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考试周刊》2016,(27):15-17
在传统中国文化中,汉民族喜欢用"红"色描绘和形容自然界客观存在的一些事物和现象,并赋予红色一些汉民族特有的象征意义,使人联想到吉祥、女性、忠诚、健康、爱情、警示等。红色这个颜色词无疑高度凝聚着汉民族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展现了汉族文化心理、审美情趣及风俗民情。随着时代的变迁,表示红色的颜色词汇逐渐丰富,呈现出多元化的文化意蕴。文章力图多层次多方面地把握红色词族的言外之意。  相似文献   

2.
色彩词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心态和感情色彩,在不同的文化总具有不同的文化含义。对比分析中日色彩词"红"的含义发现:生活习俗中,红色处处装点着中国人的生活,比日本普遍;文学作品中,中国诗文中"红"字构成的意象颇多,而日方的"红"色意象相对较少,多用于"红叶";历史上,中国崇尚红色显而易见,日本却曾经排斥红色,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不再排斥红色,成为一种复杂的情感。  相似文献   

3.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相当丰富,我园结合中国的传统文化,开展以"中国红"为核心主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启蒙教育,是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具体行动。通过红文化的启蒙教育,让孩子感受中国红明快艳丽的色调,了解传统民间艺术,弘扬民族文化,培养幼儿的民族自豪感。小班幼儿在认知发展上具有独特性,他们的认知和理解能力较弱,表现与表达方式都比较单一。根据小班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我们以幼儿生活十分贴近的"过年"为切入点,开展主题活  相似文献   

4.
红廉文化即红色廉政文化,是中国特色廉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柏坡红廉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凝结,是党拒腐防变的精神力量。西柏坡红廉文化包含作风、制度和精神三方面的内涵,以这三个层面为全新视角探析西柏坡红廉文化,对构建西柏坡红廉文化体系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浅谈中国红     
本文通过时"中国红"历史渊源探究,从中国传统对于红色的喜爱,到现代"中国红"文化的兴起进行阐述,并对中国红元素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运用提出了"坚持立足传统,多样形式发展"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红色印痕主题课程是学校文心研道“梁溪文脉特色课程文化建设”的组成部分之一。作为其中一项“人文化心”主题开发的子行动,红色印痕主题课程以特色性、补充性为基本原则,用文心研道的学习方式,基于梁溪文化中的红色精神,通过开展预学、访学、实践等活动引导学生理解、感悟革命先辈的家国情怀,赓续红色基因。学生在课程活动中以梁溪人文养心,研学悟道,刻下红色印痕,根植文化因子,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相似文献   

7.
作为上承汉代下启唐代的魏晋南北朝时期,骈赋是其最典型的文学作品代表。文章详细研究了骈赋中颜色词语"紫"和"红"的语义。首先,运用原型范畴理论将其语义分为原型语义和非原型语义,然后运用隐喻、转喻和社会文化赋予分析了各项非原型语义的产生机制。因为"红"是现代汉语中使用最多的红色范畴的颜色词语,而在中国文学史上,"朱"则长期代表着正红色,直到唐代,"红"才取代"朱",成为古典文学作品中使用最多的红色范畴颜色词语。因此,文章最后将骈赋中"红"的语义与现代汉语中"红"的语义进行了对比,分析出两者的不同。  相似文献   

8.
由于各个民族的历史背景、文化、价值观念以及信仰的差异,再加上颜色带给人的不同感受,使得每一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色彩,日本是白色,中国是红色.白色与红色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文化性格和文化心理,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和感觉模式.通过分析"红"与"白"在汉日语中的文化内涵,以便对中日文化的异同有更深的了解.  相似文献   

9.
色彩词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心态和感情色彩,在不同的文化总具有不同的文化含义.对比分析中日色彩词“红”的含义发现:生活习俗中,红色处处装点着中国人的生活,比日本普遍;文学作品中,中国诗文中“红”字构成的意象颇多,而日方的“红”色意象相对较少,多用于“红叶”;历史上,中国崇尚红色显而易见,日本却曾经排斥红色,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不再排斥红色,成为一种复杂的情感.  相似文献   

