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课堂提问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教学艺术。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十分强调读书要存疑、发问,认为“疑,思之始,学之端。”在西方,苏格拉底提倡“产婆术”,以讥讽为起点,就对方的发言不断提出问题,以此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以解决问题。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谈到提问的重要性时,曾风趣地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  相似文献   

2.
我爱国学堂     
原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古语今言这句话出自《论语·为政》,意思是说只学习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不学习就会感到疑惑。助学台这句话是孔子提倡的学习方法。"学而不思"是指只读书或学习知识不懂自己去主动判断,就会陷入迷惑当中;"思而不学"是指自己独自闭门思考而不懂向外界学习知识,就会陷入盲人摸象的困惑中。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真知。盲人摸象:比喻对事物只凭片面了解或局部经验,就以偏代全,妄加揣测,是贬义词。  相似文献   

3.
学会提问     
关于提问,许多学者有过重要的论述。孔子很早就提出过每事问的主张,强调提出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朱熹认为读书无疑者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这是对学习中提出问题非常科学而辩证的阐述,而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的提问能力怎么样呢?  相似文献   

4.
"老子和孔子有一天打架,你会帮助谁?" 这是清华大学2010年自主招生暨保送生冬令营面试题目.要想回答这个问题,至少要大致了解老子和孔子的基本思想,比如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孔子提倡经世济民……你认同哪种学说,就不妨帮助谁.当然,我也不妨直斥这是个典型的伪命题,因为老子主张无欲无为,奉行与人无争、与世无争的哲学,即使孔子缺乏涵养挑起事端,老子也根本不会接招,不可能闹出与孔子打架的"丑闻".  相似文献   

5.
《同学少年》2012,(10):53
"以德报怨"一直被视为宽容、仁爱的大义之举而被力加倡扬。很多人以为"以德报怨"出自《论语》,为孔子提出并主张,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以德报怨"确实见载于《论语·宪问》,但原文如下:"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是说一个学生问孔子以德报怨好不好,孔子说,如果你以德报怨,那么以什么报德呢?显然,  相似文献   

6.
名人谈学习     
姚雪垠: 要善于思考学习必须善于思考,光读书不善于思考是不行的。不思考便不会有收获,正如孔子所说的“学而不思则罔”……光读书不思考,结果就会变成书的奴隶;光思考不读书,结果你也是架空了知识,仍得不到真正知识,所以学问之道,即要善于读书,也要善于思考,明辨是非,知所适从,《礼记·中庸》上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几句话到今天仍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不少同学都想寻找一种好的学习方法,以求快而多地掌握知识。在这方面,孔子提倡的四个结合的学习方法,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一、学与思结合。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只学习,不思考,是学不到知识的;只思考,不学习,就会更加糊涂。只有把学与思结合起来,才能获得真知灼见。二、学与问相结合。孔子提出欲学必须“切问”。他自己学习时就是“每事问”的。知识浩如烟海,学习没有止境,要想真正学到知识,除了刻苦之外,还应有“每事问”的精神。不懂就要虚心向别人请教,切不可不懂装懂,羞于问人,贻误自己。三、…  相似文献   

8.
<正>我国历代教育家都很重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两千多年前的大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每事问"的主张。宋代理学家朱熹认为"读书无疑者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非常辩证地阐述学习中问题意识的重要性。在当前初中历史课程结构下,我们更应重视学生问题意识培养。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下面结合我在历史教学中的实践,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一、夯实"双基"——这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知识支  相似文献   

9.
我的读书观     
小孩子看戏,常常会问:"这是好人还是坏人?"有的人读书也要问:"这是好书还是坏书?"书没有绝对好或绝对坏的。好书坏书,看了以后得自己判断。人能够思考,要相信自己有判断能力。这种判断能力,要靠读书养成,读得多了,有了比较,渐渐就会有判断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一边阅读,一边思考,即“读思结合”,是指在整个阅读过程中,应当自始至终把阅读和思考结合起来。这是一种由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提倡的读书方法。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大意是说:只是读书,而不开动脑筋独立思考,就不会有真正收益;只是自己一个人空想,而不踏实读书,就会疑惑不解。)这两句话清楚地说明了“读”和“思”两者之间的关系:“读”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思”有利于自己智力的发展,但这两者必须结合起来。但如果仔细思考一下,那么我们不难发现,这“读”与“思”一般说来还是有先后顺序的:“读”在前面,“思”紧…  相似文献   

