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9年5月28日(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是国务院修改法定节假日后的第二个端午假期.四年前,南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Gangneung DanojeFestival)"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这极大地伤害了中国人的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我们迄今已经有2500余年历史和文化的端午节,怎么反而被韩国人捷足先登而"申遗"成功了呢?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传统节日五彩缤纷,文化内涵丰富,留存着人类独特的文化印记。在来自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挑战面前,我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自下而上环境急剧恶化,现状堪忧,包括传统节日在内的无形文化遗产的保护形势严峻。作为华夏的子孙,我们要——[引言]端午节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晋代的《荆楚岁时记》上就有关于端午节的记载。近日东北一位大学教授给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发来一份急件,说据可靠消息,亚洲某国准备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请“端午节”为本国的文化遗产,目前已将其列入国家遗产名录,很快将向联合国申报“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相似文献   

3.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这是我国千百年来一个重要的夏季节日。2004年,韩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江陵“端午祭”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消息一经传出,我国一些民间人士十分激动,惊觉我们老祖宗留下的节日文化遗产要被人抢注了,一时间,网上网下,甚至一些政府文化部门的官员和专家学者,都被卷入了这场中韩端午文化保卫战。2005年11月,由18名专家组成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审查委员团在法国巴黎正式宣布了由该组织评出的第三批无形遗产名单,韩国江陵“端午祭”榜上有名。韩国的江陵“端午祭”和咱们国家的端午节是不是一回事呢?  相似文献   

4.
阅读以下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 今年五月,当韩国准备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端午节为本国文化遗产的消息传来后,我国各界反应强烈。湖北省召开"湖北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研讨会,并设立了"湖北省民族民间文化抢救保护专项资  相似文献   

5.
<正>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佳节,可是,国人特别是青少年学生在过端午节时是否品尝过其中的文化韵味呢?我曾多次向历届学生提问:你知道韩国江陵端午祭是何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遗产的吗?作为中国人,你知道中国端午节是何时成功申报世界遗产的吗?这些常识问题竟然很少有学  相似文献   

6.
2005年11月2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宣布,韩国的“江陵端午祭”被选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时一年的中、韩端午之争也画上了一个休止符。三年之后中国正式将端午节列为公共假日。对传统节日文化的保护,在这几年,终于走上了一条趋于宽容与理性的道路。  相似文献   

7.
韩国端午祭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成功,在中国引起很大反响。最近韩国又拟将中医改为韩医,再次进行申报。关于中国端午节和韩国端午祭之争,其焦点在于对中国传统文化保护与发扬。学术界以前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文化本身,但是对于中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较为忽略。再加上第一手韩文文献难以取得,更增加了这一问题的研究难度。本文结合韩文文献,探寻其文化渊源,比较其文化差异,同时对非物质遗产保护制度进行深入分析,希望能给东亚文化圈中的中国文化源头的捍卫和中国今后遗产的申报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传统节日繁多,它们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 载体。联想到不久前,一度炒得沸沸扬扬的韩国欲 将"端午节"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一事,我愈发痛心地感到:谁 来拯救我们的传统文化? 西方很多学者将韩国称作"儒教国家的活化石"典型的 儒教国度"。就像对待端午节"申遗"一样,大部分中国人听到 这个消息会觉得不解甚至愤怒:儒家文化不是起源于中国 吗?孔子孟子不都是炎黄子孙吗?  相似文献   

9.
端午节是流传于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由于端午节的历史悠久,这也使端午节成为我们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的遗产。如今,我们再来了解端午节,就可以将它作为一门课程来进行研究,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调动各种学习感官,将传统文化真正植根于内心,并传承下去。  相似文献   

10.
学术动态     
中国第三次登上“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总部宣布了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国申报的“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和中国、蒙古国联合申报的“蒙古族长调民歌”榜上有名。“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是流传于新疆维吾尔族  相似文献   

11.
节日,是人类社会各个种族普遍传承的一种文化现象。端午节是备受人们重视的传统节日,随着历史的发展,其影响也扩大到了周边国家,形成了辐射广大的“祭祀圈”,如韩国在我国传统端午节的基础上进行了文化的“自我选择”,从而发展出独具大韩民族特色的端午祭;日本也逐渐形成了“端午男孩节”。作为中国传统的节日,端午节不但有许多的欢庆活动,而且还兼具公共卫生预防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2.
杨家丽 《云南教育》2009,(20):44-45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界“遗产”中补充了包括节日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把这些活态的无形遗产看作一个民族的标志、一个民族发展的生命源泉。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悠久历史文化的积淀和再现,  相似文献   

