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的小说《孔乙己》中,叙述者的身份三次转变,从伙计到专管温酒的温酒工,地位猛降了两级,也可理解成"我"从酒店的最高层降到了最底层,然后再安排与文本故事的主人公孔乙己相见。文本在上等人与下等人、有知识的人与没知识的人到底谁更高贵的责问声中,流露出作者对世风日下的社会深恶痛绝的批判以及对孔乙己落难的人生的无尽同情。作者此种安排文本的叙述策略不仅能取得戏剧化般的效果,更能使读者从深层次中进入文本,挖掘出文章的主题意义。  相似文献   

2.
2007年第6期《中学语文教学》中,崔丽萍老师的《难以承受的生命之轻》一文,对《孔乙己》的结尾有着深刻的理解,认为作者此处简洁冷峻、举重若轻的艺术处理,"轻松"得让人压抑,也更能激发人们深深的思考。笔者试从这篇小说的叙述速度与故事速度的关系这一角度,也来谈谈自己对《孔乙己》结尾艺术的拙见。  相似文献   

3.
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在部分文章后安排了"资料袋"。将其归纳分类,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文本作者的介绍;二是时代背景的介绍;三是课文相关知识的介绍。虽然每一册教材中安排的"资料袋"并不多,但是它们对于学生知识的拓展和归纳概括能力的提升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4.
巴赫金从语言的社会学立场出发,认为言语必然是交际和对话,哪怕是单方面的陈述,也是交际和对话的一个环节.因此在阅读文本时,必须从人的交际需要,从人与人的关系去理解文本的语言文字.巴赫金的“听者”视角认为“任何理解或多或少都蕴含着回应”.《孔乙己》不是写给孔乙己们看的,其主题更不是“一方面揭露了科举制度的毒害,一方面通过咸亨酒店的酒客们对孔乙己的戏谑,表现了当时社会的冷酷现实”.  相似文献   

5.
蔡春 《学语文》2013,(2):33-34
阅读教学不仅是一种"告诉",而应当是教师、学生与文本以及作者之间进行反复、深层次"对话"的过程。"对话"的过程中,教师对文本知识的加工、活化至关重要,因为文本知识与学生的生活情境存在一定距离,学生难以走进文本、展开对话。  相似文献   

6.
林志平 《广西教育》2011,(16):48-48
文本对话是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如果教师能根据文本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文本的情境,那么,学生与文本对话一定更精彩。一、启发想象,进入文本意境叶圣陶先生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  相似文献   

7.
《孔乙己》的结尾部分,作者巧妙地安排了孔乙己"欠十九个钱"这一细节,真可谓神来之笔,这不仅是小说结构的需要,更重要的是使作品主题得到了高度的升华。  相似文献   

8.
消极修辞是强调文章事理逻辑顺畅、语言表达准确、意义明确、词句平匀、安排稳密的一种修辞方式。从消极修辞角度探析《孔乙己》与《列夫·托尔斯泰》,可以更清晰地了解文本内容与语言特色,把握词语的形象色彩。  相似文献   

9.
教学《孔乙己》一文时,抓住三个"记":"你们最‘记得’孔乙己的什么";"小说中的其他人最能‘记住’孔乙己的又是什么";"这些人是真的记住孔乙己了吗",帮助学生从情节的表层走向逻辑的内里,对小说的人物形象和文本价值进行形象的感悟和智慧的思考,也使得课堂教学走向深入。  相似文献   

10.
曾潇谊 《作文》2023,(39):26-27
<正>我从十二岁起便在镇口的咸亨酒店里当伙计,专管温酒。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说起话来,总让人半懂不懂的。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中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孔乙己原来读过书,没有进学也不会营生,愈过愈穷,但写了一手好字,替人抄书却不老实,偷雇主家的书和纸张笔砚卖掉,被雇主家发现了就吊着打。  相似文献   

