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东南亚主要华文媒体用字情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南亚主要华文媒体中,非简化字频次比例非常低(0.02%),字种比例较高(14.90%),其中繁体字最多,频次和字种比例为57.73%和68.31%;其次为异体字,频次和字种比例为33.09%和20.06%。对根据频率、使用率排序所得两个字表进行比较,按频率排序时,反映时政特别是东南亚地域色彩的字排在前面;按使用率排序时,较均匀分布的常用字使用率较高。对汉字覆盖率和字种数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可以看到,8429个汉字中,73.39%的汉字是较低频次的字,这些低频字的总频率只占1%。将东南亚主要华文媒体的字表和《现代汉语常用字表》、《现代汉语通用字表》进行了分段比较,发现多数独用字与重大时事用字、东南亚人名地名有关。同时对前几位的东南亚华文媒体独用字进行了使用分析。  相似文献   

2.
本文是针对东南亚留学生动态助词"着"的学习策略的研究,以暨南大学华文学院留学生的中介语语料为主要材料,通过数据分析、访谈、调查问卷等实证方法,发现东南亚留学生在学习"着"的时候使用了母语时间认知方式迁移、概括、简化和回避等策略。  相似文献   

3.
东南亚的华文教育问题一直是海外华文教育研究的重点,由于东南亚各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不同影响,导致华文教育在东南亚各国发展不平衡。文章对东南亚各国华文教育的现状和特点进行了分析,为更好地开展华文教育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杨辉 《语文学习》2020,(1):73-7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以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为基本的教育教学用语用字。”所谓规范汉字,是指国家以《通用规范汉字表》的形式正式公布的传承字和简化字。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除非是特殊需要,繁体字和异体字是绝不应该出现在语文教材中的。但是,笔者发现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在人名中有使用不规范汉字的现象。  相似文献   

5.
回顾了海外华文教育的历史与现状,着重分析了东南亚华文教育现状与特点,展望东南亚华文教育的发展趋势,归纳了华文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不足之处。在讨论华文教育的对象、教学媒介、教学内容以及教育体系的基础上,提出了几点支持方法。  相似文献   

6.
《大连大学学报》2018,(4):117-122
日本政府对人名用汉字的规定始于战后初期,由于相关限制同社会实际脱节,招致了民众的不满甚至诉讼,日本政府不得不对人名用汉字进行多次改订,最终于2010年确立了2136个可用于人名的常用汉字,常用汉字之外,截止2018年陆续确立了863个人名用汉字。战后日本人名用汉字变迁的背后是政府限制汉字政策同民众汉字情节的博弈,汉字的表意优势和信息化的助力使人名用汉字在日本不减反增,愈发重要,展现出强大生命力和影响力,日本人名用汉字的变迁过程对研究我国的人名用汉字政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研究中级非洲留学生的作文语料,分析其中产生的汉字偏误,并将偏误归类,寻找偏误产生的原因,希望对学习汉语的非汉字文化圈的外国留学生的汉字学习中的问题进行探讨,并对对外汉语的汉字教学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8.
海外华文教育是中国语言文化教育在国外的一种延伸,是中国国际性的教育。东南亚地区是中国海外华人的主要聚居地,华文教育历史悠久。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东南亚华文教育比过去有相当大的进步。文章分析了东南亚地区汉语教学的现状,并对其发展趋势及原因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9.
对人名用字中的生僻字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对汉字规范化工作有一定积极意义。文章就人名用字中生僻字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并提出了人名用字规范化建议。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东南亚华人人口所占比例最高的国家,新加坡的华文教育是整个东南亚华文教育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新加坡从殖民地时代到建国以来的社会发展历程中,新加坡华文教育的变迁深受中国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相似文献   

