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砚收藏,学问艰深。笔者业余专藏古砚,虽名砚齐备,藏砚过百,但至今仍然碰到这种情况:一方古砚在手,只知新老,难辨砚质。依笔者之见,在四大名砚端、歙、洮、澄中,古洮河砚相对更加难求、难识。本文结合自藏的三方洮河砚谈点鉴识体会,请专家和藏友  相似文献   

2.
《收藏界》2015,(2):143
2015年1月8日,由西安城墙景区管理委员会主办,西安唐皇城墙含光门遗址博物馆、秦都古陶博物馆联合承办的"发墨焕彩——中国古砚展",在西安唐皇城墙含光门遗址博物馆开幕。展览展出130余方中国历代古砚精品,展品数量多、质量精、时间跨度大,是近年来陕西地区首次集中、系统展示中国古砚发展史及古砚  相似文献   

3.
修佛有四万八千法门,收藏亦是如此,每一门类的收藏都有其独特的"门道"。说起砚台的收藏,一般人都会把"四大名砚"作为重点,这是无可厚非的,"名门望族""出身高贵"的藏品收藏价值高。但对于真正的收藏者,仅收藏四大名砚显然不足,在年代和种类上都不能满足对整个砚台演变史的追溯和演绎,所以,收罗更多"久远"、"别致"、"有纪年价值"的砚台成为更高的  相似文献   

4.
范洪耀 《收藏界》2010,(11):110-113
砚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文房用具,因其在使用中的重要性,位列文房四宝之一。古砚往往集书法、绘画、雕刻艺术于一体,色调古雅,造型质朴,加之浑然天成的巧琢精雕,尽显庄重与风雅。在当代艺术品市场中,古砚也成为文房四宝中最受欢迎的藏品门类,整体的市场价位也最高。  相似文献   

5.
砚台发端于新石器时代,作为一种特殊的古代艺术品,它穿越千年时空,传承历史文化,历朝历代都受到达官贵人和文人墨客的追捧。什么样的砚台才是好砚台?虽然没有具体的标准答案,但砚学界一直奉行着这样一种共识:质地以端、歙、洮、澄"四大名砚"为佳。笔者在此介绍一方"唐纯黑莲花瓣形龙尾歙砚",只要读懂了它,我们就会知道今天市场上那些雕龙刻凤的砚台,与流淌出唐宋辉煌的古砚相比,逊色的不仅仅是落后  相似文献   

6.
《收藏界》2007,(10)
这是笔者所收藏的一方用歙石雕刻而成的"心心相印"砚(见图)。在一方砚台上刻有两个砚堂,其独特的造型,在各种砚台中是一特例。在传统的砚台中,一方砚台只有一个供贮水的砚池和一个供研墨的砚堂。而该"心心相印"砚,虽然只有一个共用的贮  相似文献   

7.
我平时喜欢收藏砚台,也多看这方面的书籍,只是少有见到古砚实物,常感遗憾。一日偷闲去农村,有老乡让看点东西,于是就去了他家。在其东厢房,见墙角堆了些薄胎碎铜器的大片,隐现纤细纹饰,似唐代风格。还有一件陶器,我一眼看出,那是书上曾经描述而本地鲜有遇到的箕形砚,便毫不犹豫地买下了它。  相似文献   

8.
闲云 《收藏》2001,(11):34-36
砚,曾对中华传统文化发展起过重要的作用。它的历史十分悠久,若从陕西临潼姜寨新石器遗址出土的那方砚算起,已有五千多年。在一千多年前,唐代诗人李贺、刘禹锡便对端砚称颂不已,南唐后主李煜盛赞龙尾砚为天下之冠,宋代苏易简著《文房四谱》,砚即列为四宝之一。书画家们与它的关系更是密切,明代书画家陈继儒讲:“文人之有砚,犹美人之有镜也,一生之中最相亲傍。”由于文明的进步,文具的改进,特别是当前电脑逐渐普及,人们对砚,特别是古砚,相离渐远了。  相似文献   

9.
我是《收藏界》的读者,也是一位收藏爱好者,拜读贵刊第10期111页《"心心相印"砚》一文后,我的观点与原作者有所不同,故略述己见,请专家指教。  相似文献   

10.
逯彦亭 《收藏》2008,(7):108-108
平时喜欢收藏观台,也爱看这方面的书籍,对砚台的起源,发展略有了解,只是很少见到古砚实物,常感遗憾。  相似文献   

