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何晓红 《新闻窗》2014,(3):75-76
很少有人把播音员、主持人的朗诵能力与播音主持专业技能相提并论,似乎表明朗诵与播音主持是互不相干的另类形态,可有可无。甚至有一种论调认为“为什么播音员、主持人一定要会朗诵?不会朗诵不是一样能主持节目,能播音吗?”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存在很大的片面性,它也表明了部分播音员、主持人对朗诵能力的忽视甚至轻视,更没有意识到朗诵能力对播音员、主持人的重要性。因此,在年轻的播音员、主持人队伍里,存在朗诵能力缺失的现象。  相似文献   

2.
与文学作品鉴赏的三个层面相对应的,文学作品的表达也可分为三重境界:文学作品的逻辑表达、情感表达和意蕴表达。意蕴表达是文学作品朗诵的最高境界,它以逻辑表达和情感表达为基础,进而进行深层感悟。文学作品朗诵从逻辑到情感、再到意蕴实现三度跨越,最终通过对作品深层意蕴的挖掘与表达,实现其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3.
跟主持人聊天是件轻松的事,不用你费尽心思,他就会很善解人意地讲出你想要问的内容。任鲁豫就是这样一个令人愉快的采访对象,他在接受采访时说:“因为我父亲是语老师,他从小就培养我的表达和朗诵能力。”  相似文献   

4.
广播新闻中所说的情景描写.不是文学作品中那种采取典型化的虚构的手法来勾勒画面,塑造形象,而是凭借语言文字把所报道的真人真事真情真景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在广播新闻写作中,恰如其分地进行情景描写,有助于更好地突出主题思想,弥补广播一听而过、不可随意重复的不足,给听众留下深刻印象,起到宣传群众.教育群众的作用。广播本身具有一听即逝,不留痕迹的特点。要使其宣传收到良好效果,仅凭平铺直述和一些高级形容词是难以奏效的。若使其中描绘出一点景,表现出一点情,让你的新闻活起来,听众就会乐意听,接受你的宣传.曾记得毛泽东同志1949年4月写的《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相似文献   

5.
文艺播音是广播播音中一种常见的播音形式,文学作品在播音员的播讲下感染、鼓舞着广大受众,文艺播音作品以它独有的魅力深受广大受众青睐。作者以其多年的一线播音主持经验从专业角度总结了文艺播音中的几个常见问题和解决的方法,为文艺播音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各地广播电台近年来不断增加版块,音乐台、文艺台、新闻台、交通台、经济台齐头并进,开辟了无数新栏目,因此也就涌现了众多主持人。由于很多节目的主持人没有受过专业系统训练,使得节目声音质量出现滑坡,有些节目甚至不堪卒听。广播朗诵是深受听众喜爱的一种艺术形式,因为朗诵而出了名的播音  相似文献   

7.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夏青杯"朗诵大赛至今已成功举办了三届,从第一届的参赛选手,到第二三届参与辽沈赛区组织选拔工作,我深切感受到朗诵这门艺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喜爱,朗诵水平也在逐年提高。三届大赛辽沈赛区成绩不俗,获奖者中播音员、主持人选手占了相当的比例。有人认为播音员、主持人普通话基础好、声音条件好、字音规范、具备一定的语言艺术表达  相似文献   

8.
什么是内在语呢?是指那些在播音语言中不能表露、不便表露或者没有完全显露出来的语句关系、语句本质。生活中我们常说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在朗诵艺术和戏剧表演中的"潜台词"或"潜语",实际上都是内在语。  相似文献   

9.
结合播音艺术家方明朗诵的《岳阳楼记》,从美学的视角切入,探寻意境这一美学领域的概念与播音艺术的交融点。结合方明老师的播音,从播音意境创造的必要性、特点、要素三方面,进行点对点的分析,以期为播音意境这一艺术领域的理论梳理做一次现实模版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播音是一种创作,创作是文化的体现。要想使播音创作肩负起引领大众文化的使命,必须从三个方面来提升它的文化品味:加强播音创作的艺术性;加大有声语言的教育,培养一双会听的耳朵;传受双方通力协作,共筑播音的文化殿堂。  相似文献   