11.
妈祖信仰是东南亚华侨华人的主要宗教信仰之一。东南亚华侨华人的妈祖信仰,具有道教性质,但也表现出某些佛教色彩。东南亚华侨华人的妈祖信仰活动,在很多方面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民国时期江苏省政治地位重要,经济实力雄厚,文化教育发达。这期间有三类江苏人与东南亚的华文教育关系密切:革命者亡命东南亚从教,其中有的人在国外暂避一段时间,又回到国内继续从事革命事业,有的人则终老东南亚;志愿者远赴东南亚支教,这类学历较高的专业教师,通过亲属乡邻关系,在东南亚传播中华文化,培养侨生的生存能力;当政者考察东南亚谋教,他们通过多方调研,帮助政府确定华文教育的大政方针,为华校的教材建设贡献心智。这三类人都对东南亚的华文教育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汉字最主要的存在价值就是它具备交际作用。汉字的交际作用主要包括汉字作为最基本的交际工具促进了汉民族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汉字记录、保存、传递和发展了汉语;汉字保存了中华历史、文化科技等学术成果。  相似文献   

14.
辛亥革命的成功有赖于海外华侨的支持,特别是经济方面的支持,如果从历史地理学角度来考察,不难发现,在辛亥革命的不同历史阶段,海外华侨的经济援助实际上呈现出不同的地域特点:在革命开端时期,华侨经济援助主要以美国、日本、香港等地为中心地;在革命发展时期,南洋则成为华侨经济援助主要来源地;而至革命高潮时期,华侨经济援助又由南洋至美洲扩展;到了巩固革命成果时期,随着革命影响的扩大,呈现出世界各地华侨积极捐助的新局面。进一步的研究表明,正是由于革命领导人个人海外经历与人脉、海外华侨居住地距离我国远近的地缘关系、各地华侨的数量以及经济实力、改良派与革命派势力的变化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华侨经济援助来源地才有了明显的地域变迁。  相似文献   

15.
东南亚华人企业与中国—东盟的经济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30多年来,东南亚华人企业与中国—东盟的关系日益密切,东南亚华人企业成为中国—东盟经济的重要参与者。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启动,中国—东盟的经济合作进一步加强,经济实力强大的东南亚华人企业在其间的作用不容忽视。我们应该充分利用东南亚华人企业这一资源优势,加快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发展,实现双赢。  相似文献   

16.
明朝和清前期是华侨与侨居地人民一道开发东南亚地区的重要时期,该时期的华侨为东南亚各国日后的富庶和繁荣作出了卓的贡献。本从东南亚国家农业、工矿业、商业的发展方面,论述了华侨在开发东南亚经济上的历史功绩。  相似文献   

17.
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对全世界影响巨大,华侨主要聚居地区东南亚也深受其害。由于深受所在国经济环境的影响,东南亚华侨经济本身存在着经营分散、产业落后的弱点。东南亚各国早已成为帝国主义的殖民地,在国际贸易中,只能被动地接受帝国主义的裹挟,因而经常牺牲华侨的利益,以维系其统治。在经济危机波及东南亚地区时,东南亚各国政府相继出台了排华的经济、移民政策。华侨经济深受其害。尽管国民党政府对华侨投资极为重视,颁布了相应的法律法规,若干地方政府对华侨投资也采取了积极鼓励的政策,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华侨投资国内,也受到国内经济环境的影响。1928年以后,由于官僚资本的垄断扩张,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的发展,压缩了其发展空间,并在客观上对华侨资本产生了排挤、制约的严重后果。为应对世界经济危机,华侨转变其经营方式,在生产经营上开源节流,在资本经营上越来越多地采取资本联合,并通过侨汇转移财产、直接投资国内等措施,力图减少损失。但因诸多因素的影响,最终未能摆脱经济危机。  相似文献   

18.
抗日战争时期,缅甸战场既是中国和太平洋两大抗日主战场的战略结合部,又是东南亚战场的主要作战地区。中国军队曾两次进入缅甸,展开对日作战。不仅有力地支援了盟军在中、印、缅战场的对日作战,打通了中国西南国际运输线,提高了中国正面战场的战争能量,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的崩溃,而且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大长了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相似文献   

19.
国内外汉语教学界的专家学者几乎一致认为,第二语言汉语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主要集中在汉字的学习上.本文通过对中亚留学生汉字学习的偏误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对其汉字教学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