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新中国"十七年"时期,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主流媒介通过对积极参加社会生产、勇敢争取婚姻自主的女性媒介形象的建构,对中国民众进行了社会主义性别价值观教育。从阅读史的视角,分析全民阅读背景下,新中国读者对女性媒介形象的阅读和接受的过程,探讨新中国女性媒介形象特点及其对新中国女性的社会化和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社会总是以类型化的眼光看待女性角色和女性形象。当今大众传媒重点建构的女性形象可归纳为贤妻良母、女强人和受难者等三种社会类型。构成社会性别的文化标识对个体的生活和社会机制的运作都有着直接的影响,尤其是对生活在多媒体的社会语境中的现代人而言,媒介所塑造的性别刻板形象、所反映的性别陈规和性别歧视都深深地影响着人柄的社会认知。  相似文献   

3.
新媒介的性别实践是一种"体验主义"的"文化资源",还是一种需要引起警惕和批判的矛盾体?考察中国动漫所体现的性别实践及其传播,可以看出其所塑造的女性所具有的时代进步意义,及其作为体验主义性别实践的历史局限性。在探寻动漫刻画与塑造女性形象所存在的男权社会对她不公正表达的同时,透过近现代动漫女性形象的嬗变来考察中国妇女地位的历史变迁。  相似文献   

4.
作为"日本中间文学第一人"的渡边淳一在日本乃至世界范围内影响巨大,有些日本媒体评价他为"现代男人的代言人",但是他在文学作品中塑造了许多美丽动人、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这些形形色色的女性形象都体现了渡边文学对现代女性的关注。基于此,通过对渡边文学中女性具体形象的分析,来探索渡边文学的精髓,进而从女性主义视角浅析渡边文学中男女两性地位及性别意识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通过选取新浪网、美国在线(AOL)两家主流网络新闻媒体,对其中时尚新闻中的中美两国女性人物报道和女性形象塑造进行探讨,包括性别角度的形象、女性角色形态及女性气质的描述,探讨在时尚媒体中两国女性形象的差异和趋同。并用跨文化比较的办法,从中西传统的性别文化、女性的社会性发展、女性的自我建构等方面挖掘在不同的文化中女性形象的社会根源。  相似文献   

6.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越来越多的女性作家不再认同传统文化书写的女性神话,她们不约而同地在她们的小说文本中召唤出大量的对封建男权/父权进行反抗和叛逆,具有鲜明主体精神的"逃离"女性.女性小说对"逃离"女性的书写具有重要隐喻内涵不仅表明了写作女性对传统女性形象的解构,同时这种书写还是一种指向人类和谐平等的性别文化前景的崭新建构.  相似文献   

7.
义务教育语文教材插图中少年儿童类女性形象类型主要有伙伴形象、英雄形象、需要保护的形象、榜样形象,这些插图中的少年儿童类女性形象对学生的成长和构建性别平等观念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转变教育观念,消除性别偏见,利用好插图进行少年儿童类女性形象教育,开展少年儿童类女性形象的专题学习;编写的教材要增加少年儿童类女性形象插图数量并丰富女性形象,正确选择插图并提高插图质量。  相似文献   

8.
当前广告在女性形象塑造中存在的种种误区,影响社会对现代女性的认识、评价和尊重以及地位的改善和提高。无论是女性还是整个社会群体都呼唤更和谐、平等的广告女性形象。本文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结合国内的相关资料,介绍广告中女性形象的定义,归纳出消费者对广告中的女性形象的三种反应以及三个制约广告中女性形象的变量。  相似文献   

9.
20世纪初期中国社会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伦理道德对性别的压抑之后,在时代的更替、东西方文化激烈碰撞之时,在最先觉醒的男性知识分子的提倡下,少数知识分子以被动的姿态寻求女性解放。觉醒之后,她们开始以积极姿态回应,开始寻求自我解放的道路。她们以特殊的方式求证自我,从最初的"男女平等""个性解放"出发,中国女性的自我意识觉醒带着强烈的背离传统伦理道德所规定的女性固有形象。冰心、庐隐、冯阮君、梅娘、丁玲、萧红、张爱玲、苏青等女性作家最先将自身的体验诉诸笔端,以敏感的女性意识对女性生存现状展开描述和建构,从意识的觉醒、自觉、灵魂的剖析等方面言说女性命运,诠释女性解放,在解放自身的同时融入民族国家的解放。  相似文献   

