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丰子恺 《新读写》2012,(11):35-35
舒伯特是有名的突发的天才。又是有名的迅速的多作家。《听!听!那云雀》(莎士比亚诗)在159钟间作成。《冬之旅》中有6曲是在一个早晨内作出的。故评家说他的乐曲是“流出来”的;又说他是成了“梦游病”状态而作曲的。《音乐与音乐家辞典》的著者格罗夫说:“听他的音乐的时候,似乎觉得与音乐密切地相接触,与听别人的音乐完全不同。”他的乐曲的作出的状态与别人不同,故乐风也有别人所不能有的特色。  相似文献   

2.
这是特级教师支玉恒执教《第一场雪》中的一个教学导读场景:师:第二天清早,天就放晴了。我们看看雪景好不好?(学生答:好)雪景很美,谁能把它美关地读出来?他读得的时候,大家闭住眼来听,看他能不能把你带到那么美的雪景中去。生:(读文)“今天早晨……五光十色的彩虹。”师:你们听他读完这段,是不是感到走到雪野中去了?(学生反映不一)  相似文献   

3.
<正>一、谈话铺垫,导入新课1.由一段评价引出作家梁晓声:“他是中国文坛最优秀的作家之一,根据他的小说改编的影视剧总能成为大街小巷热议的话题。他仿佛是这个时代的书记员。”2.出示董卿在《朗读者》节目中对梁晓声的访谈片段。看了这段访谈,你知道了什么?获得了哪些信息呢?3.交流:认识那个贫穷的年代,了解人们艰难的生活。预设:(1)聊“闲书”。  相似文献   

4.
俄国作家契诃夫曾说:“写得好的本领,就是删掉写得不好的地方的本领。”这句话是值得珍视的,遗憾的是这个说法还是不够具体。什么是“不好的”呢?鲁迅先生曾说:“研究大作家的手稿,看他怎样修改。”如今这句话也用到了他的身上。早在1981年,著名的鲁迅研究专家、编辑家朱正先生就出了《鲁迅手稿管窥》一书(再版名为《跟鲁迅学改文章》)。  相似文献   

5.
改诗妙趣传说在一次殿试中,某位皇帝要参加殿试者先念错一句唐诗,然后再用第二句唐诗补救。第一位考生思索片刻,念道:“人面菜花相映红(崔护《题都城南庄》‘人面桃花相映红’),桃花净尽菜花开(刘禹锡《再游玄都观》)。”他用“桃花”补救了“菜花”。皇上听了点头赞许。谁知,第二位考生的两句诗更是赢得龙颜大喜:“少小离家老二回(贺知章《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皇上听了龙颜大喜,说明他补的诗句有点意思。你能不能用白居易《琵琶行》中的一句话来补救第二位的“错”诗呢?巧说胜负体育用语奥妙无穷。胜与负(…  相似文献   

6.
幽默与漫画     
童言无忌 一年级有一篇课文叫《咕咚》,其中有一句是:小兔子听到“咕咚”一声吓得撒腿就跑。这时,一个超老实的孩子突然在下面也没举手说了一句:“兔子几条腿呀?”只听他后面的那个学生张嘴就回答:“仨(撒)腿啊,笨蛋。”  相似文献   

7.
多次听初中老师上《老王》(人教版八年级),也多次听高中老师上《老王》(苏教版必修三),看到绝大部分课堂都比较关注“老王是怎样一个人”.且更多地让学生体会他性格中“善”的一面.而比较忽略伴随老王一生的“苦”。  相似文献   

8.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隆中对》中有这样两句话:(1)“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2)“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对这两个句子,《教师教学用书》是这样翻译的:(1)“诸葛孔明,是卧龙,将军难道不愿意见他吗?”(2)“这大概是天拿它来资助将军的,难道将军没有夺取它的意图吗?”这里,显然译者是将“岂”字译作“难道”或“难道不”、“难道没有”了,  相似文献   

9.
《演讲与口才》(学生版)2013年第5期刊登了《挪威人怎么这么“傻”?》一文,文中有这么一段文字:妈妈不解地问佩德森:“你怎么还要把你太太吃的单独付账呢?”他解释说:“因为我太太不是我们单位的员工,她吃的就应该自己掏钱……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想揩公家的油。”我和妈妈听了,面面相觑。我暗自惭愧……  相似文献   

10.
常在报刊中见到“乍舌”、“啧舌”、“咂舌”和“咋舌”,它们是同一个词吗?诸如:(1)虽然商品房建了不少.但是房价却高得令人乍舌。(《科学导报》2011年9月12日)(2)喀左蒙古族自治县南哨镇创出茵菜联体棚设施农业新模式,亩纯效益预计达到14万元.听起来令人啧舌。(《朝阳日报》2011年3月28日)  相似文献   

