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进入一个大转折时期。随着社会结构的持续转型,社会行动秩序呈现出双面性特征,社会心态与文化价值也发生深刻转变。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急需解决社会管理的基本理论问题,梳理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的思想脉络。在当代中国人类学研究中,力避"国家—社会"相互对立的思维方式已是明显的学术主调,而当代中国社会学的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研究却极大地丰富、凝练和升华了"国家—社会"关系的"中国理念"。对于今天的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当代中国的社会巨变不仅规模空前而且质性独特,使得"国家—社会"关系面对从未有过的实践背景,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的配置问题也更为尖锐。因此,"中国理念"和"中国经验"是应对现实考量的郑重选择,而如何回应这些前所未遇的现实考量也不断激发了"中国经验"的实践活力。  相似文献   

2.
中国市民社会与国家关系理论经历了起源、争论、深入发展到争取构建中国市民社会与国家关系的良性互动等一系列的历程."二分"论者主张将洛克的社会先于或外于国家和黑格尔的国家先于市民社会这两种不同的架构之间进行调和,实现市民社会与国家关系的良性互动."三分"论者主张"国家--市场(企业)--市民社会"的"金三角律动",互动互补,共生共强.中国市民社会与国家的"二分"和"三分"关系之争,还继续有待理论论汪和实践检验.  相似文献   

3.
李政涛 《教育研究》2012,(3):4-11,34
当代中国社会发展需要一把教育的尺度来衡量,并以此作为判断当前社会发展状态的基本标尺之一。教育尺度的引入将改变研究思路,带来新的思维方式;改变研究问题,拓展研究视野;改变研究立场,确立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研究中的教育学立场。"教育尺度"视域中的"教育基础"涉及人口、教育机构、社会对教育的支持以及政府领导与管理教育事业的方式等。"在中国"研究"教育基础"更能凸显"中国自觉",为人类社会发展中教育尺度的形成与运用提供"中国参照系"下的"中国道路"和"中国模式"。  相似文献   

4.
中国特色"大德育"格局生动地诠释了中国智慧与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准确地反映了中国现代政治与革命实践之间的紧密关系,清晰地呈现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与时代变革的轨迹。"大德育"格局内容体系的构成,是中国社会发展与时代变革的教育表现与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海外中国学研究中出现了"冲击-回应说"与"中国中心说"的分歧以及"天下观"与"民族国家观"的对立.实际上,这些分歧和对立根源于"西方中心观"与"中国中心观"两种不同的解释模式.从知识社会学的视角来看,"西方中心观"与"中国中心观"之间的对立是近代中国社会"悖论"性质在思维方式上的折射与反映;近代中国社会的"悖论"性质决定了海外中国学研究要超越非此即彼、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而采取亦此亦彼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6.
中国国家形象的文化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形象的衍变历程反映了国际社会中权力与话语格局的整体变动趋势.当前,国家形象的文化建构是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亟待同步进行的战略平衡行为,应从"传统中国"、"现代中国"与"未来中国"三种形象的主动建构入手,聚合社会各层次的力量,加强文化建构与传播体系建设,以中国文化的世界化为目标,谋求可持续的结构性影响.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为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体系的形成赋予深刻的历史启示:一是要实现与中国的社会实际、历史传承以及时代特征相结合,二是要实现本土化,三是要实现"视界转换";这为中国社会学实现其理论主题由"发展与社会转型"-"秩序与社会整合"-"公正与小城镇建设"的转换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指导及实践依据;中国特色社会学的理论建构就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及社会学研究主题转换的动态、互动过程中实现的.  相似文献   

8.
从16世纪中叶开始,耶酥会士携天主教先后进入日本与中国.处于战国末期"下克上"风潮中的日本是由"轻文重武"的武士阶层所主导的封建割据社会,中国则是"重文轻武"的士大夫所主导的中央集权社会.中国明末社会与日本战国末期的社会背景不同,两国深层的社会政治传统也大相其异,迫使远东耶酥会采取了不同的传教策略,这种"因国制宜"的传教策略其实也就是中日两国传统文化相异所催生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近十年来,中国的公民社会理论研究进入了一个更加深入的阶段。学者们追寻中国公民社会形成和发展的原因,探讨公民社会与全球化、执政党之间的关系,既从政治哲学的角度对作为框架模式的"公民社会"进行理论诠释,也对作为实体的"公民社会"进行实证研究,创新了中国公民社会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10.
建党以来中国社会始终面临着"中国向何处去?"的历史抉择,这也是中国百年思潮流变的元问题.围绕"如何对待传统"与"如何吸收外来"两个问题,中国社会思潮大致划分为自由主义、保守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三大类别,并在百年流变中变换不同理论形态.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坚定选择且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并以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先后经历...  相似文献   