10.
大众传媒中女性形象的建构有其深沉的文化内涵.媒介传播中女性形象的传统文化象征反映了性别文化作用于社会生活以及性别制度作用于时代文化的一些典型特征,它们与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中的社会生活和价值观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相似文献   

11.
中国国家形象的文化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形象的衍变历程反映了国际社会中权力与话语格局的整体变动趋势.当前,国家形象的文化建构是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亟待同步进行的战略平衡行为,应从"传统中国"、"现代中国"与"未来中国"三种形象的主动建构入手,聚合社会各层次的力量,加强文化建构与传播体系建设,以中国文化的世界化为目标,谋求可持续的结构性影响.  相似文献   

12.
动画电影是对现实世界的解构与重构,女性在动画艺术中作为一种视觉符号,受众能够透过这种视觉符号读取女性形象的表征。实际上,作为视觉符号的女性却是受控于男权社会的视觉呈现,中国动画中女性形象仍然是维护现有的男性主导的统治系统,处在被忽略的地位。分析女性形象建构类型可以对动画中女性形象有个整体把握,通过女性形象建构的文化归因,以期望为未来国产动画中女性形象的塑造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3.
新媒介的性别实践是一种"体验主义"的"文化资源",还是一种需要引起警惕和批判的矛盾体?考察中国动漫所体现的性别实践及其传播,可以看出其所塑造的女性所具有的时代进步意义,及其作为体验主义性别实践的历史局限性。在探寻动漫刻画与塑造女性形象所存在的男权社会对她不公正表达的同时,透过近现代动漫女性形象的嬗变来考察中国妇女地位的历史变迁。  相似文献   

14.
日本民间故事题材丰富,引人入胜,充分展现了大和民族独特的生活场景与思维方式。文章以密室禁忌型故事为切点,对日本密室禁忌型民间故事中的女性形象进行了解读并尝试从性别的文化建构视点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解析。  相似文献   

15.
沪教版初中语文教材选文中女性形象审察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务院在《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年-2010年)》中重申:“将性别平等意识纳入到教学内容。”教材作为教学内容最重要的载体之一,其隐含的基于一定的社会文化的性别观对学生的性别观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近年来,随着女性主义研究视角在教育领域中的延伸,教材中出现的女性形象开始受到关注,上海作为我国女性在经济、文化等方面最活跃的城市,具有一定地域性质的沪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其选文中的女性形象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初中国女性解放运动是由男性主导,建立在两性共谋而不是性别对抗基础上的,把女性解放纳入到构建现代民族国家的社会运动。这一方面为女性借助于男性的启蒙和支持,进入社会公共空间、争取各种权益提供了正当性,从而推动了男女平等、女性独立等女性解放运动在中国的迅速推进。另一方面,男性正是借助于民族国家话语的优势,压制并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女性追求性别平等权利的努力,从而形成了基于权力资源争权的两性冲突。这是有别于西方近代女权运动的女性解放运动实践,需要在中国情境中进行本土化的阐释与反思。  相似文献   

17.
女性革命者被视为现代中国的新女性,是解放了的妇女的代表,20世纪文学对这一新女性形象充满了热情和想象。由于女性革命者身上集中了民族、阶级、性别等尖锐矛盾,对她们的描写也矛盾重重,时而是女豪杰,时而是性解放者,时而是受难者,时而又是圣女。论文指出,女性革命者要摆脱父权制文化的桎梏,真正确立自己的历史主体地位,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18.
美国文学中黑人女性形象的刻画经历了从"扁"到"圆",从模式化到有血有肉、有个性的形象的转变。这一转变是对性别和种族歧视的有力反抗,抨击了白人和父权社会对于女性尤其黑人女性的迫害和压制,使得当代美国文学更加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19.
苗族现代作家沈从文塑造了形形色色的女性形象,从这些女性形象的生活状态及对待生活的态度入手,对她们作谱系梳理,可分为纯朴的湘西少女、顽强善良的女性形象、被生活所迫的妓女形象、挣扎与反叛的女性形象、"堕落"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是各种人性的"面影",透过众多女性形象的文化意蕴,映照出沈从文忧国忧民的思想,他带着忧思探寻理想的生命形态,力图重塑民族灵魂,振兴民族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中国和日本一衣带水,但由于传统和历史的因素,中日关系错综复杂,牵涉其中的两国国民对彼此的认识与定位也不断发生变化,中国国家形象在日本的建构,直接关系到两国的政治、经济以及民族关系的未来发展走向。因此,不断提升中国国家形象在日本的建构,对树立良好的中国国家形象,增强中国"软实力"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