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什么是转韵律1.1.凡是应用两个韵以上的而不是一韵到底的诗歌,就是转韵诗.转韵诗如果符合平仄格律的,就是转韵律诗歌.例如:  相似文献   

2.
英诗的语音结构——格律诗韵律简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诗歌是通过有节奏、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发抒情感的.因此,如果没有诗的节奏和押韵方面的知识,就无法欣赏诗,本文着重就格律诗的韵律方面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3.
《送元二使安西》是王维的一首较为平常的七言绝句 ,但它却集中体现了王维“诗中有歌 ,歌中有诗”的特色。无论从内容上 ,还是诗的韵律上均能体现“诗歌美” ,因而才能谱成《阳关三叠》的送行乐曲 ,传唱至今 ,历久不衰。  相似文献   

4.
略论杜甫的“戏”字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甫的“戏”字诗,从内容上看,含义深邃,丰富多采;从形式上看,灵活多样,不拘一格;从学意蕴上看,既注重诗歌的社会功能,也重视诗歌的继承和创新。“戏”字诗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古代诗歌的体裁,这是杜甫对我国诗歌的一大贡献。  相似文献   

5.
一所谓白话新体诗歌,和现代小说、戏剧一样,都是现代中国社会伟大变革的产物,是伴随着现代中国一场猛烈的社会与文化革命风暴而诞生的。如果从“五四”运动算起,它已有六十多年曲折而光辉的发展历程。新诗运动在二十世纪第一个十年兴起,是被多方面因素所促成的。应该说,它首先是中国近代进步诗歌运动的继续与发展。近代诗歌随着政治上改良运动的开展,曾提出过“诗界革命”的口号,有过“新派诗”的实践,直至南社诸人的慷慨高歌,悲壮陈志。“意境几  相似文献   

6.
用“读”来教学诗歌,是诗歌的本身特点决定的。古人写诗叫“吟”诗,说明诗歌是“吟唱”出来的,别人也必须以“吟唱”的方式去领会诗中的韵味。诗歌本身内容和形式上也具有特定的节奏和旋律。因而,诗歌教学如果只囿于讲解分析,不调动学生的心眼口耳去吟诵朗读,就浪费了诗歌的价值,把一束玫瑰当成了一把萝卜白菜。而“三味书屋”式的动口不动心的浪漫读法,也只能读出词句声音,体会不出诗的感情内蕴。怎样让学生动心、动口、动容去读,读出感情、节奏、起伏,自己在日常教学中堆积了些肤浅的尝试。特别是当学生对诗的思想内容有了初步理解以后,自己通过精心设计,尽量给学生  相似文献   

7.
数学家说:“两点之间最短的是距离。” 哲学家则说:“两点之间最短的是梦想。” 二者之间虽然在句尾的结论上仅仅只有两字之差,却有着根本上的区别,前者属于现实,而后者则属于浪漫。从客观上来讲,二者似乎是界限十分明确的,其实不一定如此。比如散文诗,便是散文与诗歌联姻的产物,从过去的文学角度上看,散文便是散文,诗便是诗,二者界限分明。散文是散行的文体,它不受韵律的约束。虽然不能说散文完全没有节奏,但它的节奏是不规则的、偶然的。它的行文也没有一定的格式。而诗歌在这方面恰同它是相反的,既讲究韵  相似文献   

8.
任何语言的诗歌首先都是因其语言形式而存在的。没有独特的形式就没有诗歌这一独特的体裁。目前的汉语“诗歌”已经失去“形式”。人们将目前这种不是诗歌的东西称为“诗歌”.其原因是对外来“诗歌”的误解。外语诗歌译为汉语后,其在语言形式上如果没加入汉语的“诗籍”,它就只是不是诗,而我们却以其原是诗歌为由,将这种散性的东西称为诗歌,并反过来以此为圭臬.去进行所谓的新诗歌创作。对诗歌形式的突破.有真突破,也有假突破,当代诗歌的突破以假居多。  相似文献   

