搞得热火朝天,中华  相似文献   

11.
张诗剑始终未能消解热爱诗歌的情结。他的诗,抒写了对故乡的热爱和沉甸的乡愁,表现了爱国主义情感,歌唱了真善美和人情美。在诗歌艺术上,注重传统,吸纳现代。跌宕、多变,淡中见美,凝练含蓄等,是他的诗表现的艺术特点和技巧。从平常生活和事物中掘出诗意,更体现了诗人对诗美的深切体验。  相似文献   

12.
说明;《香港当代文学批评大事记(1949、10-1995、12》在《香港文学》连载后,曾得到不少作家、学者的鼓励,他们建议我将这一工作继续做下去,因而便有了 1996-1997的补编。由于此稿在武汉编成,不少村料来不及去港核实和补充,欢迎识者指正。  相似文献   

13.
《现代语文》2007,(12):73-73
蔡丽双,中国当代杰出女诗人。原籍福建石狮,定居香港,文学博士,客座教授,编审。现任《香港文学报》社长、《香港文艺报》总编、"香港作家诗文朗读比赛"赛事主席、《世界诗人》(混语版)主编,香港作家联会名誉会长等职。著有诗文集《星光下的情怀》、新诗集《一片冰心》、散文诗集《感恩树》、中华诗词集《芙蓉轩诗词》、  相似文献   

14.
论印尼华文诗的审美特色●戴方(香港)美丽富绕的千岛之国印度尼西亚以它特有的自然风光和文化氛围孕育了一大批华文诗人。尽管印尼近代史特殊的政治背景使华文文学备受磨难,但顶风冒雨执着于华文园地的作家、诗人们却以非凡的勇气,胆识和毅力,维护、发展和繁荣了华文...  相似文献   

15.
香港《大公报》4月11日发表题为《作家在“不务正业”吗》的评论文章指出,中国流行的、当红的作家,很少再去以极大的热情关心文学和时代、文学和生活的关系,很少再去关心文学的内在本质规律,很少再去关心热爱他的广大读者的要求。他们的心灵状态和精神世界,是浮躁的,焦虑的,让我们看不到这个时代他们所应该具有的坚守的精神姿态,安静的心灵,  相似文献   

16.
作家总是易伤感的,“伤春悲秋”是中国古代文人一种特有的情结。自然界的山水花草、一鸟一虫,都可能激起作家的思想火花。“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都是诗人对自然的感伤。而南宋末年诗人吴锡畴的一首《春日》更是道尽了作者无限感时伤春之情。  相似文献   

17.
《紫荆风光》是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作家蔡丽双的一部诗文集。诗人用慷慨悲壮的文笔写出了香港用热血铸就的历史画卷,可算是风雨沧桑香港变迁的一部史诗。诗人浓墨重彩对回归日这一历史转折的纪念日中的烟花盛典作了全景式地描绘,亦对香港地标性建筑青马大桥与摩天塔热情讴歌,展现了香港五光十色的城市风光。现代大都市并非尽善尽美,物质的富有与精神的荒芜,形成耐人寻味的悖论。诗人保持人格独立,明辨是非,痴心不改的是她的"诗魂",矢志用诗笔为社会立言、为众生心灵导航。《紫荆风光》当推为城市诗的扛鼎之作,应为大陆学人瞩目。  相似文献   

18.
童年时,白春礼的理想是当作家。当教员的父亲在空闲时.常翻着一本本泛黄的诗集,细致而又生动地为白春礼讲解诗中的蕴义、诗人崇高的气节、远大的抱负,使他爱上了古诗词,而且最崇拜诗人。  相似文献   

19.
蒋宜慧 《现代语文》2007,(5):118-119
秋,是历代人歌咏不尽的话题。几千年来吟诵秋的诗佳作数不胜数。现代作家、诗人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便是中国现代散中的一朵奇葩,值得用心去品味,而且愈品味愈浓。[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为青春喝彩     
常羡慕这一代孩子,成长在素质教育的蓝天下,沐浴着灿烂的阳光,呼吸着自由的空气,朝气蓬勃中略带几分稚气、狂傲。树林一样清新,鸟儿一样活泼,一个个个性飞扬。素有“校园小作家”之称的陈李杰,从小酷爱写作,每年都有数篇作品在全国刊物上发表,并多次获得大奖。《苦涩·香甜》是他最近的创作,虽说十五、六岁是个无忧无虑的年龄,可他总是愿意“为赋新词去思愁”,细心品味花季的浪漫、雨季的忧郁。看着他走过青涩,相信前面未曾知道的美好,会令你我为之喝彩。有“才子诗人”之称的魏超,是另一个在校园中引人注目的小作家。从小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