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的文学代表人物,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曾经这样说过:"读史使人明智。"(Histories make men wise)可见历史的重要性。而且,历史部分也是英国概况中最重要最难学的部分,本文针对此部分的教学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寿清英 《考试周刊》2012,(35):181-183
一、校园文化活动现状 我校地处浦阳江畔,名为滨江小学,我们选择了"小浪花"这一形象作为校园文化的符号,校训是"做我,做最好的我",通过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各类社团活动、学校大型活动这些载体,每个孩子都能争取优秀,获得承认,这就是小浪花原有的精神。孩子们未入学之前,是一滴滴小水珠,但是他们心中都蕴藏着一朵云。孩子们进了滨江小学,小水珠成了会唱歌的“小浪花”。每朵小浪花都健康、快乐、会合作、能成长。经过六年的学习成长,一朵朵“小浪花”成了一朵朵云,拥有更广阔的天地。但是时间久了,我们发现这些活动存在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3.
袁敏 《教育文汇》2012,(1):25-26
为了养成积极向上的班风,我在教室墙壁上布置了"花儿朵朵"专栏,每个孩子都有一朵吹塑纸剪成的大花贴在专栏内。"小红花"每周评选一次,凡是能严格要求自己、各方面表现较好的孩子都能得到一朵小红花贴纸,对成绩进步明显、表现突出的孩子则随机奖励一朵。孩子们把象征着荣誉的小红花贴在自己的大花栏上,那高兴劲儿就甭提了。  相似文献   

4.
淡墨     
爷爷60岁开始发福,后来,常常不能弯下腰去系鞋带。每每叫我:"丫头,过来,系鞋带。"然后端坐在太师椅上,把脚伸给我。我一边系一边对他说:"今天系朵玫瑰花。"或者:"今天系朵蔷薇花。"  相似文献   

5.
正目前,创业板的市盈率高居70多倍,起涨时间为2012年12月初的585点,一路高歌,抛开两市的综合指数而不顾,独走"牛"途。至今年2月18日的1561点,区间上升幅度为1.667倍,1.618至1.666是标准的黄金分割率范畴,换言之,创业板在今年2月18日的1561点发生了"时空价的三维交融"。1561点是"顶",该属无疑,但此"顶"为何级别,还该探讨。创业板有两种划浪选择(A/B),或称首选和次选。首选划浪是最理想的。其划  相似文献   

6.
老街印痕     
想不到多年以后,我又来到这个小镇,这个曾养育我18年的小镇。 来时正是8月,我们居住的校园里开满了一种叫西洋红的羽毛似的花朵。徜徉校园,看着一朵朵“红羽毛”,觉得夏天也是这么柔美,闷在心底的炎热竟也消去不少。  相似文献   

7.
好习惯就像是我们生命的枝上盛开的一朵美丽的小花,学生能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他们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杰出的思想家培根说:"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人们应当努力求得好习惯。"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则说:"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在这个竞争的时代,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在社会中"成龙"、"成凤",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身的幸福,教师需高度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相似文献   

8.
最后一粒米     
王凯新 《辅导员》2014,(23):57-57
"这是人类最后一粒米了。"奥巴马博士沉重地说道。他的声音传到世界各地,这个棘手的问题让人们变得措手不及,城市陷入一片恐慌之中。"怎么办,以后生活没有米了,该怎么办啊!"忽然有人惊呼。人群中也传来阵阵叹息,大家表情凝重,似乎到了世界末日。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发生在中小学生身上的"网络成瘾"现象愈演愈烈。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是网络成瘾的高危人群,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这部分人群对网络的依赖度急剧上升。本文以6~18岁的中小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其网络成瘾现象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0.
"每一个孩子都是最美的花,一朵一朵开在阳光下;每一个孩子都是最亮的星,一颗一颗高高天上挂!不一样的我,不一样的花,一样的阳光下一样绽放;不一样的我,不一样的星,一样的天空里一样闪亮。"这是威海市特殊教育学校的校歌,它唱出了残障儿童少年内心的渴望,唱出了特教工作者"以仁爱之心,育仁爱之人"的胸襟,也唱出了威海市特殊教育学校"全纳教育,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  相似文献   

