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们的生活一天一天富裕起来,我们的孩子终于过上了几代人为之奋斗的“不愁吃穿”的温饱生活,但是我们却惊奇地发现,孩子的教育可能是许多家庭最不如意、最困惑的事情。许多家长说,有时候我们真的不知道该怎样教育一天天长大的孩子,不知道该怎样教育这一代“富裕”起来的孩子。  相似文献   

2.
唐朝有一位名叫孙思邈的大医学家曾经说过:“穰年多病,饥年少疾”,意思是说在农耕社会,遇到五谷丰登之年,人们因为吃得过精、过饱而生病;反之,遇上歉收之年,少有饱食之日,人们反而很少患病。笔者不谙医道,本文不谈保健,只是由此想到当今有些家长朋友对孩子呵护过度所带来的弊病。现在的孩子,不少是生活在富裕家庭的过度呵护之下,首先表现在,孩子能动手能自理的事家长不  相似文献   

3.
孩子的班主任说我的女儿学习好,性格活泼,独立生活能力强,要求我在家长会上介绍家庭教育的经验。推辞不过,我就向大家介绍了下面几点家教体会。一、让孩子经受点挫折“再苦不能苦孩子”,这是大多数父母的认识。如果说让孩子吃点苦,有些家长就不一定理解了,有的家长虽然理解但是舍不得让孩子吃苦。对孩子而言,家庭的温暖是必要的,但不是惟一的,他们还需要挫折教育。孩子在家庭生活中能受到挫折教育,能提高耐挫折能力,他们就能适应社会生活。挫折教育的思想,我早已知道,但是把这种理念转化为对孩子的教育行为还是去年的事。去年…  相似文献   

4.
卫如 《江西教育》2006,(5):17-18
在当代家庭中,最牵动家长心的问题便是“如何教育好子女”。从孩子咿呀学语开始,家长就从百忙中抽出时间来教孩子背故事,学算术;孩子再大一些,家长就把孩子送进经过慎重选择的学前班,让孩子学舞蹈,弹钢琴;上学后,更是为了把孩子送进好一点的学校,  相似文献   

5.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教师。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同等重要。好的家庭教育不在于家庭的“富裕与贫穷”,而在于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是否得法。一些富裕的家庭,因教育子女失败而蒙上阴影;一些贫穷的家庭,因教育子女成功而大放异彩。成功的家长并不能保证有成功的孩子。孩子的成功才是家庭最大的幸福。“问题学生”往往都有“问题家长”。学校教育不是万能的,学校教育不能保证每一位学生都成为优秀学生。  相似文献   

6.
倾囊示“爱”,可怜天下父母心“如今生活富裕了,不能让孩子再像自己当年那样清苦了。”不少家长在这种补偿心理的驱使下,在孩子身上往往花钱没商量,有些家长,即使自己下岗、内退,也要节衣缩食,尽心竭力一味满足孩子的奢求。  相似文献   

7.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教师。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同等重要。好的家庭教育不在于家庭的“富裕与贫穷”,而在于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是否得法。一些富裕的家庭,因教育子女失败而蒙上阴影;一些贫穷的家庭,因教育子女成功而大放异彩。成功的家长并不能保证有成功的孩子。孩子的成功才是家庭最大的幸福。“问题学生”往往都有“问题家长”。学校教育不是万能的,学校教育不能保证每一位学生都成为优秀学生。  相似文献   

8.
孩子在幼儿园里表现很好 ,可一旦接回家 ,就变样了 ,变得任性而不讲道理———这是许多家长的反映。究其原因是 ,在家里家长过于溺爱 ,保护过多 ,包办过多 ,使家庭成为滋生幼儿不良性格和行为习惯的土壤。家长应配合幼儿园教育 ,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生活环境 ,使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保持一致 ,形成合力。一、过好星期天周末了 ,有的家长觉得孩子一周没在家 ,大礼拜天在家应开心点 ,就凡事由着他。这样一来 ,孩子的饮食、起居没了规律 ,好不容易在幼儿园养成的一点良好生活卫生习惯被扔到了一边。等下周上幼儿园 ,孩子的习惯培养又得重新开…  相似文献   

9.
我国素有“早吃好,午吃饱,晚吃少”的说法,这是饮食的科学总结。但是,却有不少家长与儿童对吃好早餐不大重视。认为:“早点,早点,一点一点,不饿就行。”有的儿童甚至根本不吃早餐,这种习惯很不好,将会影响健康。  相似文献   

10.
常闻同行及家长们抱怨孩子刚刚培养起来的一点阅读兴趣禁不住现代媒体特别是电视、电脑的诱惑。也有因为“读物价格高”和“怕影响学刊”使不少家长在为孩子购买书刊时望而却步、顾虑重重,更有为数不少的家长为购买各种学习辅导书、作文选,  相似文献   

11.
何楠 《家教指南》2007,(7):24-26
所谓家庭“精神污染”,主要指家庭里存在着消极偏激、低级趣味、不健康、不文明的生活情调和文化氛围,这些是直接危害幼儿身心健康的精神因素。然而,有不少家长却恰恰忽视了这一点,甚至对此熟视无睹。  相似文献   

