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国年间,著名的“翁门六子”之一,“后清流”健将张謇曾写下了这样一段话:“闻盛昱严劾积臣,并及两广总督张振轩(树声),朝局一变。……自恭王去,醇王执政,孙毓汶擅权,贿赂公行,风气日坏,朝政益不可问,由是而有甲午朝局之变,由甲午而有戊戌政局之变,由戊戌而有庚子拳匪之变,由庚子而有辛亥革命之变。因果相乘,昭然明白,谓始于甲申也”。这当然是对甲申年间(1884年)爆发的清朝政局大变动对尔后影响之极而言,言之过重。但是,甲申政潮对当时正在进行的中法战争和其后的晚清政局具有直接影响,却是可以肯定的。  相似文献   

2.
一概括来看,甲午庚子年间清政府对外政策可以1898年戊戍政变为中介。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甲午战败,在中国统治阶级内部引起轩然大波。东邻日本在战争中的胜利。迫使国人对中国固有文化作出深沉的反思和最后的甄别。迫使人们对筹办夷务数十年的成败功过、经验教训作出痛苦的总结。而战后资本主义侵华新阶段的出现。又要求人们在对外政策上作出新的抉择。  相似文献   

3.
中华民国三十四年九月九日,我国家受日本之降于南京,上距二十六年七月七日芦沟桥之变为时八年,再上距二十年九月十八日沈阳之变为时十四年,再上距清甲午之役为时五十一年。举凡五十年间,日本所鲸吞蚕食于我国家者,至是悉备图籍献还。全胜之局,秦汉以来所未有也。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原设北平,私立南开大学,原设天津,自沈阳之变,我国  相似文献   

4.
中华民国三十四年九月九日,我国家受日本之降于南京,上距二十六年七月七日芦沟桥之变为时八年,再上距二十年九月十八日沈阳之变为时十四年,再上距清甲午之役为时五十一年。举凡五十年间,日本所掠吞蚕食于我国家者,至是悉备图籍献还。全胜之局,秦汉以来所未有也。  相似文献   

5.
唐朝第二位皇帝李世民,能治国善战,睿智过人,在位22年,创下了“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就是这样一位有为的皇帝,竟被他的女儿高阳公主活活气死。公元649年6月的一天,老功臣尉迟恭和程诰命夫人(程咬金之妻)同来勤政殿,向他揭露了高阳公主骗取诏书,强行逼休了她的妯娌,辱骂逼死其公爹——当朝宰相房玄龄的真相。李世民听后勃然大怒,原来是自己的女儿害死了曾参与玄武门之变、鼎力帮助自己登上皇位的老臣。于是,急召高阳公主进殿问罪,  相似文献   

6.
朝鮮在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約二十年间連續发生了声势浩大的反日义兵运动,这是朝鮮人民群众有組織的反日武装起义,它給予占領朝鮮的日本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在1894年甲午农民战爭后直至1919年“三一运动”爆发前这一时期里,义兵运动无疑是朝鮮民族解放斗爭的主流。义兵运动常被理解为只是1907年日本解散朝鲜军队的結果(如李清源著“朝鮮近代史”,中译本,第150頁),有些著作更誤认义兵就是被解  相似文献   

7.
论穆彰阿     
道光年间,在清王朝统治集团核心中,穆彰阿是个对当时政局有着重要影响的关键人物。“宣宗初政,一倚曹振镛,兢兢文法;及穆彰阿柄用,和战游移。逐成外患。一代安危,斯具关键已”。穆彰阿历嘉庆、道光二朝,在道光一朝三十年中,军机大臣达二十四年(1827—1850年),其中又有十四年(1837—1850年)任首席军机大臣,权势显赫。  相似文献   