11.
什么是爱     
小学校的一间教室里正在上课,一个学生站起来天真地问:"老师,什么是爱?"老师觉得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值得好好回答。刚好课间休息的铃声响起,于是老师让大家先到校园里玩一会儿,记得在回教室时带一样自己喜欢的东西回来。同学们欢呼着冲了出去。十分钟很快就过去了,等大家回到教室坐好后,老师说:"把你喜欢的东西给大家看看吧。"一个同学说:"我带回了一朵鲜花,大家说它好看吗?"第二个同学骄傲地展示:"我捉到了一只蝴蝶,你们看,它的翅膀多漂亮呀!我要把它做成标本。"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以《江苏教育》为主阵地,以现代特别是改革开放新时期成长起来的江苏名师为载体,江苏的教育学人树起了"苏派"教学的品牌大旗,"苏派"职业教学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之于他山之石,"苏派"职教有学习、有汲取、有接受,这是对前人精粹的继承;"苏派"职教有思考、有目标、有探索,这是创新精神的弘扬。研究"苏派"职业教学风格理论,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未来的展望。  相似文献   

13.
现代著名女作家冰心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世上没有一朵鲜花不美丽,没有一个孩子不可爱。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非常美好的、丰富的内心世界。这个内心世界正是孩子们成才的内在潜能。很多年以来,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者们,兢兢业业地工作在教育岗位上,为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有一部分教师往往却忽略了孩子们的内心世界。而在当今这个更新教育观念、实施素质教育的新时代里,我们不得不肩负起一个新的重要职责,那就是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还要用心去发现学生的内心世界,努力去挖掘铲生的内在的潜能,使之得以张扬出来,这才能培养学生的个性,才能使学生有所创新,成为新世纪的一代新人。  相似文献   

14.
泛智说     
西欧在十七世纪兴起的泛智运动,是反对中世纪黑暗时代愚昧无知的运动。这个运动的先驱者是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他提出“知识就是力量”来反对当时的神学和经院哲学,为新兴资产阶级发展科学技术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开辟了前进的道路。  相似文献   

15.
"假如我变了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这段活泼又充满童趣的话,出自《新月集》中一首很有名的诗歌《金色花》。当我们已脱去孩子的稚气,渐渐成年之后,重读这些俏皮的诗句,是否会会心一笑,心头涌起许多甜蜜的回忆呢?而为我们创造这朵可爱金色花的,就是印度著名作家泰戈尔。1861年5月,  相似文献   

16.
从叙事学的角度看,美国著名作家福克纳的小说《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和凯瑟琳.波特的小说《被遗弃的韦瑟罗尔奶奶》均采用了意识流和细节描写的人物塑造手法,另外《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主要采用第一人称复数的叙述角度和象征隐喻手法,《被遗弃的韦瑟罗尔奶奶》则采用有限全知的叙述视角和对比手法,两位作家娴熟巧妙地运用相同和不同的艺术手法塑造人物,使表现手法这个"形式"完美地为内容服务,从而刻画出两个个性鲜明、独特、丰满的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17.
"同课异构"的提法已经不止一年了,去年年初,中宁县第八小学语文教研组教师申报了一个县级课题,想从"同课异构"的角度研究一下语文组集体备课的有效性。由于学校都是单班,我们就和本校结对捆绑帮扶的大战场乡上渠学校语文组联谊,共同完成这个课题。为了搞好这个课题研究,两校的语文组教师在年初开学的时候就坐在一起,共同制订了"同课异构"的计划,听评课研究对象分低、中、高段,平行级的两位教师进行"同课异构",属于哪个段的教师讲课,两校这个段的教师从课堂设计到听课、评课、研究全程参与,以此来探讨集体备课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张红林 《学子》2014,(10):52-52
一、"母语"化的学术分析英语"母语"化这个方案的效果不是凭空想出来的。这一定是有强大的理论依据在支持这个方案的可操作性的。有研究表明,每个人都是在幼儿时期的学习能力是最强的。那个时候是每个人对这个世界第一次认知的时间段。孩子就好像一块海绵,在无限地吸收他们周边的环境,他们通过吸收的东西去认知这个世界。从理论而言,对于语言学习,不管什么语言无非是"四大关":听、说、读、写。"母语"化很自然地满足了前两点。  相似文献   

19.
二十世纪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建构的一个核心问题是纯文学理论的引入,鲁迅的"文学自觉说"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出现和被接受的,但纯文学的理论逻辑和中国传统文学的发展并不完全相符,致使在讨论这个问题时研究者不得不或明或暗地强调"文学自觉"中"文学"的概念,而对"文学"理解的多样性使得"文学自觉"的研究结论各不相同。"文学自觉说"研究的误区在于混淆了文学史意义上"文学"和文学研究意义上的"文学",以至于在"文学自觉"的问题上学界长期以来没能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这在客观上制约了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在华新教传教士自1807年来华以后,渐渐取得了中国政府对基督教的"护教权"。但是,随着在中国各地民教冲突事件的加剧,来华新教传教士集体对"护教权"的态度逐步发生了改变。文章分别以在华新教传教士1877年、1890年和1907年这三次全国性大会为依据,研究在华新教传教士这个集体对"护教权"态度演变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