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核心.语言是基础性工具,而目的是服务于学生今天和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以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的理念,确立"围绕学生的生活需要进行习作教学"的指导思想,以学生生活为切入口,畅通作文的"源头活水",让习作教学走向生活,让学生"作文过程生活化".通过对统编教材中高段习作教学课堂的实践,探究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的基本策略,优化习作教学,以提高小学生语言建构、运用能力.  相似文献   

2.
在平时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发现,很多学生或没有材料可写,或表情达意不够流畅、准确、生动,归根到底是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和语言经验。那么如何才能丰富学生的语言呢?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要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习作是生活的积累,生活是习作的源泉。学生的习作材料大多数是学生看过  相似文献   

3.
蔡六珍 《黑河教育》2014,(10):38-38
正习作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题。新课程实施以来,关于习作教学的研究就没有停步。改进习作教学,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课题。体验式习作,就是以体验为中心,努力构建"生活——作文"的桥梁,使习作教学按照"体验活动,读思结合,我手写我心"的路子去走,使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一、读书体验,积累语言积累语言就是靠多读、多记、多背,因而我觉得必须让学生爱读书,多读书。多年的教学经验让我明白:光读不记  相似文献   

4.
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言,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使语文教学返朴归真,回归生活。  相似文献   

5.
作文是一个人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它需要有比较好的观察能力,有一些生活阅历,有一定的语言储备,有比较敏锐的思维和语言组织能力。《北京市中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改进意见》中提出"要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社会生活,乐于表达内心思想"。这其中"细心观察,乐于表达"是教师实施习作教学的关键所在。一直以来,学生每临习作,总是觉得没的写,这也是困惑教师的一个很大的问题。习作需要生活,它也是生活的  相似文献   

6.
小学的习作教学要坚持面向学生的生活,面向学生的活动,写学生的学习、写学生的活动、写自然、写社会,丰富学生的实践,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生活积累、思想积累和语言积累,并且与各类活动、各科教学紧密结合,要实行课堂习作和在生活中习作“多轨运行”,在生活、活动、学习中积累语言和表达方法,做到“厚积薄发”。  相似文献   

7.
正如叶圣陶所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竭。"我们只有让学生拥有丰富的生活素材和语言材料,学生习作才会拥有源源不断的活水,学生才会具有自然素朴的美感。本文主要谈的是小学生习作教学中美感渗透的分析与研究,让学生的习作亮丽起来。  相似文献   

8.
滕长群 《考试周刊》2013,(70):25-25
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语文教学应返璞归真,渗透学生的生活,回归生活。生活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教学中,通过"观察生活,提高学生的观察和理解能力","再现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生活,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等,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相似文献   

9.
<正>生活是学生取之不尽的习作源泉,这是毋庸置疑的。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我们学生每天的生活、学习都是丰富多彩的,也没有一天是一样的,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是习作素材的宝库。但在实际的习作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即使搜索到了习作的素材,表达时却缺乏个性,语言空洞、苍白无力,这是因为在习作中,学生没有独特的心灵感受,使习作缺少"唯我性"。从2012年上半年起,我以《在生活作文中提升小学生心灵感受力的实践研究》为课题,在习作教学中,做了一些  相似文献   

10.
学生为何怕写?其原因有几个:一是学生没有"生活",二是学生的语言储备不足,三是学生的情感酝酿不足,四是学生的习作动力不足。如何激发学生习作兴趣,提升他们的习作动力,锻炼他们的写作意志,是习作教学成败关键中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在习作起步阶段,学生除了要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和表达欲望外,还要能够运用适切、灵动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所见、所听、所想。为此,教学中,教师由挖掘、积累"有新鲜感的语言"入手,让学生找到习作的依托至关重要。在此基础上,教师又引导学生做到细挖掘、巧勾连,勤借鉴、善模仿,乐观察、求创新,就自然会使学生对习作产生别样的兴趣。  相似文献   

12.
习作教学一向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写"作为学习语言的四项基本技能之一,是"听、说、读"效果的集中呈现,是对语言知识的综合运用,具有一定难度。写好作文对于提升学生思维敏捷度、培养学生情感价值观、拓展学生知识视野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教师有必要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习作教学策略,为习作教学增添新处方,从而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完成习作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3.
郭沫若曾讲过,习作就要"写尔所知".习作教学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认知结构和语言水平,对小学生习作提出过高、过难、过急的要求,其结果往往有悖于我们的初衷,教学效果也是欲速则不达.  相似文献   

14.
生活是"写真话,吐真情"的基础,习作是学生喜怒哀乐畅所欲言的殿堂。但一提到习作,很多学生就头痛。究其原因是教师忽视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导致小学生习作出现了"无事可写、无话可说"和"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现象。《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由此可见,新课程背景下小学习作教学的重要任务就是"把习作与生活结合起来,从生活入手,指导小学生的习作表达真情实感。"  相似文献   

15.
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使语文教学返璞归真,应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生活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教学中,通过"访一访,观察生活"、"演一演、再现生活"、"学一学、体验生活"等,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相似文献   

16.
周雪莉 《辽宁教育》2012,(15):71-72
作文教学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学生运用失真的语言,来表现着对失真生活的"感受"和对失真情感的体验。《语文课程标准》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对学生习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写自己想说的话","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凸现一个"真"字!可见,学生认"真"习作,"反映新思维、新体验","面向生活,自由表达",是作文教学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7.
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使语文教学返璞归真,从而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教学连接生活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扩充知识的"内存",使他们享受到创造的乐趣,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相似文献   

18.
《考试周刊》2020,(68):35-36
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和认识生活,善于让学生在从多姿多彩的生活中提取习作素材,让学生的写作散发生活的芬芳。语文教师要激趣学生习作,有效开展写作教学,教会学生语言组织的技巧,帮助学生夯实写作基础,促使学生发现写作的魅力并主动习作。  相似文献   

19.
丰富多彩的生活是学生习作的有力刺激和动力源泉。针对习作教学枯燥封闭,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学生难为"无米之炊"缺乏习作兴趣的不良现状,语文教师应在教学中,着力于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快乐写作。  相似文献   

20.
在现实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习作存在的很大一个问题是"失真",即失真的语言、失真的生活感受和失真的情感体验,其根源在于他们缺少深入生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的条件和环境。课程改革明确提出了要加强习作与生活的联系,重观察、重思考、重真情实感,要求说真话、说实话、说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提倡多写观察日记、生活笔记、书信和随感。如何让学生写出真心话、真体验、真情感的作文呢?一、体验"真"生活,丰富习作素材如今大多数学生,特别是城里孩子过着"笼中鸟"一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