11.
《孔乙己》文本世界中存在着一些很有意味的符号形式。酒店浓缩了孔乙己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人格分裂,形成孔乙己自我的迷失与他者的围困;服饰体现了难以突破的文化坚壁与隔离,长衫更是孔乙己心灵被异化与扭曲的承载;极度简化的人物关系是鲁迅小说对人的生存困境的独特结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2.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能够理清文章脉络,赏析文中优美的、富有深意的句子;过程与方法: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批注"学习,积极进行问题的探索、文本的研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体会作者对家庭、对生命的责任和爱;能对"尊老"这一生命的责任有更好地理解,培养"尊老"的良好品格。【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批注"学习,积极进行问题的探索、文本的研读。难点:能体会作者对家庭、对生命的责任和爱。  相似文献   

13.
在短篇小说《孔乙己》中,人物的言说方式各有不同:满口之乎者也的孔乙己,冷眼无情的掌柜,口无遮拦的酒客,以及不屑一顾的小伙计。不同的言说方式既塑造了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又映射出社会的冷漠无情、人与人之间的隔膜,更彰显出了作者对人性的透视以及对社会的洞悉。  相似文献   

14.
本文探讨《孔乙己》和《祝福》中主人公的命运转折。从小说文本来看,孔乙己命运的重大转折源于应由他自身负主要责任的品质缺陷,祥林嫂的转折源于自然的意外。作者未能把握好性格的典型化和情节的偶然性,以至削弱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相似文献   

15.
孔乙己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个人物体现了时代、人物关系、人物三者的统一。"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站着喝酒,说明他的经济地位属于"短衣帮"的,"穿长衫"又说明他的思想意识是属于封建阶级的。孔乙己与周围人物的关系,也深刻地显示出新旧文化的冲突。教学中,对《孔乙己》这部作品,除了应有以上理解外,还应结合实际,对作品进行新的解读,获得新的感悟,收到一举多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浓情、热情,似酒有两句话,一句是“浓情似酒”,一句是“人情如水”。我们可以围绕这两句话来解读《孔乙己》。《孔乙己》开篇写酒店和酒,不是随意的,而是有“预谋”的。这种“艺术预谋”,就是鲁迅先生围绕“酒”大做文章。正如鲁迅在《药》中写茶馆,不是随意的,同样是有“艺术预谋”的。“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作者通篇最想要强调的可能是温度、浓度,酒的温度、浓度和人情的温度和浓度。“热水”“温酒”,开篇有两个温度词语。  相似文献   

17.
依据叙事学家的理论,文学作品尤其小说不能视为一种固定不变的结构,而是视为由各种不同的"符码"编织起来的一个网络,可以由不同的读者进行不同的解读。《孔乙己》的叙事"符码"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网络结构,以此来解构孔乙己形象,会获得形象内涵的新认知。对孔乙己在作品中表现出的显性特征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挖掘其隐性的文化意识和心理特质。  相似文献   

18.
村上春树的《海边的卡夫卡》可谓是村上作品中的斯芬克斯之谜。作者在作品中安排了两条各自独立发展的线索,为读者解读文本制造了障碍。通过对文本的梳理,发现作品中潜藏着深层结构,即以"入口石"为基点,作品中的人物游走于现实与虚幻之间。村上春树通过对两个世界以及人物的描绘,向读者传达了积极的世界观。  相似文献   

19.
谈《孔乙己》的艺术技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乙己》是鲁迅现代小说艺术最高成就的代表作,具有其独特的艺术美。以现实主义写作手法,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穷酸、迂腐而又淳朴、善良的封建社会旧知识分子的悲剧形象。文中一连串的笑声,使孔乙己的命运更笼上一层令人窒息的悲凉意味,这正体现了以喜剧写悲剧的写作手法。作者对主人公孔乙己形象的刻画形神兼备,将其穷酸、迂腐的性格特点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文章结构的安排更是独具匠心,作者截取主人公在酒店喝酒的生活片断,用小伙计的陈述,写尽了孔乙己一生的悲惨、悲凉。同时,文章的语言精练、准确。可以说《孔乙己》不愧为现代文学史上的一篇杰作。  相似文献   

20.
立足鲁迅先生“几乎无事的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的悲剧思想,从《孔乙己》悲剧的表象、内核和价值三个方面入手,着重阐释《孔乙己》悲剧哲学内涵,发现其悲剧的实质,并以此为切入点进行文本细读,发现《孔乙己》更多的文本教学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