11.
播音是有声语言的艺术,它以广播电视为媒介向受众传递信息,是规范而重要的语文传播方式.交际值即交际到位的程度,属交际理论的范畴,是衡量人与人之间沟通交往程度高低的主要标准.因此,播音员作为传者只有表达得准确、生动、优美,受众才能听明白、接受的愉快,这样播音的交际值就会比较高,从而会达到一个理想的传受效果.  相似文献   

12.
有如亲临其境的广播当我们坐在收音机旁边收听球赛或长江大桥落成典礼的消息的时候,如果有人问:你是喜欢听文字通讯,还是喜欢听广播记者在现场直接向你介绍的口头报道呢?不用说,你一定是喜欢后一种的。这是很自然的。因为当你在听球赛广播的时候,那十分急促、紧张的声音,紧紧地抓住了你;听到惊险地方,会叫你透不过气来;听到胜利的时候,你又会跟  相似文献   

13.
苏显忠 《视听界》2011,(3):113-113
播音是有声语言艺术工作,是对稿件进行二度创作,准确、鲜明、生动是内容表达的基本要求。缺少变化的腔调,一成不变的节奏,眼观嘴读不动脑子的照本宣科,会使受众越听越厌倦,新闻的传播效果也会大大降低;播报中有新鲜感,节目就会鲜活、生动。  相似文献   

14.
本文围绕“谁在听、听什么、听下去”这一广播界老前辈提出的广播节目的“三要素”进行论述,提出:在新的媒介环境下要积极研究广播市场,解决好“谁在听”的问题,对受众进行准确的分析、清晰的定位;积极研究广播节目内容,紧紧抓住自己的节目定位,围绕中心工作,解决好听什么的问题,做到“三贴近”,服务大局,服务百姓;积极研究播音主持技巧,在掌握新闻工作规律的前提下’不断更新观念,加强基本功锻炼,注重主持播音技巧的训练,不断适应新环境新需求,解决好“听下去”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主持人口语质量的问题,似乎还未在一定的高度上予以普遍的重视。首经有过的对于主持人语言规范持否定态度的声音现在基本上听不到了,但是提高主特人语言应用能力和修养的问题还是有必要一提的。  相似文献   

16.
如何做到播音的口语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英娜 《声屏世界》2000,(11):49-49
广播电视播音主要是通过播音员把无声的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的口头语言,从而把信息传达给听众或观众。由于广播电视一瞬即逝的特点,就要求播音员的播音必须口语化,以增强对听(观)众的感染力。那么广播电视播音如何做到播音的口语化呢?笔有以下几点见解:  相似文献   

17.
赵军 《新闻前哨》2000,(10):28-28
众所周知,节奏是诗歌 的灵魂。其实,除了诗歌、散 文,像小说、文章、广播电台 的新闻节目等,它们在有声 语言表达时都离不开节奏。 就连日常生活中的说话也离不开节奏。没有节奏,也就失去了语言的生命力。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节奏是一切有声语言的灵魂。 新闻播音是新闻稿件的文字语言经由播音员再创作而成的有声语言,它同样具有“节奏”方面的要求。 节奏是韵律,节奏是色彩。当我们对播音的吐字、发声、呼吸等等多种技巧都已经掌握了的时候,一定要认识到“节奏”在新闻播音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新闻播音员在平时工作中,接触到…  相似文献   

18.
诗朗诵有感     
段然 《河北广播》2005,(4):82-82
我和同事们坐下来一起聊天,大家经常会提到诗朗诵的话题。有的同行说:“我很喜欢朗诵诗,就是不知如何人手,不知用什么样的声音去朗诵。”不知如何人手大可不怪,不知道用什么样的声音去朗诵的说法就有些欠妥。朗诵诗歌光靠玩弄声音往往会把事情搞坏,这是皮毛之技。  相似文献   

19.
会议是一座新闻的富矿,就看你会不会挖掘,如何挖掘。同样是开会,有的人为没有新闻可写感到苦恼,甚至谈“会”色变;而善于“听”会的记者,总能捕捉到与众不同的线索,写出不同寻常的新闻来。  相似文献   

20.
微记录     
<正>@微尘:一名诗人在二十刚出头的某天,走进一家饭店,对老板说:"我给大家朗诵我的诗,能不能给我酒喝?"他觉得以诗换酒是对诗人的礼遇。"我可以给你酒喝,但你别在这儿朗诵!",老板漠然地回答。对此,诗人的创作热情却丝毫不减。他名叫海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