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非人类中心主义主要包括动物中心论、生物中心论和生态中心论,人类中心主义主要包括宇宙人类中心主义、神学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人类中心主义,非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类中心主义忽视了自然的内在价值,并且认为当代的生态环境问题是由人类中心主义所引起的,对此,笔者从人类中心主义的角度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2.
生态环境的恶化引发了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哲学关注与讨论。其中,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中心主义是具有代表性的两大类别,它们各自具有自身的合理性与局限性。生态中心主义虽然承认自然中其他生命的价值,但是人们无法理解人以外的生命的价值。因此,人们只能从人类的立场去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兼具人文精神,不断改进与发展人类中心主义。  相似文献   

3.
理性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文明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七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我们认为,建设生态文明,在理论上必须重新思考过去人类对待大自然的态度和立场,坚持理性人类中心主义,实现对传统人类中心主义,尤其是对近代人类中心主义的扬弃;在实践中,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理性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在经济发展模式选择、经济结构调整、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等方面实现生态化革命。  相似文献   

4.
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在人类社会产生以来一直备受关注。我国去年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中就指出,要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要以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新型社会发展道路来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早日实现。这一政策的提出既体现出人类已经充分认识到自然环境对于人类的重要性,也表明世界发展潮流从人类中心主义到生态中心主义的转变。所以,研究人与自然关系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一些非人类中心主义者把人类中心主义视为生态危机的思想根源,由此全盘否定人类中心主义的神态伦理观,而这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是不正确的,而且是有害的;事实上,立足于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伦理观并不是要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对自然无限制掠夺,而是在认识到人对自然的依赖关系的基础上不断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寻求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人不是一般的其他自然存在物,人类不应放弃为自身谋福利的权利而成为其他自然存在物的道德义务的主体,我们应走进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伦理观。  相似文献   

6.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伦理学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并产生了许多分支学科,生态伦理学就是伦理学的重要分支之一。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是生态伦理学两种截然对立的发展观念,而人类中心主义又经历了传统人类中心主义、现代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人类中心主义三个历史发展阶段,其分别代表了"以人为重""人物并重"和"非人为本"的价值选择。对三种理论的辨析可以更加深刻地揭示生态伦理学的价值追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7.
当全球性生态危机越来越严重,并已经开始危及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时,人们开始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在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过程中,出现了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两大流派。那么,在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进行探讨的过程中,我们是应该走入人类中心主义还是应该走出人类中心主义呢?通过对诺顿的人类中心主义的两种形态及墨迪的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的分析,得出弱化的人类中心主义是一条更好的可选择道路。  相似文献   

8.
面对生态危机,我们该如何看待人类中心主义,这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文章认为,人类中心主义是一个价值论命题,且只有把人类中心主义作为一个价值论命题,才能对生态危机的成因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对于如何研究人和自然环境之间的道德关系,西方的“生态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伦理学围绕着走出人类中心论还是走入人类中心论的生态伦理学的价值问题展开争论,这些争论有利于人类反思其实践活动的后果,但两者都脱离了制度维护,抽象谈论生态问题及其解决方案。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生态伦理观则将生态伦理价值观的形成与改变建立在制度的基础上予以探讨,这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井媛  王敏 《海外英语》2012,(14):176-177
丹麦女作家伊萨克·迪内森的自传体小说《走出非洲》诠释了生态女性主义者所积极倡导的生态与人生智慧。小说直接或间接地批判了长期以来人类社会所存在的人类中心主义和男性中心主义,告诫人们只有建立和谐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及两性关系,才能真正领悟到生活的真谛。  相似文献   

11.
法律与伦理道德是密切联系的,伦理道德观念的变化将对法律的发展变化产生重要影响。非人类中心主义的新生态伦理道德观念正在向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伦理观念发起全面的挑战。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伦理观念将对环境法产生重要影响。环境法应以生态利益为本位。环境法的调整对象应当包含人与自然的关系。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伦理观念应成为环境法的重要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生态伦理的价值选择——现代人类中心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中心主义强调一切从人类整体利益出发,为整个人类整存与发展的需要服务。传统人类中心主义在强调人的利益时走向了绝对化的极端,忽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现代人类中心主义强调了人的利益的整体性、共同性和社会性;看到了人与自然的休戚相关性,又突出了人的主导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坚持以人的利益作为环境伦理的中心,又主张以尊重自然规律及其内在价值为基础,成为生态伦理的价值选择。  相似文献   

13.
人类中心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可持续发展作为解决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新型发展战略,从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辩证观点看,就是第五个阶段的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人类中心主义.它所体现的以人为本的思想和关注人类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甚于个体的局部利益和暂时利益的观点,是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4.
可持续发展伦理观是对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伦理观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伦理观的整合与创新,它既超越了两派的纷争,又吸取了两派的积极成分,是一种包容性更强、内容更丰富、体系更完备的理论。  相似文献   

15.
纪录片《不可忽视的真相》以生态美挑战如画美,以荒野悲剧否定人类悲剧,以风险美学对抗人文美学,从而以生态中心主义美学对纪录片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美学形成了全面的挑战。  相似文献   

16.
杨华 《海外英语》2012,(8):203-204
后现代主义是当代西方最具影响力的文化思潮之一,生态女性主义从中获得了消除男权统治及人类中心主义的理论基础,旨在打破传统的父权制文化霸权,寻求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主要表现在反对逻各斯中心主义及传统二元对立模式,消解语言中心主义,否认元叙事,强调差异与多样性等方面。  相似文献   

17.
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的理论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人类中心主义在历史上做出过巨大贡献,也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以反对人类中心主义面目出现的非人类中心主义有其合理的地方,也有不足之处。现代人类中心主义通过对传统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扬弃,使理论自身得到了丰富和完善,显示了巨大的理论优势。  相似文献   

18.
人是处在一定的“关系网”中的 ,可以把之分解为人和自然的生态关系、人和人的社会关系这样两种类型。人的活动既受社会尺度的制约也受自然尺度的制约 ,社会和自然处在辩证的关联当中 ;而社会存在着时间 (代际公正 )和空间 (代内公正 )两个坐标。因此 ,只有按照这两个尺度和两个坐标重构起来的人类中心主义才是彻底的。按照这样的方式重构起来的人类中心主义 ,是生态的人类中心主义、永续的人类中心主义和整体的人类中心主义的集合体 ,成为了新人文主义。这样的人类中心主义才能成为生态价值和生态道德获得合法性的价值根据。  相似文献   

19.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梭罗在《瓦尔登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作品中兼具生态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这两种相对立的观点,但是两者并不矛盾,自然和人已经融为一体,共存于生态系统之中。  相似文献   

20.
杰克.伦敦的自然观呈现出他一贯的矛盾特征,既有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成分,也有生态中心主义思想的因子。他虽强调自然为人而存在的价值,但也表露出人类回归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