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在我国传统史学中将龙视作神,而在我国近代史学中又将这种神认作与图腾观念的形成与发展有关。图腾是1903年我国从西方学术界引进的概念,之后对古代文献记载的炎黄时代的一些文化现象,如感生始祖的传说、始祖的动物名号或族名与徽号以及龙等作图腾解释。这种解释是否得当,尚待进一步研究。目前考古发现确认的最早的龙遗存,是河南濮阳西水坡一件模仿鳄鱼形象的随葬品,这种鳄鱼形象因墓主人的特殊身份而增添了文化上的含义,由此可以确认在公元前4000年前后已经产生了龙文化意识。而作为延续至现今的中华龙文化是在陶寺文化早期(公元前2400~公元前2150年)形成的。陶寺文化早期的龙升华为王室文化元素,龙的形象脱离了动物实体的形态,逐渐向威严、神秘且神圣的象征性形象演化,这一现象的产生与陶寺文化早期文明诞生有关。这表明中华龙文化的形成与中国文明的诞生同时产生。  相似文献   

2.
炎黄学是探究炎黄文化的寻根之学,是弘扬炎黄精神的铸魂之学。先秦文献是炎黄文献的基础,是炎黄学的立论依据。先秦文献充分证明炎黄实有其人,确有其事。记载炎黄的秦汉典籍既有正史、地方史,又有儒家典籍、黄老道书籍,还有神仙书、谶纬书及假托炎黄之名的医药书,趋于系统化和多元化,其中《史记》对黄帝的记载成为后世叙述黄帝及其时代的蓝本。魏晋以降记述炎黄的文献数量和种类愈来愈多,包括史书、方志、地理书、姓氏书、蒙学书、儒家典籍和道教典籍,说明炎黄的始祖形象已经完全固化。尽管文献里的炎黄人神杂糅,多元复杂,但其原型是人不是神,是人文初祖、华夏始祖、远古圣王。  相似文献   

3.
炎帝与黄帝部族是同时兴起于我国西部的两个有亲缘关系的远古氏族,炎帝率先进入中原与冀州平原,与随之东迁的黄帝部族在涿鹿展开大战,黄帝一战得胜而入主中原,炎帝部族则向南迁移,炎帝后裔英雄与黄帝后裔的斗争贯穿了整个神话历史,构成了中国古代神话的主要内容,是建构我国神话体系的主干。  相似文献   

4.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期,追逐物质享受和经济目标成了多数人的唯一志趣和社会时尚,此风也影响了学术界及部分学者。文章以学术界存在的"黄帝与黄帝文化的南迁"、"炎帝和炎帝文化的南迁"等现象为例,说明当前一些地方和一些学者借历史考据方法为各地争名人,已经达到置基本事实于不顾、利用晚出典籍煞费苦心任意曲解的地步,期盼学者中缺乏责任心的阿世、媚俗、唯上之风得到扭转。同时也认为黄帝或黄帝后代的封地都不在浙江,黄帝族的活动区域不可能远达东南,炎帝及其子孙也没有真的迁到南方,原本活动于黄河流域的炎帝族是因为阴阳五行观念的影响才被人为分配到了南方,湖南炎陵县的炎帝陵建于宋代,也可能始建于汉代,但都是阴阳五行观念影响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5.
主持人语:历史学和考古学研究都表明,中华民族真正脱离原始状态而进入文明的门槛正是在中原地区,中原文化因此被称为中华文明的主根主脉。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重要论述,深度挖掘中原文化厚重底蕴,深化中华文明探源研究及重建中国上古史,据此推动炎黄文化学科化进程。由河南省社科联主办、河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信阳师范学院炎黄学研究院承办的2022年河南社会科学学术年会(第十一届)第六分会场,以“中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主根主脉主干主轴”为主题,于2022年9月25日在信阳师范学院召开。会议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同时进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光明日报》社、河北师范大学等单位及信阳师范学院炎黄学研究团队的专家学者,围绕会议主题展开热烈讨论。兹选取会议主旨发言部分专家的核心观点,组成本组笔谈,以期深入探讨中原地区在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关键时期所发挥的特殊作用,以多学科整合而互补互益,推动炎黄学与中国文明起源、重建中国上古史研究走向深入。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史传说时代“五大民族集团”中的华夏族团,是由炎帝、黄帝部族(含东夷少昊族)组成的。历三代至战国末,在融合北狄、西戎、东夷、南蛮一部分人后,形成主体民族集团,称诸华或诸夏。至秦朝,少数民族大多与“诸华”相融合,称秦人(罗马等国称其为支那)。汉王刘邦政权建立后,又改称汉人,为多民族(以华夏族人口居多)的通称。因此说,汉民族及其文化是由炎黄族及其文化发展而来的。  相似文献   