13.
同学们,你们能列举出我国的传统节日吗? 也许,你们早已经习惯了圣诞节的狂欢,习惯了在“父亲节”送给爸爸小礼物,习惯了在“母亲节”向妈妈表达感激之情。其实,一年365天,还有许多印有“中国”标签的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这些传统节日折射着古老的中国文化,象征着丰富的华夏文明,闪耀着龙的传人无穷的智慧。 5月31日(农历五月初五)是今年的端午节。端午节是我国传统节日的代表,它的历史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端午还被称为端阳、午日节、重五节、女儿节、天中节、龙日等。民间纪念端午节的习俗很丰富,较普遍的庆祝形式有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还有悬钟馗像以驱邪、挂艾草以避邪驱瘴、佩香包驱瘟等。每一项端午习俗背后都  相似文献   

14.
富贵竹     
现在,一向被中国人视为传统的端午节转眼间成了洋节日。韩国人笑了,而有文化良心的中国人却哭了。这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吗宁传统节日如今更多的是被淹没在商家无尽的特价商品和酬宾活动的汪洋之中。我们对传统节日的概念也只是停留在一些形式上,吃吃喝喝,放放鞭炮,宜利禁忌等等,似乎节日对我们来说只剩下一个符号了。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的到来,湖南省举行了“我们的节日·端午节”主题文化活动。以端午源头汨罗作为主要活动地,在全省范围内广泛开展以“屈原颂”为主题的中华经典诵读活动、以赛龙舟等水上体育活动为主要内容的全民健身活动。汨罗江被公认为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的源头。吃粽子、赛龙舟、插艾叶、喝雄黄酒等端午习俗就是从汨罗江两岸发源并沿袭千年,“汨罗江畔端午习俗”现已成为国家级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6.
<正> 端午节(2010年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是"岁时八节"之一,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关于端午节的来历说法不一,最常见的是两种:一是为了纪念战国时代在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自尽的楚国诗人屈原,二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被吴王夫差赐死、尸体于五月五日被投入大江的吴国忠臣伍子胥。传说伍子胥死后化为涛神。吃粽子、喝雄黄酒、赛龙舟是端午的传统习俗,一些地区还会在家门前悬钟馗像镇宅,挂菖蒲驱瘴。此外,人们还有"躲端午"(指接已嫁之女回家过节)、立蛋(如在正午时将鸡蛋直立起来,表示来年会有好运道)、佩香囊等习俗和活动。2009年9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了最新一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的端午节成功入选。(韩国在2005年的申遗成功的项目为"江陵端午祭"。)  相似文献   

17.
<正>例文呈现中国茶里的文化自信李广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七届常会上,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茶成功入选非遗,再次证明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世界影响,再次体现了中华文明对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重要贡献,彰显了我们的文化自信。(由时事切入,引出论述对象。)  相似文献   

18.
再说端午     
端午节是我国最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历史上关于端午节由来的传说版本很多,众所周知的便是“屈原说”。然而,有关端午节来历的其他版本却少有人知,  相似文献   

19.
如今,咱们的元宵节、端午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日渐冷清,过圣诞节、愚人节、感恩节等“洋节”的中国人多了起来,其中不乏中学生的身影。作为一个最容易接受多元文化的群体,中学生自己是如何看待这个现象的呢?  相似文献   

20.
元宵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不仅是家庭节日,也常以家族、社区为单位组织活动,具有一定的公共性。这种公共性可以有效地建构集体认同,增进社会网络稠密性,提升社会资本存量,对于乡村团结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在现代社会,传统节日文化传承面临多重危机,尤其是传统节日的公共性严重萎缩。从福建省潋城村端午节当代状况来看,在现代社会,传统节日“公共性”不仅可以传承,而且可以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其关键机制在于,一方面要不断讲述传说,再造传统,模塑集体记忆;另一方面,传统节日的现代节庆形式要重视民间组织民俗的传承,尽可能激发民众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