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地位,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大学肩负着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功能和历史使命,大学文化在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增强国家软实力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大学必须不断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不断挖掘中华  相似文献   

2.
"涪翁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是川渝地区巴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历代先贤名士歌颂和传承涪翁精神的重要文化现象,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的结晶,立德行,成教化,助人伦,格法治。其当代价值的体现,是涵养中华传统价值观和建立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  相似文献   

3.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对中小学生的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有重要影响的课程,它与当前"依法治国"的思想相统一,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德治法治与21世纪中国的时代面貌相结合,对引导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具有重要意义。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从道德与法治两个方面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的营养,不仅对中学生的全面成长有所助益,对于我们当下社会也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柳州师专学报》2019,(5):88-9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求个人道德修养与治国平天下有机结合,强调成人与成才密不可分,其思想实质正是"立德树人"。中国古代冠礼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精神、道德教育功能,是彰显中国传统文化"立德树人"教育思想的重要文化表征形态。挖掘中国古代冠帽及冠礼中的立德树人思想,准确把握中国传统道德教化方式,对于进一步传承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立德树人"思想,对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德文明的全面建设均具有重要的学术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涵着十分丰富的语文教学素材,对学生的价值观、人文素养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有效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道德素养和文化自信等。本文基于中职语文教学课堂现状,分析了中职语文教学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并提出了相应的传承对策。  相似文献   

6.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 法治教学之中,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性发展,对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文化自信,提高道德 与法治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教师》2013,(16):130
国家文化战略重点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构建研究》总课题组,秉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传统文化传承体系"之理念,从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等国民教育体系各个阶段,进一步开展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构建研究工作,创立传统文化人格教育理论,重塑民族道德体系,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8.
《考试周刊》2020,(75):113-114
随着外来文化的"进入",导致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遇到了诸多阻碍,特别是"洋节日"和"韩流"对学生的侵袭,致使传统文化教育逐渐落于下风。然而我国社会发展离不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这就需要加强文化传播和教育。而高中体育学科是素质教育的载体,在该课程中融入传统文化,不仅可帮助学生提高身体素质、文化素养和道德思想,同时还可以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使农村学生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儿女共有的精神家园。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一系列关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特别是党中央《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发布,表明了党和国家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立场、态度和决心,为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  相似文献   

10.
他留传统文化围绕着族群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及艺术审美的特征与反映中华传统美学和道德价值的关系,族群习俗与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关系构筑的节庆文化、朵系文化以及祭祀大典、敬献仪式、慢步打跳、山歌调子等文化习俗及其传承形式,凸显了祭祖感恩的孝文化特质,"悲情"意味的美学风格,显现了反映中华传统美学和道德价值,满足族群享受诗性+德性体验,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功能和特质。因而在如何培育追求美、善品质的精神性主体,如何防治和解决人的心理需求失衡导致道德危机引发社会问题方面,为文化建设、道德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现实经验。  相似文献   

1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得以落实的有效路径.调查发现,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可度普遍较高,但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的传承状况不太理想,大学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动力有待进一步增强.本研究在实证调查的基础上,分析总结中华传统文化的德育路径:让教育回归道德本质,推进德育的文化叙事;融合创新,将中华...  相似文献   

1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之根。教师要抓住契机,利用已有资源,上好每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以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精华,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上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必须注意"五个度":扩展中华传统文化课堂的宽度,推进中华传统文化课堂的深度,提高中华传统文化课堂的精度,增加中华传统文化课堂的长度,拓宽中华传统文化课堂的广度,让学生汲取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做个有文化、有内涵的翩翩少年。  相似文献   

1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离不开对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徽商文化"承袭和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开设"徽商文化"课,探讨中华传统文化如何与财经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知识相融合,对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件和培养新一代财经类人才具有较大的学术价值及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的道德传统、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成的总体,是我国几千年以来人民的智慧的结晶,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及发扬至关重要。而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极为关键的组成部分,通过古诗词教学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及文学素养,还有利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发展。笔者根据这些相关教学经验并结合广泛的社会实践调查研究,就古诗词教学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开了相关的探讨,望能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考试周刊》2020,(11):117-118
中国传统文化是在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的民族瑰宝,承载着无数中华儿女的意志,在国家与民族发展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方向指引作用,同时,它也是中华人民所传承和秉持的核心价值理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了许多关于"五常"道理的内容,是开展德育教育的最佳素材。教师应不断提升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将其中适和学生人格、道德、品质培养的内容渗透于教学中,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6.
赵才欣 《现代教学》2015,(Z1):11-12
中华传统文化包括中华民族发展历史上的道德传承、文化思想和精神观念以及各种物化的景观与行为。2014年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22届APEC)在中国举办,"水立方"中的一场以"上善若水、同舟共济"为主题的文艺晚会,向世界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让参加APEC的各国元首和所有贵宾领略了中华文明的核心内涵。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义务和职责。而认识这种文化的深刻内涵,汲取其精华,更是一位教师育人的神圣职责。一、立文化观念: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思想可确认的中华传统文化观念的形成历经了五千  相似文献   

17.
卓美莲 《考试周刊》2013,(25):187-187
<正>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经过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演化汇聚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包括哲学宗教、道德伦理、语言文字、文学典籍、文学艺术等方面。中华传统的音乐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音乐教育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通过学习,学生领略中华传统文化之美,了解华夏优秀文化之伟大和丰富,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民族情感在心中生根。它是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内容,是增强学生的民族情感的重要手段,也是音乐教育的目的所在。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呢?下面我谈谈体会。  相似文献   

18.
百度百科上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定义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诗词歌赋也只是博大中国传统文化的冰山一角。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  相似文献   

19.
郑秋明 《教师》2020,(12):91-92
从学校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任务出发,新时期背景下传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各学科的重要任务。而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为德育的重要载体,更应该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合理撷取及高效应用。教师通过深度挖掘及系统整理,将其打造为该学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文章结合部编版小学五年级教材《道德与法治》展开探索,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取用原则,进而提出科学的应用模式,以供同行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2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近年来越来越被重视.中职语文教育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更是肩负着重要的责任.根据中职学生的特点,抓住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针对教材,笔者分别从"在阅读中鉴赏,在鉴赏中传承"、"在表达中交流,在交流中创新"、"在活动中提升,在提升中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