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形象切至,入人意中,新颖别致,出人意外,是李诗歌比喻的基本特色。李白诗歌比喻的感情色彩是极其浓厚的,且这种感情不是人为地披挂在喻体上,而是从比况之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的。李白诗歌的比喻大多是眼前景、口头语,顺手拈来,悉成妙谛。这些比喻绝不是呆板、单一的,更多的情况是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这样,就使李白的诗句更生动,更有弹性,更有表现力。  相似文献   

2.
李白诗歌中的"龙"不仅与游仙联系密切,而且被用于比喻皇帝、宝剑、马等人或物,就连以"龙"命名的人名与地名也在李白诗歌中反复出现。龙文化不仅为李白诗歌提供了大量奇幻色彩的意象与典故,而且使得诗歌在表现手法上更加含蓄,也更加形象生动,更起到了深化诗歌精神内涵、突出诗人内在情感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沈美庚 《天中学刊》1999,14(6):63-66
李白的仙道思想已经不是神仙说中的仙道思想,而是天地所以然的“道”,是自然法则。李白对神仙有时肯定,有时否定。一方面否定神仙的存在和神仙说,另一方面肯定“神仙”的无拘束性、自由自在性。李白受道家的思想、特别是庄子哲学的影响很大,他把自己比喻成“大鹏”,作为与天地精神来往的象征的“大鹏”意象总贯他的一生。  相似文献   

4.
顾散原 《考试周刊》2009,(12):25-26
在李白所有的咏月诗歌中。月亮的意象极为丰富。在李白的咏月诗中,月亮具有丰富的审美意蕴。月亮是诗人高洁品质的象征,是诗人乡思的寄托,是纯洁友谊的体现。是离愁别恨的情丝,是诗人怀古伤今的感叹,也是诗人失意孤寂时的伴侣。在李白的月亮世界里.诗人与月融合同构.创造了一个迷离浪漫的境界。  相似文献   

5.
李白文化具有传奇性特色,这与诗人奇特的人生经历和"奇之又奇"的诗文作品密切相关。李白文化的传奇性特质蕴含人的本质力量,体现诸多审美品格,如强烈的理想主义信念、天人合一的诗思与情怀、清新自然的语言感染力等。李白文化作为中国文化史上重要的审美对象,带给人丰富的美感体验,具有积极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6.
论李白尚"清"的审美理想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白有着尚清的审美意识和审美理想,这表现在他一系列以“清”为主要审美尺度的审美活动中;这些审美活动有以清论人、以清论物、以清论文艺等。李白以清为美的审美意识与尚“清”的审美理想对其诗歌风格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李白写景诗的风格外观是多色调的,有神奇的美、壮丽的美,也3有清丽含蓄的美。李白写景诗的内涵是时代精神充分个性化的、形象的表现,盛唐气象通过李白的“济世”热情和飘逸个性,转化为空间时间化的动态意象。在艺术创造上,李白继承了“兴寄”和“自然”两大写景传统,在个性表现和自然生成的基础上,一方面尽量呈现对景物的原初感觉,另一方面又象征寄托着深厚的时代内容,是比兴兼得的典范。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调动了一切浪漫主义手法,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的统一。总的来说,李白诗歌有以下五个特点:颇多吞吐山河、包孕日月的壮美景象;综合运用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抒情色彩强烈;七言歌行体自由活泼、不受拘束;清新明快,自然而不雕琢。  相似文献   

9.
月意象在李白、苏轼二人笔下是个十分突出的意象类群,二人笔下的月意象在审美内涵上有着明显的差异。审美境界方面,李白和苏轼笔下的月意象,一个清逸仙境,一个清空禅境;审美功能方面,李白主要是壮大自我之情怀,苏轼主要是透悟历史与人生;审美特性方面,李白笔下的月意象集中体现为情重于思和超凌现实,苏轼笔下的月意象则集中体现为思重于情和出入现实。  相似文献   