8.
八大山人的文本“奇情逸韵,拔立尘表”①有着永久的艺术魅力,其主要原因是他有着突出的悲剧个性。 一孤独 八大山人“性孤介”(2),这种孤独感自甲申之变一直到他离开人世,始终伴随着他。甲申之变后,其父不久死去,承父志,亦喑哑,孤独感愈来愈强烈了,“……左右承事者,皆语以目,合则颔之,否则摇头,对宾客寒喧以手。听人言古今事,心会处,则哑然笑,如是十余年。”③ 可知,自甲申之变后十多年都是装哑,拒绝同人对话。据邵长蘅记载,在康熙29年(1690)八大山人65岁时,邵由澹雪和尚引荐,于北兰寺访八大山人时,“…  相似文献   

9.
王逸注《离骚》之“帝高阳之苗裔兮”云: (楚)武王求尊爵于周,周不与,遂僭号称王。始都于郢,是时生子瑕,受屈为客卿,因以为氏。 汤先生《离骚今注》引此作“受屈为卿”(原注:“《章句》《补注》各本误作‘客卿’,此……  相似文献   

10.
在阅读中学文言文时,我们常常会遇到如“庚子”、“甲申”等用天干、地支作纪年的问题;在历史教科书上,许多著名的历史事件,如《辛丑条约》的签订、“甲午战争”、“辛亥革命”等,也都涉及到干支纪年法。  相似文献   

11.
刍狗释疑     
陈寅恪先生论诗创“古典”、“今典”之说 ,所谓古典“即旧籍之出处” ,今典“即当时之事实”。其作诗亦遵循此一原则 ,往往古典、今典融贯为一 ,情与景会 ,独臻化境。由此带来的问题是笺释者因不明今典而发生歧解 ,如台湾著名文史作家高阳先生在其诗学专著《高阳说诗》中笺证陈寅恪《王观堂先生挽词》时便不乏误释之处。今典多为作者亲历亲闻之事 ,未能通解 ,不足为病。然高阳敷说《王观堂先生挽词》时有一古典之解似亦于义未安 ,可供商榷。《王观堂先生挽词》有云 :“忽闻擐甲请房陵 ,奔问皇舆从未能。优待珠原有誓 ,宿陈刍狗遽无凭。”…  相似文献   

12.
王逸注《离骚》之“帝高阳之苗裔兮”云: (楚)武王求尊爵于周,周不与,遂僭号称王。始都于郢,是时生子瑕,受屈为客卿,因以为氏。 汤先生《离骚今注》引此作“受屈为卿”(原注:“《章句》《补注》各本误作‘客卿’,此据张守节《史记正义》引王逸注校改”)。屈先生《屈原氏族考》说此同,而谓朱熹驳王逸此说未为得,其云: 王逸《章句》中“受屈为卿”一句,世传诸本,“卿”上多一“客”字,“客”字乃是衍文,张守节《史记正义》引王逸之说,即无此字,是  相似文献   

13.
清流派是同光年间一个重要的政治派别,它的出现与当时的政局密不可分,并不可避免地与当时的主要政治派别产生了一定的关系。本文通过分析清流派在外交政策和内政上对洋务派的抨击和支持,说明清流派与洋务派的关系及其对晚清政局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晋惠帝皇后贾南风,是西晋历史上一位颇受非议的人物,晚近史家和学人均将其作为女人干政、扰乱西晋政治和开启八王之乱的罪魁而大加贬斥,并因此把“八王之乱”的时间界定为从贾后开始执政的惠帝元康元年(291)到光熙元年(306),长达16年之久。实际上从惠帝元康元年(291)到永康元年(300)贾后执政这一段时间里,“朝野安静”,“海内宴然”,政局是稳定的,无甚“乱”可言。我们应摆脱“女人祸水”之类封建旧史观的束缚,对贾后实事求是地加以评价;“八王之乱”的时间也因此应从永康元年(300)四月开始算起,肇乱者是赵王伦,而不应把这笔帐算在贾后身上。  相似文献   