10.
许薇娜 《考试周刊》2014,(75):16-17
人们对红色具有双面认知,也就是说,红色既具有喜庆、吉祥、幸福等积极向上的象征意义,又具有侮辱、绝交、危险、警告等消极向下的象征意义。对文化内涵的理解,决定了对语言词汇的理解与运用,在比较韩中颜色词"红"的文化内涵时,可以更直观地了解韩中两国文化与语言间关系的深奥,有助于促进韩中两国的文化交流,使在中国学习韩国语的学习者能够在更好地学习韩国语的同时打下良好的翻译基础。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文化载体的汉语中,"红"这个颜色词蕴涵的文化意义极为丰富,中国人爱红一方面是因为红色本身鲜艳醒目,但更重要的是红色有着深层的象征涵义和文化内涵。本文将从中国人红色情结的起源、"红色"的象征意义及中西方文化中"红色"之差异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探寻红色在中国文化中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2.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为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的目标指明了新方向。近年来,海安县海安镇孙庄小学盘活具有地域特色的红色革命资源,以红色文化特色课程建设为抓手,开发接力革命传统的文化课程、传承革命精神的活动课程,同时积极探索促进儿童道德成长的评价改革,有效实现"核心素养"的校本化、特色化表达。  相似文献   

13.
目前,关于“红舞”的研究非常欠缺,滞后于红色文化发展热潮,研究“红舞”的历史演进概况,发掘其不同时代的特性,在当前甚有必要。中国“红舞”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每个时期均有鲜明特色,体现在:1919--1949年,以“革命救亡”为本色和主题的“红舞”启蒙和发展;1950--1965年,以“生产建设”为内涵和主流的“红舞”演进和突破;1966—1978年,强调“政治斗争”、“个人崇拜”的“红舞”样板化和异化;1979年至今,“复古”与“创新”冲荡交织的“红舞”新生和兴盛,把握“红舞”的发展概况和不同时代的美学特性,能为今天的“红舞”编创提供学理依据和思想创意。  相似文献   

14.
书法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颇具中国特色的一门艺术。书法教育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可持续发展具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我校从2008年春季学期开始,进行了以"书法立志,翰墨树人"为主题的校本课程开发,现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下面,笔者结合课题研究谈一些自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红五月"、 "红七月"、 "红十月"……中国一遍红. 今年,中国"红十月"正好一花甲,满中国开满了"中国红". <辞海>注云:红色本来就是"火的颜色",华夏大地自此便呼啦啦燃起成片成块的火红风采--从韶山到浏阳,从安源到南昌,从南湖的红船到井冈山的红色根据地,从瑞金的红色苏维埃到延安的红色边区,从梭标大刀红缨枪到威震敌胆的红军,从苦大仇深的红小鬼到身经百战的红司令……中国共产党人在漫漫长夜中奋力高擎的红色火炬从来不曾熄灭过.  相似文献   

16.
浙江慈吉中学红焰文学社成立于2006年11月,现有在校社员328人,是"红色语文"和"红色作文"课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红色语文、红色阅读、红色书屋、红色作文、红焰文学色、《红焰》社刊、红色讲坛等一脉相传,由阅读到写作,由课内到课外,由学生到老师,由静态到动态,立体开展"红色作文"研究,构建起完整的"红色语文"链。作为红色作文栽体之一的红焰文学社及其社刊《红焰》精致地诠释着红色作文的理念:写作要像红色那样热情奔放,要像火苗那样升腾向上,保持火红的心灵热度,关  相似文献   

17.
<正>“红色研学”课程是立足红色文化资源,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探究、体验,进而培养政治认同、家国情怀、理想信念等的主题教育课程。下文,笔者主要谈谈“红色研学”课程的实施。1.创设校园红色文化环境红色文化是“红色研学”课程的一种隐性而重要的资源。为实施好“红色研学”课程,笔者所在的学校积极打造校园红色文化环境,以红色文化滋润童心。我们在教室里定期更换红色主题板报,各班既有弘扬红色文化的统一要求,又有自己个性化的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8.
泉州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有着"东亚文化之都"的美称,造就了其独具特色的"海丝文化"。而我园地处泉州晋江,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汲取"海丝"文化元素,构建园本特色课程有利于幼儿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我园主要通过创设具有"海丝文化"的物质环境、设置具有"海丝文化"的自主游戏、开展具有"海丝文化"的主题活动来构建园本特色课程。  相似文献   

19.
<正>为了让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产品更丰富,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将红色资源当成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我想,要真正传承与发展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审视、挖掘红色资源,以打造"红色课程",开设"红色课堂",丰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底蕴。一、红色资源教育价值的审视思想政治课教学承担着"铸德育魂"的使命,而红  相似文献   

20.
正"文化"的定义据说已有200多种,我比较认可的还是中国古贤的观点:"五色为文""以文化之"。文化是一个丰富多彩的集合体,是引领人精神发育、精神成长的。这也是学校文化应有的意蕴。恰如我们在无锡市育红小学所看到的,学校文化就是一个五彩缤纷的"育红"世界。育红小学的文化建设,引领师生健康成长,也给我们带来关于学校文化多个维度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