12.
寒昱 《教育艺术》2002,(10):11-11
现在 ,不少家长舍不得让孩子吃苦。有的孩子从呱呱坠地 ,吃喝拉撒睡几乎全被父母、祖父母等人“承包”了 ,致使孩子上学后生活还不能完全自理 ;有的家长对孩子百依百顺 ,有求必应 ,生怕孩子受一点委屈 ;有的家长为了给孩子谋个舒适职业 ,费尽心机 ,倾其所有 ,托人情 ,找门子。怕孩子吃苦的原因大致有三 :一、随着社会的进步 ,人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优越 ,有人觉得不需要提倡吃苦精神了 ;二、现在家庭多为独子 ,许多家长视孩子为掌上明珠 ,对孩子溺爱 ;三、不少家长不懂得吃苦精神对孩子的健康成长的必要性。中国自古就有“自古雄才多磨难 ,从…  相似文献   

13.
现在,不少家长舍不得让孩子吃苦。有的孩子从呱呱坠地,吃喝拉撒睡几乎全被父母、祖父母等人“承包”了,致使孩子上学后生活还不能完全自理;有的家长对孩子百依百顺,有求必应,生怕孩子受一点委屈。怕孩子吃苦的原因大致有三:一、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优越,有的人觉得不需要提倡吃苦精神了;二、现在家庭多为独子,许多家长视孩子为掌上明珠,对孩子溺爱;三、不少家长不懂得吃苦精神对孩子的健康成长的必要性。中国自古就有“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的至理名言。一位哲学家说得更加深刻、更加辩证,“一个一生中没有不幸…  相似文献   

14.
合理搭配、均衡营养的饮食,受到许多父母的重视。“给孩子吃好”几乎是所有父母的共识,但是吃好并不一定等于吃得对。现实中,不少孩子不是瘦得像“豆芽菜”,就是胖得像“小面包”。我们在孩子的饮食安排上是否存在不够合理的地方呢?就这个问题,我们组织了以“合理膳食均衡营养”为主题的家长沙龙活动。活动中,我们先后抛出3个话题请家长讨论,家长们各抒己见,气氛热烈。  相似文献   

15.
青岛市李沧区孩子家长学习和使用《家庭教育》教材之后,家教理念有了明显的转变。为了让家长进一步确立共同学习、一起成长的新理念,区教体局在暑假开展了“家长与孩子同乐”系列活动。全区有300多个家庭参加了这一活动。在活动中,家长与孩子合作参加了“家庭才艺展示比赛”、“家庭展风采同乐晚会”。家庭才艺展示比赛启发了孩子要走出书本,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进幸福的家庭,走进丰富多彩的暑假生活中,使家长和孩子共同感受到:“有家真好”(《家庭教育》栏目之一)。而家庭展风采同乐晚会则把纳凉、娱乐、学习融为一体。孩子借…  相似文献   

16.
“叫你家长明天来学校”——这是不少教师以往联系家长的一种常规方式。这种做法,虽然可以让学校、家庭“面对面”地协商孩子的教育问题,但同时也存在着影响家长工作、增加孩子心理压力等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7.
画面一:点点(系化名)对正在盛菜的老师说:“老师,我要吃瘦肉。”老师问:“那肥肉谁吃呢?”点点说:“我妈妈爱吃肥肉。”点点还告诉老师,妈妈不爱吃好东西,好东西都是他吃。画面二:80高龄的张奶奶住院了,子女们端来了她爱吃的鱼头。望着鱼头,张奶奶流下了苦涩的泪:“我吃了一辈子鱼头,还没吃过鱼肉呢。”以上两幅画面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不少孩子的父母认为这是在爱孩子,好东西让给孩子吃,让孩子生活得幸福是天经地义的事。孰不知这样溺爱孩子,其实是害了孩子。到头来这种“甜蜜的爱”只会结下像张奶奶这样“苦…  相似文献   

18.
萧于 《家教指南》2006,(8):12-15
记者:现在,为啥生活条件越好,孩子越难教? 王晓春:过去,每家的生活条件都不富裕,一家教几个孩子,好像都没有现在一家教一个孩子难。很多家长都问我:“现在的孩子怎么这么难管?我们小时候可没让父母费过这么大的劲儿。”的确,在生活困难的时候,人生必备的许多优秀品质,相对更容易自然而然地形成,因为,那时有一个非常好的教育情境——“孩子和家长共同谋生”。  相似文献   

19.
王小波 《家庭教育》2007,(5S):12-13
在教育孩子养成勤俭节约生活习惯方面,孩子受家长的影响最大。“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或,“有其父必有其子”的说法放在这里最恰当不过。因为,节约意识是在生活小事中培养起来的,不可能一蹴而就。现实中,一些家长恰恰不具备合理消费、勤俭节约的习惯与意识。随着社会发展、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一些家长自己在衣食住行方面追求“好、新、贵”,[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卫如 《江西教育》2006,(9):17-18
在当代家庭中,最牵动家长心的问题便是“如何教育好子女”。从孩子咿呀学语开始,家长就从百忙中抽出时间来教孩子背故事、学算术;孩子再大一些,家长就把孩子送进经过慎重选择的学前班,让孩子学舞蹈、弹钢琴;上学后,更是为了把孩子送进好一点的学校,托付给好一点的老师而煞费苦心,更不必说把送孩子进各类课外辅导班,不惜重金给孩子增加营养,风雨无阻地接送孩子上学放学了……用家长的话说:“一切都是为了孩子能成才!”“望子成龙”是人之常情,但如何“成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教育的正确与否。人在成长历程的各阶段,心理特征也不同,如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