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萨特吸取黑格尔哲学中的非理性成份,将胡塞尔等人的现象学研究成果,转化为人生哲学的方法论,对海德格尔为其确定的研究对象——处境中的人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意识是其本体论的基础,萨特正是通过对意识特征的描述,“自在”与“自为”的剖析等一步步推导出人是绝对自由这一结论的。然而这一本体论的基础并不牢固。致使他的本体论乃至是整个自由哲学矛盾重重。  相似文献   

2.
绝对的普遍性、绝对的本原性和绝对的本质性是本体概念的三重规定。本体概念是以特定的思维方式把握世界形成的观念建构,但却被看成实体意义上的绝对存在。以本体概念为基础的本体论是建立在抽象主义、基础主义、本质主义和绝对主义思维方式之上的思辨形而上学体系。历史唯物主义因为超越思辨本体论而开启了后形而上学的当代思想视域。当代思想的本质任务就是扬弃思辨的本体论体系及其思维方式,拒绝绝对主义和独断主义,为弘扬打碎思维禁锢的开放精神奠定思想前提。  相似文献   

3.
本体论始于对存在的关注与追寻,形而上的本体论体现强烈的绝对意识,这源于人类的思维至上性和实践彻底性。绝对意识使哲学形成得以自身的魅力——终极关怀。分析本体论的三重内涵:终极存在、终极解释、终极价值,在回溯以往本体论追求所显现的绝对意识的同时,更应体味绝对意识对于我们今天所处的相对主义时代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爱本体论,就是把爱当成了哲学本体论概念,看作是世界的本源和存在依据.爱本体论的提出,不是为了单纯的理论构造,而是意在为哲学本体论找到一种具有普遍解释力并能够对当今世界产生重要影响的"世界通用语言".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刻,我们特别需要在精神上树立一个绝对的东西,构建本体论、价值论、伦理学的"绝对命令".我们倡导爱...  相似文献   

5.
在终极意义上,审美是一种自我同一性体验。古代中国的道家和禅宗美学是如此,现代西方的马克思美学也是如此。但是,道禅美学自我设定的绝对理念是宇宙本体论的道或佛,而马克思美学自我设定的绝对理念是人类本体论的人的本质属性和本质力量。然而,二者相通的是:在审美感悟中,个体都是通过与绝对理念的浑然合一以超越有限性和相对性而达到精神上绝对无限和自由的。  相似文献   

6.
萨特深入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人,探索个人的自由与解放,其人学本体论经历了现象学本体论、自为的绝对自由本体论和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人学本体论三个阶段。钩沉这三个阶段,评价萨特的人学本体论对发展马克思主义人学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康德批判了本体论证明的逻辑根据,此后本体论证明很少被援引来证明上帝存在.从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及相关文本出发,旨在对康德的批判进行梳理.通过分析康德对本体论证明的批判,阐明本体论证明的实质是由概念推导实存,得出康德要并不因此否认上帝存在,而是要从道德实践中认识上帝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正> 笛卡尔开肇了近代哲学,“我思故我在”已暗暗开辟了理性本体化的通道,但它本质上是一种认识论,“我思”只是主体还不是本体。十八世纪末,康德开始以认识论外观的理性本体论总结近代哲学。十九世纪前期,黑格尔终于建立起宏伟的绝对理性本体论体系,囊括了宇宙本体论和认识论本体论,开辟了历史本体论,完成了近代哲学。从苏格拉底到黑格尔,一段以理性统治、整体至上为主的哲学走到了自己的终点。十九世纪后期,完全意义上的现代人文哲学终于以尼采、狄尔泰等人为代表正式形成。而以后期谢林、叔本华为发轫,十九世纪中叶,哲学处于一个非常混乱的过渡时期,绝对理性的崩溃和非理性个体的崛起,搅拌一起,这是一个寻求出路的伟大探险时期。本文认为,这个过渡时期应当作为一个整体对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本体论思想,是基于历史的必然性和人类的必要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本体论,一是我们可以从哲学自身来看,实践本体论是对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超越;二是我们可以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处获得证明。物质本体论与实践本体论争论的焦点是自然与实践的关系如何。实践本体论主张自然的人化和人化的自然是在实践基础上实现的,实践基于自然又超越于自然。对唯物主义必须进行实践的理解,才能正确把握人与世界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绝对连续函数是实变函数中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在绝对连续函数性质证明和应用中,经常利用到Lebesgue积分、一致连续性和绝对连续性等知识.以绝对连续函数的定义、基本定理为研究的基础,对绝对连续函数的复合运算、绝对连续函数Lebesgue积分的分部积分和换元公式等性质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1.
现代语言哲学本体论受当代科学思潮、科学哲学思潮和社会科学思潮的影响,由传统思辨哲学的抽象绝对精神本体转向事实、经验现象本体。这种转向的三种趋向:经验实证的事实本体、意识现象客体和实践功用本体。这种转向给哲学提出语言与世界的关系、信息世界哲学本体新的研究方向,但也存在经验主义的局限性,必然走向辩证本体论的轨道。  相似文献   