11.
2岁的女儿非常喜欢听童话故事,而且常常提出一些我们意想不到的问题。如,在讲《小马过,.--j-)时,她会天真地问:“小马的爸爸呢?他怎么不去送粮食?”在讲《乌鸦喝水》时,会好奇地问:“小乌鸦的妈妈不给它倒水喝么?”在讲《三只小猪》时,又不解地问:“小猪的爸爸妈妈呢?”  相似文献   

12.
师:《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拇指姑娘》、《坚定的锡兵》……这些童话人物是哪位作家创造的啊?(生答:安徒生。)安徒生是同学们最熟悉的“童话大王”了,他的手里仿佛握着马良的神笔,很普通的事物,到了他的笔下,就变成神奇、有趣的东西了。比如:一根根普通的火柴光亮,在小女孩眼中可以变出火炉、烤鹅、圣诞树,还有慈祥的奶奶;在大海里生活的鱼儿,竟然拥有了人的身体,可以走上岸来,追求爱情。安徒生多么像一位魔术师,用他高超的技艺吸引着一代又一代观众的眼球。你们想不想走到这位魔术师的背后,看看他是怎么“耍花招”的呀?·  相似文献   

13.
教学案例:“加法运算律”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古时候.有一位老人养了一大群猴子。一天,他对猴子说……”课件播放《朝三暮四》的故事)。师:为什么养猴的老人心里偷着乐呢?你能用算式说明吗?  相似文献   

14.
博客高三     
《中国高校招生》2006,(11):41-42
“我们被地理老师无情地抛弃了……”(一阵假意的痛哭) “抛弃了?为什么呀?”。 “呵呵,别听他瞎扯,听说是换老师了。” “是吗?新老师是谁?” “至今神秘面纱尚未揭晓,欲知详情,请听下回分解”(教室里不禁一阵“拳打脚踢”,伴着阵阵欢笑)  相似文献   

15.
去年年底,笔者参加市散文教学研讨会.听了《老王》、《怀李叔同先生》、《祁连雪》等几堂课后,最大的感受是.教师很少(几乎没有)带学生领略文章中的人情美、风景美,甚至连真正的思维训练都谈不上.更多的只是明示或暗示学生如何快速、准确地捕捉文中的相关信息、整合答案。比如,“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老王的不幸?”“不幸的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李叔同有着怎样的人格魅力?”“李叔同的认真体现在哪些地方?”  相似文献   

16.
一、INTRODUCTION选文简介: 《重聚》(Reunion)节选自美国女作家安妮·法恩(AnneFine)的小说《金鱼跟》(Goggle-Eyes)的第八章。自从妈妈和杰拉尔德吵架之后,基蒂就再也没有见到过他,但她却越来越想念他。妈妈似乎也很想念杰拉尔德,但她却不肯主动与他联系。妈妈的案子开庭了,基蒂在家里焦急地等待着结果。杰拉尔德出现在了法庭上,他的出现带来了什么样的结果呢?妈妈会被无罪释放吗?杰拉尔德会和妈妈和好吗?  相似文献   

17.
<正>板块一:读准一首词师:(出示《浣溪沙》)谁来读这首词?大家仔细听,他是否读准了每个字音。师:大家都听入迷了,你来评价一下。生:他读得很正确。师:是的,非常正确,预习工作做得很棒。这里有一个多音字,(圈出“少”)读。(生齐读)读整句。(生齐读整句“谁道人生无再少”)师:这里的“少”作“少年”意思,所以读shào。古诗词不仅要读正确,还要读出节奏来。  相似文献   

18.
孔子从事教育40年,以“六艺”为教材,把“德行”列为四科之首,体现了他全面发展、德育首位的教育主张。由此出发,他全面阐发了为师之道,对教师提出了多方面的要求,比较系统地提出了他的教师素质观。一、修己正身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他还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颜渊》)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他指出:“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子路》)可见,要使学生身正行直,教师自己先要正身,身正行直是教师的首要条件。教师只有以身立教,率身…  相似文献   

19.
先列出四位教师及其相关的作者、作品: 寿镜吾先生,鲁迅的老师,“我对他很恭敬,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藤野先生,鲁迅的老师,“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藤野先生》) 蔡芸芝先生,魏巍的老师,“她是一个温柔和美丽的人”,“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我的老师》) 段泽甫先生,杨如鹏(科普作家)的老师,段先生“讲课生动通彻,板书古雅清丽,昭示出学养的深厚和性格的耿介,深受同学们的敬重。”(《恩师赋》) 作品中的教师形象大致有两类:一类是作家…  相似文献   

20.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55页介绍“牛顿(1643—1727)”,而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P158:“牛顿(1642—1727)”。牛顿到底是1642年还是1643年出生?杰里·本特利的《新全球史》和赫·乔·韦尔斯的《世界史纲》中牛顿出生年都是1642。易杰雄主编《世界10大思想家》(安徽人民出版社2000版)还把他和1642年逝世的伽利略进行了比较:“他(伽利略——笔者注)的逝世和牛顿的出生.正好在同一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