11.
俗话说学问学问 ,一学二问。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主张“博学”要从“多问、多闻、多见、多识”着手。《论衡》中也说 :“知能之士 ,不学不成 ,不问不知。”可见“问”和“学”的关系多么密切。著名科学家李政道博士还说 :“什么叫‘学问’?是要学怎样问 ,就是学会思考问题。我们现在的学校往往是学‘答’ ,学答案固然很重要 ,但学习怎样提出问题和思考问答 ,应在学习答案的前面。”当今很多学者在论证创新教育理论的内涵和本质时也指出 :创新教育要培养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 ,主动性包括主动读书、生疑 ,向老师提出问题 ,与同伴议疑…  相似文献   

12.
问题意识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中国历代许多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孔子很早就提出了每事问的主张,朱熹认为读书无疑者有疑,  相似文献   

13.
李纪龙 《中国教师》2014,(12):12-13
<正>读书、学习、思考、体验、感悟是人们走向成功的法宝。老子的《道德经》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充分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而观古之圣贤,皆有爱学习、爱读书、爱观察、善思考的传统。因此,校园要有读书声,教师要有书卷气成为新课改的一个亮点。激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爱思考、会体验也十分重要。正如穆仁先同志所题:"多读书气宇轩昂,爱写作笔下生花。"我校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以培养小学生阅读习惯  相似文献   

14.
据《论语·学而》记载,一天,孔子的学生向他请教.子路问:"先生,如果我听到一种合乎义理的主张,可以立刻付诸于行动么?"孔子答道:"有父亲和兄长在,怎么能听到就去做呢?"另一个学生冉有问:"先生,我要是听到合乎义理的主张应该立刻去做么?"孔子马上回答:"对,应该立刻实行."公西华感到迷惑不解.孔子笑了笑说:"冉有畏缩不前,所以我鼓励他积极进取.子路生性逞强好胜,所以我就劝他缓慢行事,多听取别人意见."这个故事,就是大家熟悉的孔子倡导因材施教的范例.然而,反复仔细品味这个教育故事,我觉得很有进一步推敲考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一、孔子的教育对象:有教无类,面向全体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体现这一重要精神的主张:"有教无类"。孔子施行"有教无类"的方针,是有坚实的哲学基础的,这基础便是他提出的人性论的观点。"人性论"常常是中国古代教育家论述教育问题、表述教育主张的逻辑起点。孔子首先认识到教育与人性发展的关系,提出了"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阳货》)这一天赋平等的人性论。所谓人性就是在一  相似文献   

16.
郑也夫 《学子》2015,(2):51-52
大学的教育要教什么,我认为简单地说,就是教三件事:怎么读书;怎么写论文;怎么思考。延展一下,像我的学科——社会学,还教怎么做社会调查,自然科学则要教大家怎么做实验。在这儿我就谈两件事:一是怎么读书,二是怎么思考。这倒应了孔子他老人家所说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读书带来的是乐趣而非利益怎么读书呢?我想从不喜欢读书开始谈起。我所见到的情况,无论小范围还是大范围,都不怎么令我满意。整体来说,和其他民族比较起来,我们这个民族现在不太爱读书。  相似文献   

17.
新修订的语文教学大纲提倡:"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通过老师的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让学生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要完成这一任务,我认为要用特级教师钱梦龙在教学实践中创造的"三主四式"导读法来指导,通过教师的"扶"与"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每一个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学会学习,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为自主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千古读书方法之善,当首推孔子”(近代著名学者胡朴安语)孔子作为古代大思想家、教育家,其读书方法科学实用,自成体系,特别是“四个结合”读书法,更为人们所推崇下面就把这种读书法介绍给大家,供参考。一、学与思结合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话极其概括地道出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  相似文献   

19.
孔子及儒家思想是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其影响深远。"仁"是孔子思想最核心的内容,是他许多主张的出发点。孔子有关"仁"的思想内容是极其丰富的,他的政治观强调"为政以德",对人民宽惠,缓和阶级矛盾以达到治国安邦的目的;他倡导要提升道德修养来体现"仁",并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实现"仁";孔子还在自己的一生中不懈地探索具体的"仁"的意义及如何践行"仁"。我们要用辩证的眼光看待这一思想,孔子提倡的"仁"虽然有其历史局限性,但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能够做到目中有"人",倡导为人以仁,确实是一个进步。  相似文献   

20.
启发式教学由来已久。我国早在2000多年前 ,大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的主张 ,其意思是说当学生实在思考不通时 ,才去启发他 ;当学生欲言而又不能明确地表达出来时 ,再去开导点拨他 ,这大概就是启发式的来源。孔子之后 ,《学记》里记载 :“道而弗牵 ,强而弗抑 ,开而弗达” ,主张不能牵着学生的鼻子走 ,要诱导、勉励学生发奋努力读书学习 ;不能对学生采取强硬办法 ,要开拓他们的思想 ,不要越俎代庖。可见我国古代人对启发式教学方法 ,已有了较精深的认识和运用。我们今天在教学过程中 ,也在继承和发展启发式的教学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