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在分析了后殖民主义翻译策略——异化和杂合提出的文化背景后,指出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对差异性的诉求以及对民族性的批判都是从强势文化的视角出发,必须从民族文化的现实状况出发选择翻译策略。"杂合"是一个中立性的概念,具有理想化的色彩,因此,本文提出以"拼贴"取代"杂合",以凸显翻译中的权力斗争过程。  相似文献   

2.
引进"杂合"的概念,以翻译适应选择论为基础对"林译小说"翻译策略进行解读与分析,并得出以下结论:林纾在其小说翻译中采用的是"杂合"策略,这种"杂合"是表现在语言、文化、诗学各方面的全方位、多层次的"杂合";是其多维适应当时"翻译生态环境"中的社会维、译者维、诗学维、读者维、赞助者维和目的维的基础上,相对集中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做出适应性选择转换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考试周刊》2017,(26):182-183
"杂合"主要指不同语言和文化间的相互交流、交融这一过程以及该过程所产生的某种具有多种语言文化特点但又独具特色的混合体。只要有两种或两种以上文化的碰撞与交流就势必会产生"杂合"。赛珍珠所翻译的《水浒传》就是"杂合"翻译理论的一个很好的实现,通过对其章回题目的翻译策略研究,得出其翻译策略,使其能很好的为日后翻译工作服务。  相似文献   

4.
《简·爱》两个译本,一个采用异化策略,一个采用归化策略,细读发现都是杂合译文。杂合是译文的普遍现象。杂合是必然的,也是必须的。  相似文献   

5.
以《金陵十三钗》的英文译本The Flowers of War为研究对象,以后殖民"杂合"理论为依据,通过个案分析的研究方法,从语言、文化和文学规范三个层面来分析其英译本的杂合特征。通过研究发现译本呈现出明显杂合特征,译者灵活地将归化与异化策略相结合,以目标语读者为归依,适当地融入异语文化,成功传达了原文的内容。  相似文献   

6.
文学翻译中杂合现象的普遍性有助于重新认识翻译界争论不休的归化、异化翻译策略。本文从杂合视角分析了归化、异化,探讨文学翻译中如何处理文化因素,提出了杂合的翻译策略。即异化为主,归化为辅。  相似文献   

7.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流活动,不同语言间的差异不仅表现在语音、词汇和句法上,更表现在其文化特色上.翻译中,常常会出现两种语言文化的"杂合"现象.把握杂合度,采取恰当的翻译策略,把握好杂合的度,有助于弘扬不同民族文化,促进不同民族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相似文献   

8.
文学翻译是美国当代伟大的意象派诗人埃兹拉·庞德波澜壮阔的学术生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他的译作尤其是他翻译的中国古典诗歌一直以来都是翻译界、学术界争论的焦点.部分学者认为他的译作不仅不忠实于原文而且其中还有很多误译,因而长期以来被排除在主流翻译文学的范畴之外.诚然,当人们用翻译史上经典的"直译/意译"、"归化/异化"等翻译标准去评价庞德的翻译作品,就必然会得出以上结论.但是随着后殖民理论在不同文化交流体系内影响的逐渐扩大,随着译文文本、译出语和译入语文本杂合现象的增多,翻译中的杂合策略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因而,当人们在杂合策略的视阈下审视庞德的中国古典诗歌翻译时,则会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翻译的异化策略对于文化交流和融合起着重要的作用,翻译杂合则是在此基础上出现的自然走向和必然现象。本文在分析异化策略优势的基础上,对于翻译杂合促进文化交流和文化优化所起的不可或缺的作用做了阐释。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霍米·巴巴杂合理论的视角,从语言和文化二个方面分析美籍华人哈金作品《等待》,具体从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来分析在"第三空间"二者的相互协调,在加入新元素的同时也保留原有元素,达到读者可接受的程度。  相似文献   

11.
刘佳 《文教资料》2009,(22):62-64
本文以杂合理论为切入点,探讨了翻译研究中的策略问题,并通过分析霍克斯<红楼梦>译本中的各种杂合现象,进一步指出,任何翻译都没有绝对的归化,也没有绝对的异化,杂合是译文的重要特征,并对促进双方文化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东江文化是"兼容"即"杂合"文化演变的结果。针对有的学者提出"杂合"有可能"发展为粗野、狭隘"而"缺少核心价值观"的观点,文章论析了东江文化经历过"兼容"和"杂合"之后,最关键的是实现其文化创新。"杂合"即多元文化的相互交流融合,最终获得创新,从而形成了东江文化的基本内涵:东江人开拓进取、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的思维观念和价值取向;具有东江地域特色的文化传播方式和手段;风俗习惯、服饰、饮食、居住、礼仪等具有东江区域特性的社会生活要素。  相似文献   

13.
从译文杂合角度看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翻译实践中的“杂合”概念,讨论译文杂合的普遍性,强调译者在进行语际转换时,应充分考虑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并重的重要性,掌握适度原则,中肯客观地评价当今翻译文本。  相似文献   

14.
《儿女英雄传》素以语言美著称于世,费致德先生将其译成英文介绍给西方读者,其译本具有典型的杂合特征。杂合是翻译的普遍特性,可以为译文引进源语语言、文化和文学的异质性成分。本文试以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为切入点,探讨费译本中的习语翻译特色,并指出杂合的翻译策略对于文学翻译和文化交流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析了语言帝国主义及其产生原因,探讨了在语言帝国主义视角下的翻译策略,认为后殖民翻译理论家韦努蒂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霍米·巴巴的后殖民“杂合”理论以及翻译学转向不失为解构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6.
自古以来,各国之间、各民族之间都有着不同程度的文化交流,而这种文化交流也随着当今的全球化趋势越发频繁.在文学翻译中,各国文化一定程度上都需要运用杂合使外来文化中的异质性成分成为对本国文化的补充和丰富,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译入语语言自身的发展.杂合的出现有很多方面的影响因素,在杂合的翻译策略上,译者除了要衡量归化和异化的使用外,更要注意掌握杂合的度.  相似文献   

17.
赵萌 《海外英语》2011,(2):130+132
该文旨在运用后殖民理论家霍米·巴巴提出的"杂合"概念,对翻译中长期存在的归化和异化之争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解读。"杂合"理论不仅可以有效解决归化和异化之争,而且有利于弱势文化抵抗强势文化,有效抵御文化侵略,促进全球文化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18.
孙璐 《考试周刊》2011,(75):33-34
在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的时代背景下,翻译过程中两种语言文化的"杂合"现象也愈加明显。本文从文化的杂合化特征,文化杂合与翻译杂合的关系,杂合的"适度"原则,以及翻译杂合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这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指出翻译杂合对于推动文化杂合从而实现对原有文化的优化与超越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译创理论的源起、发展、内涵特点以及现实意义等方面进行了理论层面的探讨。笔者发现,译创的多重性主要体现在"译"、"创"、"媒"以及"合"四个方面。译创是一种翻译和创作并存的写作方式,是译创者从/到另一种语言里表达自身文化的双向创造性实践,从而实现文化杂合。此外,作为一种文化杂合的有效手段,译创对全球化时代的翻译研究和文化研究都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张胜华 《生物学教学》2009,34(11):79-79
《生物学教学》2007年第10期刊登的“关于探究性遗传学实验试题的解答策略”一文使广大读者受益匪浅。但文中谈到“探究生物个体是杂合体或纯合体类型”的应对策略“……此法(自交法)适合动物,不适合植物”这是不对的。现笔者将其澄清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