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弄堂的声音     
屠珍妮 《新读写》2011,(1):18-19
曾在弄堂中度过童年并对其有着深厚感情的作者将自己的这份不舍与怀念融入文字,加上自然流畅的叙述,令人也不禁随之感慨。文中特别描写了下雨天收衣服的细节,加上几段上海话对白,读来格外亲切,仿佛就发生在你我身边。而结尾处对如何更好地保护弄堂这样一种“上海情环”的追问,也让全文的主意上升到了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2.
弄堂往事     
梅家铭 《新读写》2014,(6):28-28
她们为何如此怀念上世纪80年代前后的上海,说到底是因为它有一种味道,即“上海味道”。再堂里的记忆是属于上海的独家记忆,作者以70、80后妈妈们的视角回忆了儿时弄堂里的快乐和美好,读来令人追忆和反恩?  相似文献   

3.
重回弄堂     
弄堂曾经是上海的标志,但随着城市的发展,很多弄堂因为过于老旧或者市政规划的问题,慢慢地从我们的视野中消失了。现在绝大部分的市民都已经不住在弄堂中,更多的人或许已没有机会去体验那种生活,老上海的生活记忆也随之开始逐渐消散,而这本是上海城市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陈丹燕的《上海的弄堂》把我们带回了往日的上海,  相似文献   

4.
弄堂深深     
感悟是一种灵动的思考,这种思考可以穿越时空,可以无所不包,可以直达人的内心深处。我们可以感悟生活的细节,感悟生命的意义;我们也可以感悟思想的睿智,感悟心灵的舞蹈。人,不能停止思考,而要思考则必有感悟,有了感悟,才能坚守住生命的航向。  相似文献   

5.
弄堂的记忆     
“你背向车站牌,就会看见一棵大榕树,榕树边有条路,你一直沿着路走过来就可以了。”我挂掉电话,背向车站牌,看见了那棵榕树和那条小路……  相似文献   

6.
弄堂空间作为上海城市精神和市民文化的载体,承载着城市厚重的历史积淀和浓郁的人文氛围,是上海的象征所在。王安忆在弄堂中长大,洞悉生活在其中的市民阶层世俗生活的各种人情世故,因而弄堂成为她怀旧所依托的空间,成为其文本最为核心的意象和想象上海的经典形态。  相似文献   

7.
上海的弄堂     
站在一个制高点看上海,上海的弄堂是壮观的景象。它是这城市背景一样的东西。街道和楼房凸现在它之上,是一些点和线,而它则是中国画中称为皴法的那类笔触,是将空白填满的。当天黑下来,灯亮起来的时分,这些点和线都是有光的,在那光后面,大片大片的暗,便是上海的弄堂了。那暗看上去几乎是波涛汹涌,几乎要将那几点几线的光推着走似的。它是有体积的,而点和线却是浮在面上的,是为划分这个体积而存在的,是文章里标点一类的东西,断行断句的。那暗是像深渊一样,扔一座山下去,也悄无声息地沉了底。上海的  相似文献   

8.
弄堂的滋味     
古乡 《广西教育》2007,(12C):30-31
家乡的弄堂是感性的,深入肌肤的,温暖地游荡在记忆的深处,而弄堂的味道是说不清道不明的一种感觉,没有“暗香盈袖”的消魂,却一直缠在心间,退散不去,对家乡的誊念也如同曹雪芹对黛玉的偏爱一样,无关理由,却偏偏是心灵最深处的爱恋……  相似文献   

9.
弄堂里     
苏州很美。弄堂也很美。美是种享受,走在苏州的弄堂里,那精致小巧的美,不比拙政园逊色。弄堂窄有一米,两个人几乎不可能并排同行,只能一前一后。弄堂幽幽深深的,望不到头。墙两壁长满了爬山虎,青翠欲滴,仿佛手一碰就要掉下来似的。墙上的砖瓦灰蒙蒙的,有些地方竟有了裂缝!让我不敢再像之前那样大肆地推她、挠她,只能用眼睛盯着看。  相似文献   

10.
沈萱羽 《新读写》2013,(2):27-27
每每乘着爸的车,路过卢湾,路过我们曾经的家一巨鹿路,我都会周而复始地问道:“老爸,以前我们家算什么租界啊?”老爸会意味深长地说道:“法租界的。”“上海最浪漫的租界。”在后座的老妈补充道。  相似文献   

