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鲁迅的小说《孔乙己》中,叙述者的身份三次转变,从伙计到专管温酒的温酒工,地位猛降了两级,也可理解成"我"从酒店的最高层降到了最底层,然后再安排与文本故事的主人公孔乙己相见。文本在上等人与下等人、有知识的人与没知识的人到底谁更高贵的责问声中,流露出作者对世风日下的社会深恶痛绝的批判以及对孔乙己落难的人生的无尽同情。作者此种安排文本的叙述策略不仅能取得戏剧化般的效果,更能使读者从深层次中进入文本,挖掘出文章的主题意义。  相似文献   

2.
《苏东坡传》是林语堂1947年用英文完成的一部历史传记。他用个人主义甚至无政府主义的观念对苏东坡的生活及其年代进行了解读,他的这种史观又与浪漫主义的文学批评相结合,使他在解读历史的同时失去了历史传记作家必须的叙述者的身份。比起建设社会的功德,林语堂更关心生命的理想及人类的品性,他的解读又与西方新历史主义的理论暗合着,成就了《苏东坡传》被读者喜爱和流传社会的一个助缘,同时也构成了对历史真实的某种偏离。  相似文献   

3.
巴尔扎克是19世纪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伟大代表.威廉·福克纳是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的重要作家.笔者以巴尔扎克为参照,以巴尔扎克和福克纳的作品作为分析的例证,比较作品中叙述者和叙述视角的差异,并以此观照出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美学的一些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4.
《秦腔》中始终存在着显性和隐性两个叙述者,显性叙述者是疯子引生,他的功能是描述清风街泼烦无聊的日常琐事;隐性叙述者起到补充叙述的功能,完成发生在清风街的重大事件的叙述.从而弥补由于疯癫叙事而造成的主题肤浅荒诞。小说通过缺乏典型性格的人物群像展现了一个凝缩的、典型的、特定时期的农村图景.以此承载作者对中国农村转型期存在状态的深度思考。  相似文献   

5.
从身份认同的视角,对鲁迅小说《孔乙己》描述的生存世界和孔乙己的悲剧意义可以得出新的认识。揭示身份认同的困境与焦虑,不断粉碎孔乙已残存的生存梦想,也使孔乙己生存的社会空间成为一个麻木、冷漠、无望的世界。  相似文献   

6.
<正>人物形象是小说的主要要素,对理解小说主题至关重要。笔者从三个角度对《孔乙己》的思想内容进行了分析。一、孔乙己形象分析在语文教学中,对孔乙己的"可笑"之处,笔者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孔乙己的"可笑"表现在他外貌的奇特和思想的迂腐上。单从小说对孔乙己独特的肖像描写来看,也约略可以判定,这是一个颓唐不堪、没有前途的书呆子。旧社会的生活对这个人物显得是那样残忍无情,几乎把  相似文献   

7.
《孔乙己》故事的叙述者小伙计“我”既是叙述主体,同时也是故事中的人物,由于叙述者处于多重关系与多重身份之下,其叙述的可靠性问题长期困扰读者。重新梳理叙述者的不可靠性事实,寻绎曾经被忽略了的叙述者的意义功能,探讨不可靠性所激发的作者与读者活动,体会作者鲁迅作为修辞的叙事技巧。  相似文献   

8.
《语文学习》2010年第11期“镜头”栏目发表了马艳林老师的《“我”眼中的孔乙己》一文.如果单纯从课堂教学设计层面看这一教学片段,确实如马老师所说,她“选择了一个比较巧妙的小的切入口”,抓住作品中的“我”引导学生研习文本,不枝不蔓,重点突出,且操作性较强,教学的即时效果也很好.但如果从现代小说叙事学理论层面来观察,马老师和她的学生对文本所进行的解读,却存在着一些明显的错误.笔者为此广泛收集有关《孔乙己》的教学设计,惊讶地发现,不少语文教师对文本中的一些核心概念如小说中的叙述者以及第一人称“我”的阅读意义与价值尚存在着很多误读的现象,实有匡正的必要.笔者试图运用现代叙事学理论从两个方面对其加以阐释,以此求教于方家,并与马老师商榷.  相似文献   

9.
从张爱玲早期到后期的小说创作中,叙述者经历了由显身向隐身演变的过程,而在早期叙述者显身的作品里,叙述者穿行于显、隐之间。张爱玲承袭了中国古典白话小说的叙事手法,保留了“说话人”的旁观者姿态,同时借“虚拟情境”达成与读者的沟通,舍弃了“说话人”为“社会尺度的代言人”的角色。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叙事学的角度分析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孔乙己>.通过对小说中叙述者和叙述视角的运用,以及场景、停顿等叙事方法的运用的分析,剖析<孔乙己>如何通过叙事艺术的巧妙运用塑造了孔乙己这一不朽的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11.
《当代英雄》显示了莱蒙托夫高超的艺术技巧。这部作品不仅思想内涵深奥,而且叙事技巧也很独特。本文从叙述者的角度入手,剖析《当代英雄》三重叙事框架下三位叙述者的形象与功能。三位叙述者不仅推动了叙述进程,而且构成故事完美的叙事框架,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2.
康拉德的叙述特点十分引人注目。他打破了以往的叙述传统,在许多小说中运用了复杂的叙述角度和叙述技巧,在西方的叙事历史上,康拉德占有重要的一席之位。《黑暗的心脏》就是一部在叙述学上具有开创性和转折性意义的叙事作品。  相似文献   

13.
在后殖民主义的背景下,库切的创作与他的身份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耻》这部作品也不例外地关注殖民者身份的问题,同时也书写了南非白人的尴尬境地。通过这部作品中两位主要人物身份的转变的分析,探讨了南非白人主体身份衰落的原因,以及他们对自身身份的迷惘、困惑以及如何适应这种转变以求得生存。  相似文献   

14.
成国 《考试周刊》2013,(82):15-15
艺术技巧是文学创作的要素之一,它对于创造完美形式,正确表现作品的思想内容,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深刻地反映生活的本质,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从人物刻画方面分析《孔乙己》的艺术技巧,以便深入理解小说内容,提高学生的阅读欣赏水平。  相似文献   

15.
从文学上说,佛经是叙述文学。通过对其叙述者的考察,可以深入到经典内部,理解佛经的流传情形和其叙述的重心所在。  相似文献   

16.
孔乙己对自己的人生悲剧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为了不重蹈孔乙己人生悲剧的覆辙,我们应在孔乙己身上吸取怎样的人生教训呢?  相似文献   

17.
现代小说理论认为技巧形式是小说的本体,没有技巧就没有小说.小说解读也要注重小说的技巧形式,找出这一篇小说独特的形式从而进入小说内部.文章以《我的叔叔于勒》为例分析叙述者及叙述视角选择的秘密.  相似文献   

18.
黎元洪是辛亥革命中不得不提及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一生中有几次显著的身份角色转变,从封建主义旧官僚转变为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者,从一个表面的革命者内化成一个民主共和的拥护者,从一个活跃于政府舞台的政治家转变成一位民族资本主义实业家。黎元洪的一生极富传奇色彩,也充满了矛盾和争议。  相似文献   

19.
20.
20世纪80年代前后,王蒙小说的叙述方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此之前他采用的是传统式视角,此后,虽然仍然使用第三人称,但已不再是传统的全知全能的视角,而是以主人公为视角的有限视角叙述。而王蒙小说这种叙述方式的转变正是现实世界的复杂性以及历史文化的变迁所带来的必然结果,同时这种转变也使我们看到了作家读者意识的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