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子潇 《传媒》2018,(2):94-96
微博"去中心化"的信息传播构建了一个新的网络表达与交流的空间,为公共领域的构筑带来了活力.然而,微博在建构公共领域时表现出的"伪公共领域"现象为公共领域的实践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本文根据哈贝马斯对公共领域的阐释,从公共领域建构所要求的"理性批判""公众参与""独立于权力之外""关注公共利益"出发,阐释微博视角下公共领域的实践困境.  相似文献   

2.
《新闻界》2013,(3):3-7
微博作为社会化媒体充分满足了人们表达自由的愿望,也改变着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随着微博的快速发展,微博上谣言泛滥的问题也逐渐突出。本文分析了微博环境下谣言滋生的原因,对微博谣言的治理与防范提出了一些对策性思考。  相似文献   

3.
胡晓  薛岳 《新闻世界》2012,(8):123-124
近年来,微博这一新型社交网络平台,凭借自身的集聚性、交互性、裂变性、圈群化的传播特征,再加上相对自由多元的言论、个性化的定制内容、多媒体融合等内容特征,让人们看到了“新型公共领域”的曙光。微博所提供的多元话语平台、“理性交往模式”的试验场以及围观对“潜在民主”的实现,对公共领域的建构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王静  陈思勰 《新闻界》2013,(1):30-33
微博始祖Twitter在国外仅是众多未过滤的消息来源之一,而在我国,微博的平台特质让微博成为了谣言的温床。微博实名制的推出,旨在规范微博用户对于微博这个意见表达以及交流平台的使用,起到遏制微博上谣言泛滥的作用。但是,仅仅是微博实名制的推出,并不能对此起到良好的作用。微博实名制的推行需要相关法律法规以及用户的支持才能更好的起到其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对新浪微博"网络辟谣"账号的307条微博谣言样本进行内容分析,通过微博谣言的内容类型、情绪类型及话语焦点,试图洞悉当前社会公众的深层次社会心理。分析发现,社会生活类谣言比例最高;其次为情绪类型(主要是敌意型和恐惧型);愿望型谣言最少。焦点人物中,普通公众占比最高,其次是党政军机构的工作人员。分裂与焦虑的情绪在社会蔓延,隐含潜在的阶层分裂风险,形成新的社会共识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6.
金屏 《编辑之友》2013,(4):41-44,62
随着微博传播效力的日益扩大,谣言开始借助微博这个平台大规模传播。怎样建立一个良性的言论机制?本文认为微博辟谣是一种社会言论自我净化的机制,但在对于谣言的判断和处理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误区,需进一步完善信息管理体系,构建起一个开放和民主的社会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7.
裴扬 《新闻世界》2013,(7):156-157
【摘要】《第31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微博用户规模为3.09亿。在各大门户网站中以新浪微博发展最迅猛,对社会影响最大。微博为公众提供更为广阔的“意见自由市场”的同时也产生了很多谣言。本文以新浪微博为例对微博谣言产生的原因及应对机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网络时代,谣言借助微博这一媒介平台强势来袭,诸多学者将目光投向微博谣言的研究。通过对谣言传播的结构、社会心理动机以及谣言在微博中的传播特点进行比较分析后认为,微博作为媒介并不生产谣言,微博本身的特性也为谣言在传播中的自我净化提供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以往研究多将微博谣言极化现象归因于新媒体的"微革命"技术,对技术背后的文化与社会因素较少触及。本文研究发现,"身国同构"的传统文化与"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是微博谣言极化过程中的两大关键因素。微博谣言通过唤醒"身体损伤"的集体记忆,赋予传统的"身体政治"内涵,由此激起人们的深层共鸣是其最为简捷有力的极化方式。与此同时,中国社会独特的差序格局,不仅极具自我性,而且收放自如,使得微博谣言的空间扩散不是单纯地个人对个人,而是"圈子"对"圈子"。微博谣言的极化效应是技术、文化与社会因素耦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10.
赵前卫 《今传媒》2014,(12):16-17
移动互联时代,微信与微博成为最常用的两大社交应用和信息获取平台,但在微信和微博中谣言传播泛滥,污染传播生态,影响正常信息获取与社会交往。本文从平台属性、用户关系、信息内容、平台开放度、信息甄别机制五个方面,比较了微信与微博的信息传播差异,在此基础上,从谣言的内容、谣言传播效果、辟谣机制三个方面比较微信和微博中的谣言传播。  相似文献   