11.
谈古砚鉴藏     
张亚彬 《收藏》2007,(4):120-121
收藏古玩必先懂点鉴定。古玩鉴定是非常复杂的,它需要方方面面的知识,还要尽量多地阅读有关文献资料和接触大量实物(包括真品与赝品),对每一件藏品要细心观摩,反复比较,深入研究,方可能得出一个比较正确的结论。下面将我十几件收藏古砚的点滴体会写出来,与同好商榷。  相似文献   

12.
《收藏》2008,(10):172-172
《收藏》杂志2008年(1~6期)合订本面世,《聚珍轩藏品赏鉴》(上、下),《紫方馆藏砚》,《中国古代钱币》。  相似文献   

13.
张亚彬先生在某杂志2005年第6期发表的《四方端溪水岩砚》及在《收藏界》第10期发表的《说藏砚》两篇文章写得很好,但从所附照片中看却有谬误。某杂志所展示的图片中的“端溪水岩砚”,皆不是端溪水岩,更不具古砚特征。  相似文献   

14.
刘远书 《收藏》2008,(4):169-169
我是一个只有初中文化的农民。1995年偶然在一张报纸上见到介绍《收藏》杂志的消息,因家穷,就只去订了一季看了三期,觉得很有看头。于是我也着手从钱币和瓷器方面去收藏。我记得刊中当时介绍说有人收藏砚,后来又刊登了北京阎家宪先生关于曹雪芹观的流传经过和他本人的藏观事迹,方知砚也有深奥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5.
曹隽平 《收藏》2015,(7):100-104
余自幼习书,收藏亦20余年,除书画外,亦好藏砚。年轻时曾置砚于枕底、床边,半夜起来如厕,都要深情地望上两眼,方才入睡。砚贵有铭,余嗜书法,因而对有铭文的砚台情有独钟。曾在民间见过孙星衍、阮元等人的砚台,无奈卖方见我出价不菲,料到是贵重之砚,反倒不愿转让与我了,故抱朴斋所藏无名人、大家旧砚。然敝帚自珍,愿将几方铭文砚与诸君分享。  相似文献   

16.
张朝阳 《收藏》2012,(7):28-32
梁(山献)(1726~1784年),字闻山,号松斋、断砚主人。安徽毫州人。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举人,乾隆三十四年任湖北巴东县知县,乾隆三十六年回籍。在寿州主持循理书院达十余年。工书,与梁同书、梁国治并称"三梁",与孔继涑并称"南梁北孔"。为清乾隆时期代表书家,著有《承晋斋积闻录》。《清史稿》有传。大凡书画家,因喜爱而收藏成为收藏家者代有其人。梁(山献)(yǎn)之收藏,既不像米芾那样高扬"米家书画船",如痴如醉地  相似文献   

17.
木力 《收藏》2009,(6):112-112
本人喜藏砚,自觉与古代文人墨客对话,其乐也融融。所藏虽不多,然端歙皆备,异物偶俱。闲时拿出把玩,颇得悠然之乐。箧中有一砚,收藏已三年,一直未能断为何石,今特捧出,求教于同好。  相似文献   

18.
一对鸳鸯砚     
张亚彬 《收藏》2007,(9):125-125
最近在古玩市场上看到了一对端溪水坑砚。卖主讲,这是一对鸳鸯砚,不能拆开卖。并说这是主家的意思,拆散了太可惜。大大增加了我收藏这对鸳鸯砚的兴趣,于是我拿在手中细细端详起来。两方砚个头不大,均为长14厘米,宽9厘米,厚2厘米,墨池与墨堂构成一“吕”字形,又像人的半身照。  相似文献   

19.
《收藏界》2007,(10)
笔者收藏的砚台中有一方小巧玲珑、精雕细琢、让人爱不释手的袖珍红丝石砚。此砚呈上窄下宽十分匀称的梯形,配有精制的红木盒。砚长8厘米,上宽4厘米,下宽4.5厘米,厚0.7厘米,重43克(见图)。砚面上分别雕有砚堂、砚池、砚额、砚岗和砚边,在比较小的砚  相似文献   

20.
刘远书 《收藏》2009,(4):149-149
《收藏》2008年10期刊载童毅麟先生《南宋“赤心报国”铁砚》一文,笔者读后,认为所介绍铁砚有疑。一、宋代的砚形多是上大下小,前高后低,显得灵巧窄薄。像童文所示高厚四齐的形式与宋制不合,特别是像王彦这种人作为转战中需要,使用轻便实用的砚就更是如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