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非度量属性特征的典型性与比喻句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异质性”不是比喻的构成条件。如果以度量类属性为比较点,即使不同类,也不能构成比喻;而当作比一方在作为比较点的非度量类属性上具有典型特征时,即使两事物同类也可以构成比喻。因此,非度量类属性特征的典型性才是比喻形成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2.
构成比喻 ,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喻体和本体在本质上各不相同 ,二是喻体和本体存在一定的相似点。比喻的运用是否成功 ,关键在于寻找二者之间的相似点。这样的相似点 ,不仅存在于同一属性范畴的事物中 ,也存在于不同属性范畴的事物中 ,存在于无形和有形的事物中 ,并且存在于不同感官范畴的事物中。同一属性范畴事物间的相似点 即在与本体属性相同的事物中寻找相似点来构成比喻。“少小不识月 ,呼作白玉盘”(李白 ) ,“轻舟南下如投梭”(苏轼 ) ,盘与月在形体(圆 )、颜色 (白 )上有相似点 ,梭与舟在形状上、动态上有相似点。“玉容寂寞泪…  相似文献   

3.
比喻是出现最早、使用最频繁的修辞格的一种,它随着语言的发展,出现了一些复杂的表现形式,如比喻体或相似点出现多样化,又如喻体为几个事物的关系等等。为了说明的方便,我们将具有多个相似点或多个喻体事物的比喻称为复杂比喻。如果一个比喻只有本体是几个事物,而喻体事物和相似点都是单一的,那么这个比喻仍不能算作复杂比喻。如:  相似文献   

4.
相似点是构成比喻的关键,它主要是伴随着人们对事物之间关系的建立而产生,其产生的关键在于联想,对事物外部形象的联想产生具体的相似点,对事物内部规律、功能等的联想产生抽象的相似,喻体事物之间的对比以及联系也能产生相似点。相似点的隐现除了受制于比喻本身,还与语境和接受者的知识经验有关。  相似文献   

5.
比喻有三个组成要素:本体、喻体、比喻词。本体和喻体必须是两个本质不同而有相似点的事物,相似点是作引起联想并构成比喻的基础,是喻体和本体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联系。根据表达的需要,人们作比喻的时候,或是直接点明本体与喻体之间的相似点,或是隐含不露,或是巧妙地将相似点对照、比较、铺设,使比喻形式灵活多样,从而增添语言的艺术魅力。笔对比喻的相似点作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比喻是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最常用的技法之一,它就是在描写事物、说明道理或论证观点时,用同它有相似点的事物或道理或观点来打比方,使描写生动形象,说理形象具体,论证浅显易懂。比喻通常都有本体和喻体,本体是被比喻的事物,喻体是用来比喻的事物。本体和喻体之  相似文献   

7.
张传富 《学语文》2005,(2):3-43
比喻有三个组成要素:本体、喻体和比喻词。其中本体和喻体必须是两个本质不同而又有相似点的事物。相似点是作者引起联想并构成比喻的基础,是喻体和本体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联系。根据表达的需要,人们作比喻的时候,或是直接点明本体与喻体之同的相似点,或是隐含不露。或是巧妙地将相似点对照、比较、铺设,比喻形式灵活多样,从而增添语言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8.
讲比喻,总会提到它的客观基础:喻体本体的相似点。翻开书,都见强调比喻的两个基本条件:必须是不同类属的事物,必须有某种相似点。阐述一清二楚。但是,却有教师来信问:“他像巨人一样挺立着,两眼放射着坚毅的光芒”一句是比喻抑或不是,  相似文献   

9.
比喻是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最常用的技法之一,它就是在描写事物、说明道理或论证观点时,用同它有相似点的事物或道理或观点来打比方,使描写生动形象,说理形象具体,论证浅显易懂。比喻通常都有本体和喻体,本体是被比喻的事物,喻体是崩来比喻的事物。  相似文献   

10.
修辞手法     
比喻考点分析比喻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比喻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用来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联系二者的词语)组成,它包含明喻、暗喻、借喻、博喻、通感五种。构成比喻的条件是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性质不同的事物,利用它们之间在某一方面的相似点来打比方。比喻的作用:一是对事物的物征进行描绘或渲染,使事物生动、具体,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肯定三分法后,对儿童语言与成人语言在比喻的运用上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儿童比喻句与成人比喻句有较大区别:儿童比喻句的本体和喻体多为身边常见事物;比喻词的运用上也有较大区别;同时还分析了成因。  相似文献   

