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经学,泛指中国古代诸“经”之学。如,。《道德经》、《南华经》、《易经》等。如所周知,《道德经》即《老子》、《南华经》即《庄子》,。《易经》即《上经》和《下经》。《老子》:“不言之教。(笔者按:之,段玉云;“之:引伸之义为往。释诂曰;之往是也。”(《说文解字注·之》》”《庄子·知北游》:“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故圣人行不言之教。”《荀子·儒效》:“知之,圣人也。”《庄子·天地》:“立之本原而知通于神。”《易·系辞上》:“神以知来,知以藏往。(笔者按;1、神,见《庄子·大宗师》“以神为马。”《中华大字…  相似文献   

2.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即通过类比联想引进比 喻客体,打比方,“写物以附意”;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即“触物以起情”。当以兴为主,兼有 比喻作用,就合指比兴手法。古诗文 中有许多运用比兴手法的名句。如 《诗经》中爱情诗《周南·关雎》一诗  相似文献   

3.
一、什么是歌唱?歌唱是怎样产生的? (语言和歌唱的关系) 中国最早的《尚书》孔子编的《尧典》中 “诗言志,歌永言”志即誌,永即咏唱。 战国末期的《乐记》中(有说是战国时公孙尼子著,也有说是汉武帝时刘德等人。)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故歌之为言也,长言之也。说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相似文献   

4.
在陕西关中东府合阳县黄河边,因为三门峡大坝拦河截流,造成一带湿地.湿地现出一眼涌泉,于是有舆论认为此即为《诗经》首篇之“河之洲”.本文即从周、召分地起论,再细说关雎鸟和荇菜的产地,明辨了此处并非《诗经》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河之洲”.  相似文献   

5.
《文心雕龙》的《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辨骚》五篇,是全书的“枢纽”,即总论部分,而《原道》则是枢纽之枢纽。《原道》之“原”,意为本原,“道”指“自然之道”。“原道”即包括一切文章作品的文学本原于“自然之道”。刘勰讲“自然之道”的“自然”,意为本然、天然、自然而然而非自然界或自然科学之自然。“自然之道”即本然、天然、自然而然的道理或规律。刘勰讲文原于自然之道的理论,对新闻也颇有启示,细细想来,新闻又何尝不本原于自然之道,其产生何尝又不符合自然而然的道理或规律?一《原道》开头就讲:“文之为德也…  相似文献   

6.
了解《滕王阁序》中的文化知识,对理解这篇骈文的思想内涵很有必要。本文拟就《滕王阁序》中涉及的古代文化知识作一简要介绍,期于学习此文有助。一、天文地理“天柱高而北辰远。”“昆仑之山,有铜柱焉,其高入云,所谓天柱。”(《神异经·中荒经》)“北辰”即北斗星。古人认为,北斗星居其所是人君居明堂之象。文  相似文献   

7.
屈原思想是以楚文化为根本,并兼容北方之学,尤其深受儒家学说的影响。而这两种文化精神——“巫文化”与“史文化”——在本质上有许多冲突,这种不和谐也在屈原思想中产生了终极的困惑,即天道与人道的冲荡。在他遭放逐之后,“缱绻恻怛,不能自己”之时,欲去不忍,欲留难就,这种文化思想的困惑更为突出,加之对于楚国危亡的忧心,个人思想意识的疑虑困顿在崇高的背影下上升为一种悲壮。缛缠绵幽怨的《离骚》回旋飘荡的正是这种情绪。至于《天问》,这种情绪体现就更为直接了。“天问”即“天道之问”——人类社会之兴亡衰败是依天道还是人道?! 战国以前,见诸经义的天道人道之论,皆以天命为旨。《诗经》咏叹“假哉受命,有商孙子”;《易》说“天道下济而光明”及“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书》言“天道福善祸淫”。《周礼.师氏》中还有“至德以为道本”的说法。“至德”的意思是从天而降之德,即天德。集经义大全的孔子当然也不例外,“天生德于余”的孔夫子,知天命信天德循天道,这些都在《论语》中多有流露——“子之所慎,齐(斋祭)战、疾”(《述而》);“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尧曰》);还说“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八佾》)。天命在孔子眼里不仅是为人之所  相似文献   

8.
汉代传《诗》者有今古文之分,至郑玄集其大成;宋代说《诗》者又有“攻《序》”与“尊《序》”之争,至朱熹集其大成。他们虽然都是以所谓“经学态度”去注释研究《诗经》的,但二者之间的对立也是人所共知的历史事实。那么,这两个各自统一过一个时代而又互相对立的《诗》学体系之间究竟存在着什么差异呢?清代今文经学家皮锡瑞曾以“汉儒重训诂,宋儒重义理”为说,而视汉学为“章句之学”,宋学为“义理之学”,谓“章句训诂不能尽餍学者之心,于是宋儒起而言义理”云云(《经学历史·经学昌明时代》)。以此泛泛地概括汉宋学术之异虽然也来为不可,但如径谓此即朱熹《诗》说与毛郑之异,则大不然。其不然之辨有二:  相似文献   

9.
何谓“物色”?古籍上的解释各有不同。物,《说文》云:“万物也。牛为大物,天地之数起于牵牛。”色,《说文》云:“颜气也。”据此,“物色”当指天地之间万物的色彩。但《周礼·司常》云:“杂帛为物。”王国维《释物篇》云:“古者谓杂帛为物,盖物本杂色牛之名,后推之以名杂帛。”《礼记》又云:“仲秋之月,命宰祝察物色。”即察牺牲之毛色。后又引申为察访人物,也叫“物色”。《文心雕龙·物色》篇云:“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又云:“物色相召,人谁获  相似文献   

