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朱光潜指出:文学艺术“美感教育,不是替有闲阶级增加一件奢侈,而是使人在丰富华美的世界中随处吸收支持生命和拓展生命的活力。”我们建构的立体的动态的文学形态,旨在创造人类精神赖以依存的“丰富华美的世界”,实现审美性与语言艺术完美结合。文学凭借着语言实现对社会生活的审美把握和艺术表现,反过来语言又以其结构、话语形态参与和规范文学活动,而且文学以语言表现唤起表象、感知和想象的方式作用于读者。  相似文献   

2.
文学理论共同体普遍认可的文学活动模式构成文学活动范式。文学活动理论的演进史不过是文学活动范式不断革命的历史。在西方和中国当代文论史上,发生了从“世界-作家-作品”范式到“作家-作品-读者”范式再到“世界-作家-作品-读者”范式两次文学活动范式的重要革命。文学传媒要素在文学活动中的本体地位的显聊.,为文学活动范式第三次革命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3.
童话伴随着我们的成长,是我们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它告诉我们什么是美与丑,什么是真与假,什么是诚实和虚伪,什么是友爱和仇恨……在世界文学万紫千红的花园里,《安徒生童话》是一束瑰丽的鲜花,它那诗一般的语言、曲折生动的情节,使它成为世界上拥有读者最多的读物。  相似文献   

4.
如果说文脉是一个民族的命脉,那么体现人类心灵中的精神气质的文学,就是文脉中的一个重要支脉,其传承,既依赖于这个民族的整体的文学的创造和发展,也依赖于每一个个体的对文学的理解与阐释。文学教育的工作,简言之,是引导学生走近文本,帮助阅读个体成为“理想的读者”或“有能力的读者”。“引导”、“走近”成为文学教育的关键词。  相似文献   

5.
美国的纳博科夫在《优秀读者和优秀作家》中说:“文学巨匠当初运用想象写出了一本书,后来读这本书的人也要善于运用想象去体会他的书才是。”我们所面对的每一件文学作品,都是作者创造出来的新鲜而独特的世界。倘若不能借助文学想象“走进”那个世界,讲感受、讲体会,都只能是一句空话。  相似文献   

6.
文学传播中的价值创造和文学接受中的价值实现,是继文学价值初始创造之后文学价值生成的两个重要环节。文学传播不仅仅是对文学价值的简单传递,更是传播者依托各级媒介对文学形式价值和内容价值的二度创造活动。文学价值实现是一种受读者“前理解”制约、以对话方式展开的复杂机制,其中包含着读者对文学价值的三度创造。  相似文献   

7.
一部文学作品问世后,作家的精神创造和情感体验就凝结在其作品之中。读者阅读这一作品时,就应该按照作品词句引导,还原作家心目中的形象、情感体验和思想见解。但事实上,由于时代阻隔、文学修养差异、思想观念的不同等等情况的存在,读者的阅读结果,虽然包含一定的还原成分,但同时又充满着读者个人的再创造。所以,人们常说“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相似文献   

8.
在2005“安徒生年”即将结束的时候,有这两部书的出版,我觉得这是送给“安徒生年”的一份厚重的礼物。我认为,《中国安徒生研究一百年》是一部中国学者对安徒生的研究史,而《安徒生童话的中国阐释》则是一部中国读者对安徒生的阅读史。这两部书合在一起,能使我们更全面地认识安徒生。  相似文献   

9.
故事叙述者像制图师一样,在作品中创造出对世界的表征,但这种表征并非以更具比喻性的形式纯粹反映那个“真实”的世界。文学中的空间表征必然会使我们置身于嵌套结构,在此,地图的轮廓融入风景的特征,并反过来塑造我们自己的感知和叙事,如此不断往复。文章将对文学绘图展开反思并投射出新绘图,主要将在世界文学的三个经典场景(荷马的《奥德赛》、但丁的《神曲》和麦尔维尔的《大白鲸》)中考察伴随着探索和呈现所产生的各种活动。这些场景某种程度上代表了文学绘图工程的三个不同方面:叙述者的呈现所产生的创造世界的效果,因为个体探索者的行程变成了这个世界的地图;支撑这个被创造的世界的抽象系统或建筑系统,因为这个世界的地理被表现为符合逻辑的样子,目的是为了展示其“真理性”;最后,该工程强烈的反身性,因为地图绘制者必然会被制图行为所标记。跟随奥德修斯、但丁和亚哈的脚步,我们发现自己身处一个巨大深渊的边缘,深渊里的倒影不断循环反射并产生新的景象,在绘制领土的同时会将地图领土化,并由此投射出潜在的其他安排。  相似文献   