9.
诗之所以为诗,区别于散文的最大特点便是押韵,有音乐美.这也是一首优秀诗歌能广为流传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五四时期的新诗倡导者们恰恰忽视韵律,视格律为枷锁镣铐,致使新诗如脱缰的野马,有无限的自由.这使得当代诗歌越来越“曲高和寡”,失去了民众,失去了读者.所以当代诗歌如果能走出文体观念的禁锢,借词坛之清流,拓展新的创作道路,回归诗歌本体的价值规律.  相似文献   

10.
在英语诗歌中,最严谨、最富有挑战性的抒情诗是十四行诗.一首好诗,主题、意境固然重要,但没有其他方面的配合也是不尽完美的.诗只有在形式和内容上真正达到统一,才能充分展现其魅力.作者意在讨论英语十四行诗的结构、韵律和诗意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韵律在诗歌传播中有不可或缺的决定作用。古诗的强韧和今诗的低迷 ,都与对韵律的运用紧密相关——或者更直接地说 ,诗歌在今日文坛上地位的退让 ,在很大程度上缘于众多作品中韵律的缺失。韵律不仅是诗歌的内容 ,而且同时还是诗歌传播的优质介质 ,是提高传播效率的润滑剂。没有韵律 ,诗歌的传播必定遭遇媒体的障碍 ,很难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 ,阻碍读者对诗歌的接受程度 ,最终成为诗歌发展的阻滞。我们期冀于诗歌的兴盛 ,就要尊重诗歌的传播特点 ,重归韵律传统  相似文献   

12.
诗歌的美感首先来自于音律(包括节奏和韵律)。音乐性是诗歌与生俱来的品性,诗歌中语音有规律地停顿造成节奏,其声、韵按一定的规则组合而形成韵律,构成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效果。当诗歌的节奏、韵律与诗人要表达的情感协调一致,诗中轻松、欢快、沉滞、急促、昂扬、舒缓等节奏的韵律变化,就反映了人的情绪的起伏波动的变化,表现的其实就是人的生命活动的节律。所以诗歌的音律美绝不是一个纯形式的因素,它是情感内容的有机组成,或是与情感内容不可分割的因素,可以称之为“情感的形式”或“有意味的形式”。阅读诗歌须吟哦,须朗诵,须于声音唇…  相似文献   

13.
毕兰芳 《陕西教育》2009,(12):37-38
诗歌是文字创造出来的文学艺术奇葩。诗歌评论家把诗歌比作是多彩的画,配有音乐的歌。它所包含的诗思,诗情,意境,节奏和韵律,便是诗歌的意味,简称为诗意。有人可能把诗意仅仅理解成诗歌的思想内容。还有人认为诗意主要是指诗的外部形式,例如诗的节奏和韵律。这两种观点都有失偏颇。其实,诗意的内涵是丰富的,范围也不只是局限于诗歌范围以内。所有文学艺术作品,如果它具备了诗歌的审美素质,都可堪称是诗意的表现。  相似文献   

14.
诗歌的音乐性即诗歌在语言和形式上所具有的跟音乐相同或相近的艺术特质,在外在形式上表现为诗歌语言和谐的韵律和鲜明的节奏,并通过声音直接诉诸于人的听觉以打动人心;在内质上,则体现为诗人情感的起伏和心灵的律动,是诗人情感、情绪的声音显现形式。诗歌的音乐性,首先应视之为诗的内在素质,是诗歌的灵魂,是诗之所以为诗的根本因素。“诗言志”“诗缘情”,诗歌抒情的本质特征,决定了诗歌必有与之俱来的音乐性,即诗歌的抒情性决定了诗歌在语言形式上的声律化的特点。我们知道,人们情感的抒发,要用一种既不是叙事也不是论说的抒情语体裁形式…  相似文献   