10.
黄济 《中国教师》2006,(9):23-28
《四书》,包括《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部儒家经典著作。从汉代起,《论语》即被列为“七经”(即《诗》《书》《易》《礼》《春秋》“五经”,加《论语》《孝经》)之一。到唐代,《论语》即列为“十二经”(“十二经”包括《诗》《书》《易》《礼》《春秋》《周礼》《仪礼》《公羊传》《谷梁传》,合称“九经”,《左传》包括在《春秋》之中;后又加《孝经》《论语》《尔雅》,合称“十二经”)之一。到宋代,又将《孟子》列入,成为“十三经”。可见,《论语》被尊为经书,其时间是比较早的。宋代,又将《礼记》中的《大学》和《中庸》两篇提…  相似文献   

11.
与汉儒严守注不驳经相比,作为一个有创见的学,皇侃在《论语义疏》中,并不盲从前人旧说,因而纠谬指误之处,颇不少见,此即“疏亦破注”之例也。  相似文献   

12.
赵羽 《现代语文》2007,(6):9-10
《诗三百》自汉代以来即被奉为经典,《诗经》之说沿用至今,然而其中却有大量离经叛道地表现男女情爱的作品,《国风》中,特别是《郑》《卫》诗中,此类作品尤多。前人文字对《诗》之情”,即爱情诗的论述很多;而对《诗》之“色”,即涉及性爱的作品研究尚有不足。本文在前辈学者研究的基础上,着重对《诗经》中表现男女性爱的部分作品,也就是以往评论者所谓“淫诗”,进行粗浅的赏析和评论。  相似文献   

13.
郭锡良主编的《古代汉语》在注释上有不妥之处,值得商榷。“为之泣”的“为”当为“对着”;“幸来告语之”的“幸”为表敬副词,表示希望或请求;“之”乃西门豹自指,相当于“我”;“明旦并起”的“起”当是痊愈;“食时”指吃早饭时间,相当于辰时,即上午七至九点。  相似文献   

14.
课本第35页“春秋战国文化大事一览表”:“甘德、石申著《甘石星经》”。根据《中学历史手册》中国古代史部分第65页《甘石星经》条:“甘德和石申各自在其本国进行天文观测,并且各有著作刊行于世。甘德的著作名为《天文星占》,石申的著作名为《天文》,……把这两部著作合并,并定名为《甘石星经》是出于后来学者之手”。课本第31页也有类似表述。建议将表中文字改为“甘德、石申所著天文学著作,被后人定名为《甘石星经》”。《甘石星经》之名实$宁夏固原县什字中学@樊珺  相似文献   

15.
“关于“史”之原始含义,向无定论。比较有代表性的意见可举要如下: (1)许慎:“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说文解字》) (2)吴大澂:“史、记事者也。象手执简形。”“持中即执简册之象也”。(《说文古籀补》) (3)江永:“凡官有簿书谓之中。……故掌文书者,谓之史。”(《周礼疑义举要》卷五)  相似文献   

16.
同义复用,这在古书中颇为常见,古代学者称这种现象为“复语”或“重言”。顾炎武说:“古经亦有重言之者,《书》‘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食’,遑即暇也。”(《日知录》卷二十四),王念孙认为:“《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良工取之,拙者疑殆’的殆亦疑也,古人自有复语耳。”(见《读书杂志》卷三),王引之《经义述闻》中说:  相似文献   

17.
绰号雅遣     
所谓“绰号”,即浑名,诨名,混名;如李玉之《永团圆·永庆团圆》“丑扮皂隶上:浑名马前健,绰号铁笊篱”,施耐庵之《水浒传》之《施恩重霸孟州道,武松醉打蒋门神》“小弟自幼从江湖师父学得些小枪棒,孟州一境,起小弟一诨名,叫金眼彪”,赵翼之《陔余丛考》“世俗轻薄子,互相品目,辄有混号。《吕氏春秋·简选篇》:夏桀号‘移大牺’,谓其多力能推牛倒也,此为混号之始”。  相似文献   

18.
“可”字在《上博》中为常见字,用法多样,除了读作本字之外,尚可读作它字,计有以下五种读法:一、读作本字,《君子为礼》:“虚子可亓 也【3】。”:二、惯用通读作“何”,如《季庚子》:“青(请)昏(问)可(何)胃(谓) (任)之惪(德)【2】”;三、通假为“诃”,如《周易·豫》:“可(诃) (豫)[14]”阜阳本作“诃豫”,帛书本作“杆余”,今本作“盱豫”;四、通假为“兮”,如《有皇将起》:“又(有)皇 (将) (起)含可(兮)【1】”;五、通假为“奇”,如《曹沫》:“必 (召)邦之贵人及邦之可(奇)士[29△]”。即就“可”字这五种读法进行讨论,整理出《上博》“可”字的用字情形,尚祈诸家指正。  相似文献   

19.
苏轼《水调歌头·中秋》一词是流传千古的名篇,注释者甚多。其中,“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句的解释,历来众说不一,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第一,月下起舞清影随人,哪象是还在人间?即诗人此时月下起舞,有飘举天外之感。句中“何似”解为“哪象”。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周振甫《大学语文》持此说;  相似文献   

20.
我国历史上有两位伟大教育家,一位是孔子,一位是陶行知。毛泽东称陶行知先生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周恩来说他是“一位毫无保留地追随党的党外布尔什维克。”江泽民同志也称他是“中国进步知识分子的典范。”“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社会学思想体系的内涵。他的《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我之学校观》、《中华民族之出路与中国教育之出路》、《创造是中国教育之完成》等是他生活教育理论的代表作。他从1927年起先后发动四个教育运动——土地革命时期的乡村教育和普及教育运动;抗日战争时期的战时教育运动;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民主教育运动。这些运动是他的生活教育思想的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