10.
近些年来,我一直在理论上强调并实践着这样两个学术命题:一是“重绘文学地图”,二是“文化生命还原”.所谓“重绘文学地图”,即我认为以往的中国文学地图是不完整的、简单模式化的、过多地套用了一些外来的概念.我希望画出一幅比较完整的中华民族的文化或文学的地图.这个文化地图既能体现出中国文学多民族、多区域、多形态、互动共谋的历史实际,又能深层次立体展现中华民族文学的性格、要素、源流和生命过程.  相似文献   

11.
於梨华女士被誉为留学生文学的始祖,她的早期代表作《又见棕榈,又见棕榈》表达了许许多多海外飘泊学子的心声,主人公牟天磊更被认为是“无根的一代”的典型。近期於梨华又为我们带来了不同领域的多个作品,特别是《在离去与道别之间》,向人们展现了一幅充满着血和泪的“士林百态图”。让我们再次目睹了这位文坛“常青树”的风采。  相似文献   

12.
卡夫卡在代表作《变形记》中,创造出人异化为“虫”这个不易接受的独特艺术符码。文本正是通过审美接受过程中情感的不断移入与间离,使读者逐渐领悟到其荒诞故事框架下所构建的“现代人困惑”的真实世界,更深地体验了整个人类在现代社会中生存的悲哀。  相似文献   

13.
文学虚构作品具有一定的道德内容。作家只有突破自我才能创造出有价值的作品。文学虚构会冲击压制本能的现实道德,走向真正的自由自觉的生命伦理。虚构作品创造了一个可能性世界,对人类突’破现实道德发挥重要作用。这种可能性的非现实世界,能使我们加深对内在自我的看法,从而对自我的认识起着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14.
《安徒生童话》中“爱”的探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徒生童话是一曲爱的歌谣,在他构筑的奇妙的童话世界里,充满了爱意与灵性,“能把我们从忙扰的人世间带到美丽和平的花的世界、虫的世界、人生的世界里去,能使我们忘记一切艰苦的境遇,随了他走进有静的方池的绿水、有美的挂在黄昏的天空的雨后孤虹等的天国去”[1]50。一、爱的天使唱响爱的真谛爱是童话永恒的母题。如果说民间童话保留或发掘了这个母题,那么安徒生,这位艺术童话时代的巨人则是将这一母题发扬光大,更全面、更深刻、更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几乎每篇安徒生童话中都有“爱”,尽管爱的方式|、爱的内容不尽相同,但其中所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5.
在文论史上,关于“文学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一直众说纷纭,主要有几种观点:文学是对科学真理的抽象传输、是对世界的再现、是作者的表现、是读者的体验。而兴起于19世纪的新批评派在这个问题上有着独到的见解,它摒弃了前人观点的不足,将文学看成是一个以文本为中心的独立自足的世界,为推进文学本质研究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新时期以来,当代文坛在突破“为政治服务”、“文艺从属于政治”等僵化的文学观念之后,逐步形成了一种多种文学价值观念同时并存的格局。这种格局既给当代文学带来了自由与活力,但同时又使当代文学理论与实践在文学价值观念方面陷入了一种多元混杂的情形。我们认为应在尊重当前多种文学价值观念同时存在的前提下,确立马克思主义文学价值观念的主导地位,以建构一种“多元共生一元主导”的文学价值观念体系。  相似文献   

17.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与美国知名学术杂志《当代世界文学》(World Literature Today)共同主办的“当代世界文学与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京顺利召开。国内外理论界和创作界的知名专家、学者和作家等160余人参加了此次盛会。大会围绕“全球化时代的世界文学与中国”这个中心议题展开讨论,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文章从四个方面对这次大会进行总结:文学的全球化:选择与承担;世界文学的理论构建:动态与走向;世界文学与中国文学:影响与创新;中国文学走向世界:方法与对策。  相似文献   

18.
接受美学认为,读者是使作品价值得以实现的关键一维因素,读者的阅读是文学再创作的动力源泉。读者对文本的解读,会因作品的创作方式、主体的修养与经历的不同主要表现为“正解”和“误读”两种情况。这两种情况及其出现的原因都应是我们研究与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19.
文学鉴赏作为读者对文学艺术家所创造的审美客体进行感受,体验,想象,理解的过程,“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即要情感的投入,又要理性的引导,不可偏执一端,应该力求二者之平衡。  相似文献   

20.
讨论中国当下的都市文学,必然地面临一个困惑:我们既难以解读中国当下的都市,又抛撇不下这个充满着诱惑的叙述对象。因而我们会面对着众多的都市文学叙述,却不能达到对当下中国都市的穿透。为此,我们必须探究,为什么我们读不透当下的中国都市文学叙述,障碍是什么?只有对于难以穿透的中国都市的累积性的遮蔽层幛有所认识,我们才能认识与评判当下的中国都市文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