15.
中外学者之所以共认译诗之所以难,主要在于诗歌独立的文体特征;如果对于诗歌没有基本的了解与认识,到位的译诗是不可能出现的。“以诗译诗”作为一种新的译诗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前一个“诗”是指对本我民族里诗之共识;后一个“诗”,是指所译对象的美质与美形。只有当两个“诗”相生相融的时候,绝佳的译诗也就产生了。在当代中国文学翻译界,如果有一批译者能够长期践行“以诗译诗”,则是中国诗坛之幸,世界诗坛之幸!  相似文献   

16.
第三代诗在诗歌观念、语言形式和表现手法等方面对以朦胧诗为代表的现代新诗进行反叛并重建了一套自己的诗歌范式,在整体上表现出一种非诗化倾向。本文从反诗、泛诗、生命体验的角度来分析其诗歌审美现念的变化,从口语、前文化语言、返古语言的角度把握其对现代诗歌语言的自觉探索,从反讽、变形的角度研究它对诗歌表现手法的革新运用;“非诗”是诗歌创新的一种手段,也是诗歌发展演变的一条艺术规律。  相似文献   

17.
别体诗简论     
古人把那些用不常见的格式写成的诗称为“别体诗”。别,就是特别,就是异样。“别体诗”就是不同寻常、具有特殊形式的诗歌。一般常见的诗体,人们就称之为“常体”。由于诗无定格,不论从内容到形式,都可以让诗人去大胆创造,因此,所谓一般和特殊,常体和别体,也就只能相对而言,没有绝对的界限,也没有谁下过划类的定义。例如,从诗歌的字数来讲,通常见到的有四言、五言、七言,还有不固定字数的杂言。如果偶然发现一首一言或二言诗,或者  相似文献   

18.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往今来,有许许多多优秀诗歌流传于世,这些诗歌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在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漫长历史上,曾出现过《诗经》、《楚辞》、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等.这些古典诗歌,是我们的祖先的智慧和才华的结晶.让当代中学生学习这些古典诗歌,去感受这些艺术精品的魅力,从中得到性情的陶冶和美感的享受,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所确立的“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提高社会主义觉悟”这一目标,也同样适用于古典诗歌的教学.诗歌能够最集中、精炼、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和自我感受,它包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想象,语言比散文更凝炼、和谐,具有强烈的音乐性、鲜明的节奏和韵律.通过诗歌教学来进行思想教育,历来是语文教育的一项主要内容.孔子说:“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所谓“诗教”,就是通过诗歌教学来“美教化,移风俗”(《诗大序》),“以诗比民”,“以诗教民”(《经解篇》).古人尚且如此重视诗歌的“教化”作用,今人更不应忽视诗歌教学的作用.语文教师应当通过适当的方式和方法,去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歌的感情,领会诗歌表达感情的手法,品味其音乐美、意境美、语言  相似文献   

19.
所谓诗意的阅读,就是根据诗歌的内在特点来解读诗的内容,而不是用阅读其他文体的方法来解读诗歌的内容。其最主要的有这样三个方面:   一、诗中的情节,看似“故事”又不是“故事”,避“实”就“虚”才能把握诗中的真意。   即使不是叙事诗,在诗歌中也常常会有一定的情节。如果我们不从诗歌的特点去阅读,就会以为这些情节也和散文、小说的叙事一样是为了通过一定的事件来反映生活和表现主题。其实诗歌中对所谓情节的叙述,其用意并不是在于故事,而是把它作为一个形象,或者是一个形象符号,通过这些形象的组合表达一种思想和感情…  相似文献   

20.
“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诗歌的想象不仅仅表现在形与形、形与质之间的关系上,更奇妙的是表现在情与理之间产生了中国古诗话中称之为“无理而妙”的现象。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渔者是个耐人寻味的形象。本文试从柳宗元和张志和的三首诗诠释渔者的深味,也借以阐述自己对“无理而妙”现象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