11.
童年的弄堂     
每当我走近童年的弄堂,心中就会产生一种亲切感。 傍晚时分,弄堂里迎面扑来的是一阵饭菜香,那味道十分香浓,仔细分辨一下,似乎有红烧肉、芋泥排骨、炒干丝……走着走着你会发现一家杂货店,店里的老板是一个老爷爷,他总是戴着老花眼镜,手里拿着报纸,亲切又和蔼,每当我路过,他总会和我打招呼。  相似文献   

12.
童年的弄堂     
又一次站在弄堂口,体味着这充溢古老传统气息的建筑,仿佛又回到了那个蹲在墙角数蚂蚁的年代,回到了童年的弄堂。童年的弄堂,荡漾80年代里特有的百姓味  相似文献   

13.
弄堂琐记     
在市中心的延安路和巨鹿路之间,有一条不显眼的老式里弄——四明邨,我的外公外婆和太外公就住在那里。上小学之前的时光,我都是在这里度过的,它承载着我儿时的记忆。穿过两扇黑金色绣花大铁门,走进弄堂里,映入眼帘的就是深橘色的砖墙面,上面还有些年代久远的石雕。中间宽的是大弄,左右窄的是小弄,只有第四排弄堂的中间是连在一起的,每次妈妈都会指着那里告诉我:"这就是‘过街楼’,你记好哦,只要走到过街楼,再左转就是外婆家了。"过街楼仅二楼和三楼相连,底楼可以穿过,这是数排弄堂里唯一左右相连的一排,也是这条老弄堂的建筑特色。  相似文献   

14.
[原文]弄堂李仁杰最好是坐小划船从城外摇进来。小划船咿咿呀呀,卷起细波,揉搓白云,披田野的风,挂水乡的画,往桥洞摇去。摇到桥旁,停下来,船主喊道:到哉到哉。  相似文献   

15.
身处在纷繁复杂的娱乐圈,从上海虹口区一小弄堂成长起来的孙俪似乎与这个环境格格不入。这个身材娇小,本真灵动、脾气倔强的女生总给人带来深深的震撼。无论是在荧屏上还是在现实生活中,她那种至善至纯的品格无一不在吸引着人们。如果说荧幕成就了她完美的清晰本真的形象,哪么现实中我们看到的恰好就是她最纯的本色演出。  相似文献   

16.
站一个制高点看上海,上海的弄堂是壮观的景象。它是这城市背景一样的东西。街道和楼房凸现在它之上,是一些点和线,而它则是中国画中称为皴法的那类笔触,是将空白填满的。当天黑下来,灯亮起来的时分,这些点和线都是有光的,在那光后面,大片大片的暗,便是上海的  相似文献   

17.
在王安忆的小说创作中出现了很多城市意象,但最常见的便是弄堂意象。论文从其具体作品的具体描写入手,探讨、分析弄堂意象在王安忆作品中的作用和意义:在王安忆的眼中,上海的弄堂其实就是上海的象征,弄堂即是上海,她不去描写那些现代的高楼大厦,不去描写那些写字间里的俊男靓女,原因就在于王安忆执着地认为是弄堂孕育了上海的文化,养育了上海的芸芸众生,上海的精髓不在那些高楼大厦,而存在于弄堂之中,只有弄堂,才是上海的精髓所在。  相似文献   

18.
在王安忆的小说创作中出现了很多城市意象,但最常见的便是弄堂意象。论文从其具体作品的具体描写入手,探讨、分析弄堂意象在王安忆作品中的作用和意义:在王安忆的眼中,上海的弄堂其实就是上海的象征,弄堂即是上海,她不去描写那些现代的高楼大厦,不去描写那些写字间里的俊男靓女,原因就在于王安忆执着地认为是弄堂孕育了上海的文化,养育了上海的芸芸众生,上海的精髓不在那些高楼大厦,而存在于弄堂之中,只有弄堂,才是上海的精髓所在。  相似文献   

19.
故乡总是令人心驰神往的,那田园牧歌式的乡村童年生活可以让人们编织出一个个美丽的故事。在每个人的一生中,童年是最值得回味的,因而故乡也总是最可爱的。我老家的那条弄堂就是我记忆中最珍贵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20.
在我的印象里,爸爸妈妈是一张褪色的照片:爸爸穿蓝格的衬衫挽着漂亮的妈妈。外婆对我说:“他们出国了,等你长大了就可以去找他们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