7.
炎帝是起源于宝鸡一带的姜姓部落首领;黄帝是从北方迁到河南新郑一带的姬姓部落首领。二者异地、异姓、异德,绝非胞族弟兄。为了争夺适于原始农耕和定居生活的晋南三角地带,炎、黄、蚩尤先后在盐池附近爆发了阪泉、浊鹿之战。战后建立了以炎、黄部落为主体的部落联盟,号称华夏。它善于融合来自周边的各种先进文化成果,从陶寺文化遗址看,到尧舜时,华夏文明已孕育形成。炎、黄是中华民族的共祖,这是历史形成的事实。  相似文献   

8.
文明时代和文明起源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我国许多学者将二者视为相同,因而得出了中国文明至迟开始于商代的错误结论。本文认为国家的形成才是判断文明形成的主要标准,因而,夏朝才是中国文明时代的开端。  相似文献   

9.
论炎黄时代河洛地区的社会发展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史传说中的炎黄时代约相当于考古学上的仰韶文化时代。河洛地区指以洛阳为中心 ,西至潼关、华阴 ,东至荥阳、郑州 ,南至汝颍 ,北跨黄河而至晋南、济源一带地区。炎黄时代河洛地区已有了先进的农业经济、发达的文化艺术 ,在经济文化充分发展的基础上 ,率先开始了由部落社会到原始国家的变革  相似文献   

10.
蚩尤属于东夷族,发祥地在山西高平地区。河南省鲁山县滍水及河北省涿鹿县是其活动的地区。蚩尤当是十六世炎帝,为九黎之君,被后世尊为战神。炎帝与黄帝、黄帝与蚩尤有过许多友好的往来与交流,并不是一开始就打仗。九黎部族在与华夏部族的斗争中失败之后,夏商时期可能来到山西一带。海南的黎族当与中原地区的九黎部族有关系。今河南省许昌市东南有一郭集,蚩姓在这个村里是大姓,村中有历史遗存说明蚩尤真有其人。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文明起源中的唐尧文化--以陶寺遗址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近年来一直是我国学术界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而陶寺遗址古城址的发现把人们的眼光又引向了山西的西南部。位于临汾盆地龙山文化陶寺类型主人的归属的确定,在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中无疑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作者根据二十多年来陶寺考古所取得的成果,结合古文献,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综合性的研究,得出了陶寺文化与唐尧文化两者之间具有多重吻合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中华文明已有五千年的历史。它的源头即是考古学上的龙山文化时代。在龙山时代,作为文明主要标志的文字、金属工具、城市、礼仪性建筑、阶级分化等因素均已出现并得到了初步发展,而这一切是建立在农牧业、手工业有了充分发展基础之上的。  相似文献   

13.
对于黄帝国都的所在,学界至今众说纷纭,缺少证据可靠的定论。通过古代文献和三星堆研究发现,推定黄帝之都就在川西盆地。约5000年前,轩辕黄帝在三星堆一带建立了都城,并且统一了各个部族,使川西盆地成为第一个中国的中心。根据文字、城市、青铜冶炼作为文明的三项标准,川西盆地可能是中国文明的起源。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文明起源时期是五帝时代(龙山时代),各地区各族是在炎黄大联盟领导之下向文明誓渡的:夏王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夏王朝是统一的拥有主权、领土和人民的国家。中国古代文明起源与形成的特点是多源一体和统一王朝式,这或可称为古代文明起源与形成的中国模式。  相似文献   

15.
炎黄精神是炎黄二帝在缔造中华民族、创建中华文化和推进中华文明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精神,主要是:敢为人先的实干实践精神,百折不挠的创新精神,造福于民的求真务实精神,自强不息的开拓进取精神,崇德尚仁的共襄和合精神,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在构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增强文化自信自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炎黄精神至今还对我们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楞严经》对黄庭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庭坚禅学修养深厚,禅门流行的经典《楞严经》对他的影响相当深刻。从其诗文可以看出黄庭坚对《楞严经》相当了解和熟悉。《楞严经》对黄庭坚的影响可以具体到生活态度、心性修养、艺术观等几方面。  相似文献   

17.
公元前500年前后,是一个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中华文明正是在此时形成了"儒、释、道"三条文化主脉,至今唯一存活的古老文明,对中国当代社会的发展仍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如何继承和发展,是重要的时代课题.  相似文献   

18.
严复与中国文化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其实质是传统政治、文化遇到严重危机,解决的办法是使之现代化。严复是第一位由此双重危机的层面认识这个问题的。他借用西方科学、民主、自由思想,揭示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政治相为表里为中国贫弱之源;以进化论为据,主张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以治本,初步提出了更新中国文化的思路,启动了其后百余年间中国文化现代化的思潮。  相似文献   

19.
曹植的《神农赞》《黄帝赞》等一系列作品将炎、黄二帝的形象分为圣人君王、神灵仙人、英雄领袖、典故人物四种。这些作品赞颂了炎、黄二帝厚生爱民的丰功伟绩,反映了曹植作为贵族阶层的炎黄观,暗合了他厚德爱民的思想,也寄托了他政通人和的愿望。同时,曹植创作的《黄帝赞》,为后世赞体确定了范式。曹植对炎、黄二帝的崇拜和赞美,反映出魏晋时期士人们的炎黄观和民族共同体观念,为炎黄文化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