11.
随着微博"热"的不断升温,过去一年微博谣言滋生连连,微博独特的信息传播特点,使其成为了谣言泛滥的温床。本文紧跟时代热点,以2012年下半年120条微博谣言为研究样本,进行微博谣言的内容分类,并随机对各类谣言样本进行影响传播效果的指标分析。期望从探究影响微博谣言传播的关键指标中找到有效遏制谣言的方式,也为法律规范和管制微博谣言的传播提供借鉴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微博谣言识别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指出微博在传播信息的同时,也夹杂着谣言等虚假消息、不实言论。针对微博谣言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等特点,深层挖掘微博中的隐含信息,提出符号特征、链接特征、关键词分布特征和时间差等新特征,将微博谣言识别形式化为分类问题,综合新提取的特征与微博文本特征、用户特征和传播特征构建多个特征模板,利用SVM分类学习方法对微博进行分类,识别结果可有效辅助人们更好、更快地识别谣言。实验结果表明,在基本特征的基础之上,新提出的特征能有效提高微博谣言识别的正确率。  相似文献   

13.
刘景景  申曙 《新闻世界》2012,(7):167-168
伴随着微博信息呈几何级数的增长,微博中谣言的大量传播也引起了很多人对微博信息真实性的质疑。那么微博真的会成为谣言的寄身之所吗?本文从微博谣言的成因和微博自净功能的角度对此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意义]研究微博谣言传播的共同特征及其发展规律,可以为相关机构提供决策依据,对微博谣言的治理与干预程序化、常态化有重要意义。[方法 /过程]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构建微博谣言传播网络,结合该方法的相关指标与微博的特征,从连通性、凝聚性、距离等维度对传播网络展开分析。[结果 /结论 ]以年薪十二万加税谣言为例,通过数据采集与结果分析发现:同一主题下微博谣言传播路径会因一部分同时参与了多条微博转发的用户而相连接;单条谣言传播网络的结构具有一定的共性特征,可归纳为单点爆发式、多点触发式以及多点连爆式。在具体的舆情策略制定上,不应采取简单的一刀切,而是要对不同结构的微博谣言传播网络采取差异化的应对措施,进而实现微博谣言的精准治理。  相似文献   

15.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微博已成为传播信息、报道新闻的重要平台。活跃在微博上的除了拥有众多粉丝的"大V"和象征权威的政务微博之外,具有权威性、公信力的媒体作为一支拥有强大话语权的力量也在社交平台上积极地传播信息,然而,微博在为我们提供充足信息的同时也成为滋生谣言的温床。本文研究微博谣言的传播特点和模式,分析微博谣言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治理微博谣言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栾相科 《新闻世界》2013,(6):154-155
微博逐渐成为现代人生活、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在享受其带来的丰富、互动和个性化等一系列便利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其带来的消极影响。而微博谣言便是这其中一点。本文以李天一案和长春婴儿遇害案为例,详细探讨微博谣言传播中受众的种种心理,进而从这一角度提出防治对策,以期能够使微博在未来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由于不同的新闻传播制度,中国传媒公共领域的发展历程与阿伦特、哈贝马斯等西方学者描述的资本主义公共领域存在较大差异。传媒公共领域理论一度被认为是理想主义的乌托邦,而微博的飞速发展,似乎为中国传媒公共领域的实现提供了理想的平台。微博发挥了传媒公共领域在技术层面的平等性、开放性、交互性、批判性,削弱了传媒的政治控制力,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民主进程。但可否就此认为微博是私人(广泛参与的受众)通过对话、协商与辩论形成了公共舆论,从而建构了现代传媒公共领域?本文以"微博约架"事件为例,从公共领域所要求的理性批判、交往理性、公共性、独立性等层面,揭示微博在中国传媒公共领域的实践困境。  相似文献   

18.
作为新一代的互联网应用,微博以其强大的开放性、简单的操作方式和较低的进入门槛等特点在我国发展迅猛.但与此同时,各种谣言借助微博传播也十分普遍.对此,本文以日本大地震为例分析了微博时代谣言泛滥的具体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微博时代谣言的控制防范对策  相似文献   

19.
从“抢盐危机”看微博与谣言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涛 《今传媒》2011,(7):52-53
微博发展到现在,已经拥有了庞大的用户数量,但话语权在得到平等的同时,同样导致了话语权的滥用,特别是在突发事件之后,极有可能引起整个社会秩序的动荡和不安。但其在"抢盐风波"过程中所扮演的双向角色却值得我们思考:既是谣言滋生和蔓延的温床,同时又是成功辟谣的利器,本文以2011年3月的抢盐事件为例,就微博在谣言传播方面的功过是非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袁程远  温志强 《传媒》2016,(8):89-91
随着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的用户快速增加,而一系列相关问题也随之而来.其中较为典型的就是微博谣言的传播与扩散,不仅影响了网络空间的健康发展,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人们的正常生活.因此,对于微博谣言的相关研究极具必要性.本文论述了微博谣言信息变异的原因和各种呈现形式,同时与微博谣言的产生和治理有机结合,有利于针对性地采取应对方式和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