11.
由中国社科院中国近代思想研究中心与洛阳师范学院联合举办的第三届中国近代思想史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10年8月16-18日在洛阳召开。与会学者围绕"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激进与保守"的会议主题,分别对激进主义与保守主义的概念与类型,激进主义与保守主义的发端与评价,中国近代史激进主义与保守主义与其他社会思潮的互动关系,激进主义与保守主义对近代思想家的影响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通过梳理中国近代史上的激进主义与保守主义的概念内涵及思想谱系,考察激进主义与保守主义在近代中国各种社会运动中的思想演绎及历史价值,为当代中国社会文明的现代性演进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意义资源,体现了"以学术关怀人类,以思想推动社会"会议宗旨。  相似文献   

12.
克里斯蒂娃在《妇女的时间》中将女性主义划分为三个阶段,她将中国社会融入自己的理论建构中,并将其与西方置于二元对立的地位,从而表述了自己对中国社会的推崇与对西方社会的反思与批判。然而克里斯蒂娃将中国社会"为我所用"的做法不符合中国实际,是需要被质疑的。  相似文献   

13.
“现代性”辨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社会、中国文化、中国文学的"现代性"正式形成于五四新文化、新文学运动,与那时所说的"新"是基本相同的一个文化概念。迄今为止,它仍然是体现中国社会、中国文化、中国文学整体社会历史特征的一个文化概念。它主要活跃于中国社会、中国文化、中国文学即将发生整体历史变化前夕的个别历史时期,例如五四新文化、新文学运动时期和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新时期,而在更多的时候,人们关注的是当时社会发展的一些更具体的追求目标,但"现代性"对于有分析性地感受和理解其他具体的文化概念仍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关系主义现象"作为一个历时性范畴,在农耕社会表现为伦理本位,在近现代社会表现为"伦理与市场混合主导"取向;作为社会和文化现象,"关系主义"根植于中国传统社会心理的深层结构,是集体生活中一种共有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并表现为一定的社会行为模式;作为一种先行存在物,"关系"对人的社会行为具有主导性,直接影响和支配着人们的社会行为选择;"关系主义"又是中国社会运行中最为基本的"潜规则",它与"显规则"并行,常常结合在一起发挥作用,构成了中国人独特的行动逻辑准则。面对泛滥的"关系主义现象",我们应当坚持批判的立场,通过强化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从源头上消除"关系主义现象"发生的社会和文化土壤。  相似文献   

15.
吴虞"非孝"观是20世纪初期中国"非儒反孔"思潮中的典型代表。"非孝"产生于近代中国社会思潮巨变的时代,其形成与社会环境变化与吴虞本人的亲身经历息息相关。"非孝"观念在近代的首次提出,既提示中国早期民主思想的破冰,亦活跃了自宋明理学以来的学术氛围,成为五四前后中国的思想文化革新的重要旗帜之一。  相似文献   

16.
《大学文学读本》关注的是"中国"、"现代"与"文学"。"中国"是指"世界"的"中国","现代"自然是相对"古代"而言,这既是一个时间观念,又包含了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背景下的"现代性"这样的质的规定性。我们所要强调与着重把握的,则是"文学":文学所特有的反应方式,现代中国社会转型所带来的文学问题。  相似文献   

17.
"社会教育力"问题的提出,是当代中国发展对教育更高需求的表现,是中国教育实现深度转型的必需,也是当代中国教育学"教育与社会"关系研究的突破口。在"终身教育"视界和"当代中国"时空中,建构出具有内在构成和层次结构的"社会教育力"概念,以之为分析框架,可以发现当代中国社会教育力的实存状态、成因及其改进策略与路径,并呈现未来方向。唯有人人自觉承担起"社会的教育责任",中国教育和社会教育力才有更好的明天。  相似文献   

18.
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是"二战"后日本"回归国际社会"的开始。日本高度重视"UNESCO外交",在迄今为止的64年时间里,与教科文组织保持了紧密互动。中国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创始国与重要成员,作为"负责任大国",中国正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事务、参与国际社会的组织化进程,中国也越来越重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比日本,中国其实拥有更多的优势,教科文组织也将是中国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的多边外交平台。  相似文献   

19.
2008年3月29日,《中国远程教育》杂志社和教育部"数字化学习港与终身学习社会的建设与示范"教改项目组联合举办第17次"中国远程教育学术圆桌",以"数字化学习港:创新与挑战"为主题,结合项目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探讨"数字化学习港"作为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20.
实现科学发展观的德育功能主要应进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小康社会"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以人为本"与为人民服务的人生价值观教育,"可持续发展"与科学观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与集体主义道德观教育以及"和谐思想"与自然观、社会发展观教育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