15.
民国时期河南“土匪”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河南从清末以来,“土匪”就相当滋盛。据宣统年间官方的报告,说省内各府县“自庚子(1900年)以后,百物昂贵,谋生日艰,游惰日众,富者率入于贫,贫者率流于盗,十百成群,昌言不讳”,“盗风之盛,甲于各省。”辛亥革命和  相似文献   

16.
北魏政权的覆亡,是朝廷中政治共识瓦解所致。公元6世纪20年代至公元530年间,北魏政权所面临的军事不利局面,使得政局愈加恶化,加速了朝中政治分裂。通过对北魏朝的政治史进行了大致回溯。文章着重关注了孝文帝改制,并聚焦公元500年至公元530年间(公元499年至515年,世宗在位;公元515年至528年,肃宗在位),前期的这一系列制度革新对催生朝中派系政治行为新模式的影响。由于种种派系政治行为新模式的出现,北魏皇权与诸多拓跋及鲜卑贵族间,围绕各自朝中政治角色与职能的矛盾,日益趋向暴力化。自公元520年元叉暴力政变始,北魏朝派系斗争暴力程度加剧。而公元528年尔朱荣发动“河阴之变”血案,派系暴力至此可谓登峰造极。  相似文献   

17.
陈夔龙思想保守,性格忠厚而宽仁,处事谨慎而圆滑,才能勤敏而练达。甲申(1884年)入川获丁宝桢垂爱,得初步锻炼。丙戌(1886年)中进士为崛起的前提。甲午后厚积薄发,陈夔龙凭其杰出才能得到权臣荣禄、李鸿章的赏识与青睐,不啻为崛起肇端。戊戌经荣禄引荐,复为奕劻倚重;兼之陈妻许氏作用,其地位进一步巩固。在庚子乱局的枪林弹雨中,陈夔龙的才能全然施展开来,出色的调处与表现,为人惊佩,深得慈禧、奕劻垂青与重用。辛丑后又加张之洞推重,督抚地方,开启辉煌疆吏人生和改革之路。  相似文献   

18.
由刘玉明、戚俊杰先生合著的《甲午风云》一书,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于1998年12月出版。《甲午风云》是中共中央宣传部宣教局、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主编的“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丛书”中的一册。其主要内容由:建立近代海军;中日甲午之战;爱国将士、名垂千古;甲午之败、发人深思;甲午战争与民族精神;历史的见证、生动的教材;内容丰富。风格独特的博物馆(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等7个部分组成。从中,读者可以领略到:中国第一支近代化海军──北洋海军创建的一波三折的艰难历程,丁日昌。左宗棠、李鸿章等在北洋海军创…  相似文献   

19.
吴梅村的一生遭遇重大事件主要有二,一是甲申之变,二是失节仕清:都涉及到忠君与孝亲的伦理选择。甲申之变时,出于忠君的需要,他欲殉节,但尚有老亲在,其母朱太淑人指斥他说,:“儿死,其如老人何?”所以他“未轻一死为哀亲”,选择了孝亲。面对清廷的高压与怀柔政策,面对“幕政征出”的频频相通与“当事诸老”的一再“荐剡”,出于忠君守节的需要,他“控辞再四”,先后写过《上马制府书》、《答黄总戎书》、《辞荐揭》  相似文献   

20.
庚子西狩,岑春煊勤王有功,慈禧恩之。迨新政开启,封疆大吏岑春煊以近代功成登上地方官僚之翘楚,有资抗衡北洋袁世凯,史有“南岑北袁”之说。丁未年,岑春煊骤然北上,扛起清流大旗与京师奕、袁白热会战。却走上了党同伐异的死路,终以岑瞿开缺结束。台后之慈禧坐视政争,借力打力,致使丁未两党元气大伤,实无胜家。端详丁未四月间,慈禧对待岑春煊态度由亲到疏的转变,看似受人挑唆,实则事发多端,有深刻因由值得细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