10.
琴是中国古代弦乐器,与文士阶层关系密切,在李白生命中占有重要位置。琴作为李白诗歌中的重要意象,共出现52次,其内涵以隐逸和游仙两类最多,表现李白不慕名利、超然物外的出世情怀。李白诗中琴意象的审美特征是"清虚玄妙"和"奔放俊狭"。李白诗中琴意象表现出世之意,全诗却抒发入世之志,体现了李白以功成身退为人生理想,却仕隐两无成的人生现实。  相似文献   

11.
李白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诗人.也是盛唐散文大家。但他在散文方面的成就却被其诗名所遮掩。本文分析了李白散文以诗为文的独特个性及其突破性成就.廓清了李白散文在散文史上长期以来模糊不清的面貌。  相似文献   

12.
天姥山因李白而名传天下,在李白的诗中,天姥山是一座神奇瑰丽的所在,一直以来,人们在分析这首诗时,都十分注重梦境仙境的分析,而忽视天姥山对于李白的审美意义,忽视天姥山的象征含义,因此,追踪、探究诗中天姥山对于李白的象征意义,思考、探究诗人对其独特的情怀,也不失为一种新颖的解读。  相似文献   

13.
一般说来,魏晋之美在唐以前未在某一作家身上获得全面展示。到了李白,则使魏晋艺术精神在生活和艺术创造中走向成熟。从生存诗化、享乐人生所体现的审美精神、艺术形象所体现的自由解放精神以及李白把握世界的方式看,李白在他周围创造了“人的生活世界”,这种具有人性和创造性的审美文化氛围,成就了一个时代的审美艺术。这使得李白的意义不仅具有启蒙社会的作用,他还成了八世纪人文精神的化身  相似文献   

14.
古今不少学者在李白年谱和李白诗文笺注中给李白一些作品作了编年,特别是詹锳还撰写出了编年专著《李白诗文系年》,确定了李白在安徽写作的大部分诗文的时地。但是各家也都有一些疏漏,在时间、地点上颇有出入。本文在全面研读李白作品及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李白在安徽所写诗文的时地重新进行了编定。  相似文献   

15.
以李白的歌行体诗篇为例,探究其诗歌“雄”“逸”的审美特征。“雄”的审美范畴主要是从李白歌行体的内容、句式、意象及营造的神仙境等进行分析,“逸”的审美范畴则从诗歌抒发的流畅自然和透彻真实等进行分析,并进一步阐释了李白诗歌“雄逸”之美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从同与异两个方面将李白、李贺的浪漫主义诗歌进行比较。从渊源、艺术技巧的思想、想象、夸张、比喻等手法及感情色彩议其同:从“仙”与“鬼”、博大兰丽,瑰奇艳丽和语言特色论其异。  相似文献   

17.
李白一生作有艳诗百余首,超过其诗总数的十分之一,内容多涉女性,主艳情,在诗歌题材、体式、创作风格、艺术特色上都有自己的特点,对此予以揭示和论析,有助于认识李白的诗歌创作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增进对李白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王辉斌教授的专著《李白研究新探》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并注意到一般人很少关注的问题;对近年来的一些“新说”提出了质疑与辩证,有助于对李白的生平和作品作进一步之探讨;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李白研究进行了总结和反思,使之具有“当代李白研究史”的特性.其中凡与“考”相关的论文,所采用的虽然是传统的文献考据方法,但因占有大量的文献资料,使得结论皆藉材料而推出;而无论是“考”抑或“论”,都具有思路清晰、逻辑严密、文风朴实简洁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李白山水诗具有形态美、意象美和历史感,文章即从这三个审美层面深入论述其恒稳性、铸灵性和蕴藉性,以求得对李白山水诗审美价值的纵向把握.  相似文献   

20.
该文首先简要回顾了建国以来至20世纪90年代之间学者对李白精神内涵与个性悲剧的研究;接着文章着重探讨了李白精神的实质的三个方面;随后本文探究了李白"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抱负未能实现的时代以及诗人自身的因素;最后文章简要介绍了支撑李白在实现理想和抱负的道路上勇往直前的精神源泉,以及这种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行为对他的人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