12.
本体范畴的绝对性决定了它的惟一性,因此它是逻辑自明的,既不需要也不能够被追问。作为本体论预设,“对象化”不具有自身的合法性,它只能作为实践展开的结果,被历史地建构起来。“对象化本体论”不能取代实践本体论成为恰当的本体论形态。“实践”作为“大全”,并不导致“自我封闭”,而是为内在的开放性提供了绝对前提。马克思哲学所特有的现实性和批判性,只能植根于实践的本体论奠基。  相似文献   

13.
哲学相对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命题。第一个出发点是绝对相对无条件关联的本体论;第二个出发点是绝对相对有机结合的认识论;第三个出发点是绝对相对总体制约的方法论。以此阐发哲学相对论的主要内涵,力图廓清理论界的一些学术疑点。  相似文献   

14.
从本体论角度考察老子的"道"与黑格尔"绝对理念"的差异.包括四个方面:一、物质的"道"与精神的"绝对理念";二、自在的"道"与自为的"绝对理念";三、与时空同在的"道"与超时空的"绝对理念";四、无终点的"道"与有终点的"绝对理念"  相似文献   

15.
传统美学依据实体本体论,以美为研究对象,美的本质问题成为美学的基本问题。但美的本质问题是不合理的问题,因为不存在所谓“美”这种客体,美不是实体。从存在本体论出发,应该提出审美的本质问题,审美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而审美对象(“美”)只是一种存在的意义。同样,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问题也随之解决,审美对象不是主观的,也不是客观的,而是超越主观与客观的对立,是二的绝对同一。  相似文献   

16.
尼采被视为后现代主义哲学的先驱,与其哲学的反本体论倾向有着必然的联系.尼采对本体论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认为本体论的基本范畴"上帝"、"灵魂、"物"等实体和"存在"本质都是一种假设的、想象的存在,根源于人类理智的失误和对自然现象的错误解释,因而都是不存在的.在此基础上,他认为,世界根本不存在一个最终实体、最高本质或绝对原则,这个世界是不断生成着的世界,是权力意志的世界.  相似文献   

17.
柏拉图对美的思考中包含了对美的本体论功能和本体论结构的揭示,把美的显露、澄明或者真理证明作为它的本质因素。伽达默尔对柏拉图的美的本体论功能和结构的现象学分析,目的就在于揭示美的显现对于美的存在来说具有的一种本体论规定性质。柏拉图的这种美的本体论功能和本体论结构通向了胡塞尔"回归事物本身"和意向性等现象学理论主张,也由此通向了海德格尔的存在基础本体论的主张:此在就是存在者的存在,存在者应该是在存在中存在。伽达默尔对柏拉图的深刻发现和继承的观点是:美在显现。  相似文献   

18.
黑格尔的"绝对"范畴就是指最高的精神实体即"绝对精神",它集本体论、辩证法、认识论于一身,其实质是客观唯心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扬弃了黑格尔的"绝对"观,从客观事物的矛盾运动出发,在"绝对"与"相对"的对立统一中把握"绝对",第一次把人们对"绝对"的理解建立在唯物辩证的基础之上,从而同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及形形色色的机会主义划清了界限.  相似文献   

19.
为评析唐君毅的新儒家思想,本文对他的中心观念的确立加以考察。唐氏对“我感”自明性的绝对肯定,在逻辑上隐含着走向虚无主义的可能性;对本心之恒常、真实、至善、完满等论证,颇象中世纪安瑟伦对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唐氏的“心外无理”是他企图超越唯心论体系的核心命题;唐氏的“内圣”修养思想的真正落实,必须放在社会理想的实现上。唐氏对本心、道德自我论证的形而上学性,表明他在根本上还没有摆脱传统哲学的窠臼。  相似文献   

20.
班建武 《中国德育》2007,2(3):95-96
从本体论层面来理解道德灌输,有利于增强人们对学校德育合法性的认识,符合社会教化的现实与个体社会化的需要。当前,道德灌输的知识论基础受到了后现代哲学的颠覆。信息时代灌输主体的多元化造成了灌输内容的良莠不齐。代沟的加大使得谁有资格灌输成为一个现实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以普适性伦理与时代精神作为灌输的新的知识论基础,以寓教于乐、春风化雨作为灌输方法创新的基本原则,以平等互动作为新的“授一受”关系的建构基础。灌输在实践中应力戒强制灌输,但这不等于要取消任何意义上的灌输,我们要做的只是要赋予灌输以本体论的地位。人类道德教育总是在相对主义与绝对主义的两级之间来回摆动。绝对的“左”和绝对的“右”都会带来学校德育的灾难性后果。正确的道路应是取得二者之间的平衡,即在尊重、发挥学生道德主体性的同时,谨记对学生的价值引导,这种引导必须有明确的方向性和目的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