12.
陆燕 《凯里学院学报》2009,27(2):112-115
隐喻是将本体直接说成是喻体的一种比喻,创造和运用隐喻,不是单纯的语言修辞,而是人类认知的进一步发展,是人类意义表达体系的重新建构。隐喻的翻译,应该遵循文化适应性原则,将隐喻作为一个传递的文化符号,是从文化上对原文喻源进行重新诠释的意义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3.
隐喻是一种隐含着的比喻,是在两类不同的事物——本体和喻体之间含蓄地比较,它们存在着内在的关系。两种本似无联系的事物之所以相提并论,是因为人类在认知领域对他们产生了相似的联想,因而最终会利用这两种事物的交融来解释、评价或表达他们对客观现实的真实感受和情感。本体和喻体的多元化的运用,使人们进一步挖掘言语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丰富了语言效果。  相似文献   

14.
模因是文化传递单位,也是文化复制因子,其核心是模仿。从模因论角度看,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模因。隐喻是从"始发域"向"目的域"的投射,喻体与本体的相似性是构成隐喻的基础。从模因论的视角来分析方位性隐喻,以空间概念意义UP和DOWN为始发域,向情绪、身体状况、社会道德等认知领域映射而获得抽象意义,有助于方位性隐喻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刘清华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0,31(9):98-100,F0003
从隐喻所具有的高度临摹性的视角,对照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解释其在语境中具有的常规性和非常规性隐喻机理。以时间为变量,探究隐喻的理解中主导心理空间的语言转换应对情况,分析隐喻的思维发生机制;划分隐喻的临摹性,把抽象的、虚拟的维度作为思维的介质,用来研究其演变过程;选用隐喻实例阐述不同语言间本体域和喻体域之间的结构相似性,认为伴随临摹性而产生的相似性构成常规语义转移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动物寓言是世界寓言的主体,寓言与隐喻关系密切;寓言是一种扩展式隐喻,是语篇隐喻。动物寓言中寓意产生的基本条件是故事文本本身与语境之间发生了语义冲突,产生的基础是相似性,尤其是物理基础与心理体验之间的相似性,也包括由情景相似引起的情感间的相似。在动物寓言中,寓意的产生既是一个概念域(寓言故事)中的喻体(动物)蕴涵向另一个概念域(寓意)中的本体(人)映射的结果,同时也是双重影像动态互动的结果。双重影像使寓言生动,也是寓言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7.
比较理论认为,隐喻理解始于辨认其中的比较,然後按本义比较方式理解。Glucksberg和Keysar(1990)提出,隐喻是范畴包容性断言,本体被归于一个用喻体命名的临时范畴。本文举证支持了这一模型。另一问题涉及Lakoff和Johnson(1980)提出的概念隐喻。Gibbs(1992)坚持认为,隐喻是长时记忆中的概念映射的实现,隐喻理解利用概念隐喻。范畴包容模型认为,隐喻理解无需调用概念隐喻。本文论证,概念隐喻是在隐喻理解後被认识的,其作用是解释隐喻的系统性。结论:比较过程和概念隐喻在隐喻理解申没有被使用。隐喻理解是一种范畴化过程,把本体归于一个喻体代表的上级范畴,井把喻体的特性赋予本体。  相似文献   

18.
比喻是世界各民族语言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修辞方法,它主要用于揭示事物的特征,使语言形象、具体、生动,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启发读(听)丰富的联想。比喻包括三种类型。明喻、隐喻和换喻。因本体、喻体和喻词出现的情况不同,这三种形式各具特点。本通过对这些特点进行分析讨论,旨在为读展示英语比喻修辞格的全貌,以便更好地欣赏、正确地运用这些辞格。  相似文献   

19.
隐喻的标志性特征是本体和喻体既相异又相同。从意识活动的视角来看,隐喻的本体、喻体在意识感受性上具有同一性,这为隐喻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隐喻研究中的同一性是一个连续统的概念,大致分为相同的同一性、相似同一性、相应同一性和相关的同一性,借此进一步为隐喻的认知分类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